维基百科讨论:格式手册/版面布局/存档2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建议改名:“Wikipedia:格式手冊/版面佈局”→“格式手冊/版面布局”

Wikipedia:格式手冊/版面佈局” → “格式手冊/版面布局”:如下--Yyfroy留言2022年5月20日 (五) 02:37 (UTC)

根据:https://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title=%E5%B8%83%E5%B1%80,

两岸一直都是使用“布局”字样,“佈”是异体字,属画蛇添足。

此外,台湾方面关于汉字许多通假字,在“公文写作”与“法制用语”中,早已明定使用【布】而非【佈】,且行政院《文书处理手册》、司法院《法律统一用字表》都有网络可供查询,教育部词条也如是选择。

至于香港方面,其属于粤语,应在粤语维基百科使用。Yyfroy留言2022年5月20日 (五) 02:37 (UTC)

未完成,港澳标准不论汉语白话文或粤语白话文皆以“佈”为标准,此应透过字词转换解决。--街燈電箱150號 开箱维修 抄表 检验证明 2022年5月20日 (五) 03:23 (UTC)
其实台湾也常用“佈”,不是非“布”不可。可以不必为此费太多精力。--Hjh474留言2022年5月20日 (五) 03:36 (UTC)

版面布局字词转换模板

有一个问题请教:维基百科:格式手册/版面布局里的字词转换模板顺序是不是有点问题?字词转换模板应该放在首位,否则消歧义链接和维护模板里的字词无法被正确转换。--InstantNull留言2023年4月23日 (日) 23:06 (UTC)

公共转换组本质上是要转换条目内容,而其他模板本质上都不属于条目内容。其实我觉得不论公共转换组模板放在哪里,都应该要预设转换整篇页面的内容才对呀,现在这样运作反倒个人无法理解了。——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学生会 2023年4月24日 (一) 01:57 (UTC)
转换组就是一票-{H|zh-cn:XYZ; zh-tw:ABC;}-语法的打包。而这个语法只能作用于其原始码后面的文字。--洛普利宁 2023年4月24日 (一) 14:57 (UTC)
就是不想转换消歧义和维护模板的字才要这样放,例如{{redirect}}里的“XXX重定向至此”,如果noteTA有转换规则是跟“定向”有关的(例如“1=zh-cn:定向;zh-hk:定位;”之类的),把noteTA放在最前会造成意外转换。--街燈電箱150號 开箱维修 抄表 检验证明 2023年4月24日 (一) 02:57 (UTC)
我觉得要看情况。有些时候如果消歧义连结的用词是应该转换的,那把noteTA放在最前是正确的,但如果是不应该转换的,那放在最前反而不妥。Sanmosa In the long run we are all dead 2023年4月24日 (一) 03:13 (UTC)
即使把noteTA放在最前面时在当下只转换了参数自定文字而没有意外触及模板自带的文字,模板本身以后如要修改时很难确保自带文字不会被意外触及(很难叫人修改模板后再逐个条目检查noteTA吧)。当消歧义或维护模板的自定文字里有字词需要转换,最好还是在自定文字里重复一次手工转换语法便可,这样产生的技术问题最少。--街燈電箱150號 开箱维修 抄表 检验证明 2023年4月24日 (一) 04:09 (UTC)
这样是不是因噎废食了。我认为这样的问题只是特例,相反在消歧义模板和维护模板内转换不正确才是常见问题。我之所以会注意到这个问题就是因为作为读者看到了未转换的字词而感到有一些困惑(忘记具体是哪个条目了)。而且如果要说这个问题不仅只存在于消歧义链接和维护模板,在noteTA之后的任何模板,包括信息框、导航模板等等也都可能存在同样的问题。--InstantNull留言2023年4月24日 (一) 07:34 (UTC)
至少消歧义和维护模板可以不需要为此再做技术维护,而不应仅因为其他模板都会出现同类问题所以就不理。而且,在消歧义模板需要字词转换的情况,在我看来都是因为名称地区译名不同所致,这通常仅局限于特定范畴,反而通过在消歧义的参数重复一次手工转换语法可能更合适(例如鲁邦三世VS名侦探柯南 THE MOVIE的做法),至少日后该条目要添加维护模板时不需要再理会新的维护模板会否有字词与条目内的noteTA发生冲突。--街燈電箱150號 开箱维修 抄表 检验证明 2023年4月24日 (一) 07:50 (UTC)
(~)补充,将noteTA放在最前会导致Twinkle工具添加维护模板时出现异常——无故将全部维护模板置顶。--街燈電箱150號 开箱维修 抄表 检验证明 2023年4月24日 (一) 11:58 (UTC)
我觉得这不算“异常”。Sanmosa In the long run we are all dead 2023年4月24日 (一) 13:48 (UTC)
正常状态是原地添加而不是置顶。--街燈電箱150號 开箱维修 抄表 检验证明 2023年4月24日 (一) 13:52 (UTC)
我还是觉得这不算“异常”,不然你直接问现版本Twinkle维护人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也行。Sanmosa In the long run we are all dead 2023年4月26日 (三) 09:11 (UTC)
维护模板的用词真的应该是全站转换+模板内联转换解决,而不是依赖每个条目的{{NoteTA}}。
标题顶注这个有些矛盾。比如玛利欧系列,完整的顶注应该是:

“马力欧”“玛利欧”和“马里奥”重定向至此。关于电子游戏角色,请见马力欧 (角色)。关于其他类似名称,请见马里奥

此例“马力欧 (角色)”宜地区词转换,即马力欧 (角色)/瑪利歐 (角色),而开头三处名称和最后一个链接不应转换。现行转换组有马里奥=>马力欧/瑪利歐热修复,将转换组放到顶注前,基本所有地方都会GG。但另一方面,顶注模板用内联语法来转换也挺麻烦(比如要用馬力歐 (角色){{!}}-{zh-cn:马力欧; zh-tw:瑪利歐;}- (角色)这种hacking技巧),不知道有没有什么好的实现办法。--洛普利宁 2023年4月24日 (一) 14:46 (UTC)
这真的没什么再好的办法了。而如果把noteTA放在redirect模板前面,前三个要在参数里另外添加-{}-来防转换,最后一个也还是要用内联语法(即馬里奧{{!}}馬-{里}-奧这种hacking技巧),需要动用更多的语法才达到全部正确。反之把noteTA放在redirect模板后面的话,则只需要馬力歐 (角色){{!}}-{zh-cn:马力欧; zh-tw:瑪利歐;}- (角色)一个语法就足够应付了。--街燈電箱150號 开箱维修 抄表 检验证明 2023年4月24日 (一) 15:46 (UTC)
我觉得在规范上,可以选取本站出现最多的情形;至于其他状况,则另外提示如何处理。——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学生会 2023年5月4日 (四) 09:33 (UTC)
规范上应先考虑技术执行上的情形。以TW工具的处理情况来看,noteTA肯定不能先于维护模板(因为它不管怎样都会把维护模板放得高于noteTA,原因Lopullinen君上面大概已经解释了);而又因为要顾及视障工具解读上的技术需要(例如荧幕阅读器盲文显示机),维护模板亦不能先于消歧义模板(让失明读者首先摸到消歧义模板以确认自己是否在对的条目,确认对了后才让他摸条目有何素质问题)。--街燈電箱150號 开箱维修 抄表 检验证明 2023年5月4日 (四) 15:56 (UTC)

“Reference”翻译为“参考资料”

“Reference”翻译为“参考资料”是否比“参考文献”更好?因为有时候所引用的来源不一定是文献,改成这个的话局限性会小一些。--DoroWolf留言2023年3月17日 (五) 01:48 (UTC)

翻译成“参考”或“参考资料”都可以,如果可预见条目内只会引用文献(比如历史类条目),写“参考文献”也行。--🔨留言2023年3月17日 (五) 06:08 (UTC)
三种都有,“参考”、“参考资料”、“参考文献”,前两个的话对于参考脚注来源复杂的情况,后一个如果主要是书籍文献等可以用(例如一些没在文段中引用,而是在条目尾单独列出的参考文献类)。——Sakamotosan路过围观 | 避免做作,免敬 2023年3月17日 (五) 06:39 (UTC)
再不然用“参考来源”应该也是可以的。——玖宸 2023年3月17日 (五) 07:24 (UTC)
我自己一直都是用“参考资料”。——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学生会 2023年3月17日 (五) 09:25 (UTC)
哪些不算文献呢?--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3年3月17日 (五) 09:39 (UTC)
至少多媒体都不算是吧(?)——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学生会 2023年3月17日 (五) 11:43 (UTC)
杨燕起、高福抗主编:《中国历史文献学》(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
白寿彝〈谈历史文献学〉:“今天我们所说的‘文献’,主要指有历史意义的比较主要的书面材料”(页3);
现代广义文献的术语概念(GB4849-85《情报与文献工作词汇——基本术语》),其定义是:“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页4)
因此,根本不存在“参考资料”是否比“参考文献”更好的问题,因为这里的“文献”指的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据广义的说法,多媒体也是文献。大概是这样^-^。--Ghren🐦🕚 2023年3月17日 (五) 15:31 (UTC)
广义上是如此,狭义上就不好说了,要不然也不会有这话题。--🔨留言2023年3月19日 (日) 05:57 (UTC)
长期运用上有“参考”、“参考资料”、“参考文献”等(或者参考Wikipedia:格式手册/版面布局的说明),如果将“文献”与“资料”等价的话,那就无法区分差异了,所以我认为“文献”偏向狭义定义,只限(纸质)文本类的“文献”,其他的话就算算入更广义的“资料”。——Sakamotosan路过围观 | 避免做作,免敬 2023年3月20日 (一) 07:03 (UTC)
多半“文献”是用后面广义的用法。黄爱平和谢玉杰《中国历史文献学》(两著同名)都有现代文献一节,然后谈音像文献,影音文献等等。当然,您维的编者也可以以白寿彝的方式来定义“文献”,不要在参考一节混用就好。--Ghren🐦🕙 2023年3月20日 (一) 14:25 (UTC)
(▲)同上,这里的文献应该是广义的参考文献,比如 GB/T 7714包含各种类型的文献。--Kethyga留言2023年3月21日 (二) 04:12 (UTC)
@DoroWolf: 不建议局限。因为综观整个维基百科,在条目内文中所引用的来源是相当广泛且类型多样,纸本有期刊、报纸、论文、图书、地图、折页、手册,网络有电子书、电子报、网页、PDF档、线上影音、线上付费资料(需要付费才能在线观看或下载),另外DVD也是会被人引用的一种来源,但DVD不是纸本,也不是网络。就此来看,局限的确是不适合。还有,特别要说PDF档,网络上可以观看的论文、期刊、地图,很多都是属于PDF档,除了付费或大容量的资料以外(依网站,它们有自己的格式,未必是PDF档)。--2001:B011:A401:5A51:5819:6BB9:B322:93B8留言2023年3月19日 (日) 13:31 (UTC)
值得一提的是,维基百科也有不少条目会将电视节目播映的内容作为一种来源依据,比方说MIT台湾志,画面显示毕禄山北面是断崖,其实这样就可以写在“毕禄山”条目中。一旦我们将这类的来源(电视节目)给局限,恐怕会因为每个人认知差异,有可能会被“参考文献”给误导,他认为电视节目不算文献,但你认为多媒体算是文献(这是举例),我们为何不使用较无争议的解决方式呢?--2001:B011:A401:5A51:5819:6BB9:B322:93B8留言2023年3月19日 (日) 13:45 (UTC)
不管算不算“文献”,在大部分的时候,折页、手册、电子报、不是足够可靠的媒体所发布的线上影音、DVD、电视节目内容算是可靠来源?有编辑者拿它们当来源,不代表它们就是OK的。不可靠的来源即使能被归类为“文献”,也不能被维基百科所引用,请勿舍本逐末,认为凡“文献”皆可用。-游蛇脱壳/克劳 2023年3月19日 (日) 15:39 (UTC)
这里是讨论Reference翻译问题,而不是可靠来源。建议你发言前,请先看看DoroWolf开设的话题是什么。--2001:B011:A401:1330:9043:9C77:AF42:C0A4留言2023年3月19日 (日) 16:07 (UTC)
本人更倾向于"参考内容"。--  2023年3月20日 (一) 07:19 (UTC)
多数情况下 Reference 的译名都比较灵活,在同时出现 Bibliography 的时候需考虑一下差别。--东风留言2023年3月20日 (一) 14:45 (UTC)
从学术论文的角度,翻译成参考文献更好。但是一般的条目似乎参考资料更顺口一点。--Leiem留言·签名·维基调查 2023年3月20日 (一) 15:07 (UTC)
(+)支持参考资料,有时非文字内容也可以被用作reference,这些情况不能使用“参考文献”一词。--Liuxinyu970226留言2023年3月21日 (二) 04:00 (UTC)
都有、都可。“文献”多令人感觉专业和严格,但如上所述,广义的文献是一切载体而无任何要求,此时与“资料”无异,无需区分。实际运用中章节常有可靠性不高的来源,此时称文献在狭义上“虚高”、观感上像给来源标准注水。“资料”较中性,符合大众对任何载体的认知。“参考来源”无问题,结合方针的合理意译。“参考”无问题,但我感觉过于简略而有些口语化和单调,且可能多源自机器翻译草稿。“脚注”是另一回事。--YFdyh000留言2023年3月21日 (二) 21:32 (UTC)
参考一词恐怕更适合用作动词而非形容词或名词,不然ref翻译都成问题。--Liuxinyu970226留言2023年3月22日 (三) 02:35 (UTC)
有点不明白,专业严格的要求不好么?为何要自降身价?--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3年3月22日 (三) 02:45 (UTC)
所以,现在的讨论结果会进行全局替换?如果不是,这个讨论好像没什么意义(WP:没坏别修)。--Nostalgiacn留言2023年3月22日 (三) 13:34 (UTC)
理论上只应引用高度可靠的来源,那么“参考文献”不论狭义广义都没什么问题。但实践中各种来源都有,如果要统一为“参考文献”而又无法提升来源质量,普通读者的观感是中文维基降低了对“参考文献”的理解/要求/执行标准(类似改用广义标准),或将认为网络博客也是合格的参考文献。而称“资料”会好一些,品质承诺感低很多。--YFdyh000留言2023年3月22日 (三) 15:13 (UTC)
我也觉得在当今质量偏低来源越来越多(比如少数情况下难免要用到的百家号、微信公众号、社交媒体等)的大背景下,更适合用狭义的角度定义“文献”二字,只在所有来源都符合狭义“文献”定义的条目当中使用“参考文献”。--🔨留言2023年3月22日 (三) 10:30 (UTC)
(+)支持清楚分开“资料”与“文献”,“文献”只用狭义定义。
另外( π )题外话唉,又要我来纠正这些病态中文了,现在的人真是不懂简洁,节省双方时间,利己利人。
@DoroWolf局限性会小一些->较少局限
@YFdyh000可靠性不高的来源->不太可靠的来源
@Nostalgiacn现在的讨论结果会进行全局替换->现在的讨论结果会全局替换
@IP编者、@Liuxinyu970226:被归类、被(引)用、被维基百科所引用->归类、(引)用、引用到维基百科
——勿用“进行”污染中文,要言简意赅。 捍粤者 2023年3月22日 (三) 15:00 (UTC)
@捍粵者
阁下如何翻译这句呢?
那么讨厌“被”字么?要不阁下就向Unicode提议把“被”字移除出Unihan得了--Liuxinyu970226留言2023年3月23日 (四) 01:35 (UTC)
它是手球,但ref(裁判?)不认为其是刻意。
被不是不可用,而是只应用作有负面意思的被动,像被捕;但如可省则应省,且多数句式都可省。老师没教阁下中文的被不一定要写明咩?--——勿用“进行”污染中文,要言简意赅。 捍粤者 2023年3月23日 (四) 13:11 (UTC)
(*)提醒:要纠缠被字使用的问题,还请换个地方。不要把这讨论搞跑题了。--🔨留言2023年3月24日 (五) 00:55 (UTC)
关键是,捍粤者的这种逻辑,意味着ta要求中文强行“主动”,不能透露哪怕一丁点“被动”,很危险呐。--Liuxinyu970226留言2023年4月20日 (四) 03:19 (UTC)
阁下是否误会了我上面那几句写的被字用法?——勿用“进行”污染中文,要言简意赅。 捍粤者 2023年4月20日 (四) 10:00 (UTC)
没有误会,阁下本质上就是要求中文用户强制“主动”,彻底放弃“被动”。但这是不可能的,万事无绝对。--Liuxinyu970226留言2023年5月1日 (一) 00:18 (UTC)
而且那句话来自有道,ta们给出的中文翻译是:这是手球做法,但裁判组认为不是故意的。(handball在此名词代动词,加州和佛州有的是俚语环境这么玩的,此外是被动让裁判组这么认为的,而不是裁判组主动认定非故意)--Liuxinyu970226留言2023年5月1日 (一) 00:22 (UTC)
不是误会,就是断章取义啰?我何时说被动式要彻底放弃?
既然阁下连这么白的说法都能忽略不理那继续争论下去还有什么意思?
——勿用“进行”污染中文,要言简意赅。 捍粤者 2023年5月1日 (一) 16:02 (UTC)
讨论时怎么说都可以吧,只要能让人看得懂就没有太大问题。被字我认为不需要移出Unicode,可以考虑丢到扩展I区之类的地方,大家自然就不会用了 ——魔琴 [ 万户涕泪 ] 2023年3月28日 (二) 06:53 (UTC)
我自己的感觉是把“Reference(s)”翻译成“参考资料”或“参考”比较妥当,但翻译成“参考文献”并非不可容忍,毕竟“文献”广义上可以勉强等同于“资料”。把“Reference(s)”翻译成“脚注”我自己比较没那么能接受,“脚注”我倾向于等同于“注释”(“Note(s)”)。Sanmosa Συ γάρ μοι και μοίρα εί και τύχη 2023年3月28日 (二) 12:30 (UTC)
翻译成脚注证明那位翻译者的词库恐怕过时了N多个世纪,单从字面来看脚注也应该对应footnote才对吧?--Liuxinyu970226留言2023年3月29日 (三) 09:51 (UTC)
@Liuxinyu970226:问题在于我还真看过有人这样翻译/写(不排除不是翻译过来的条目的可能)。Sanmosa Συ γάρ μοι και μοίρα εί και τύχη 2023年3月30日 (四) 11:31 (UTC)
我只想回应5个字:请勇于修正。--Liuxinyu970226留言2023年3月30日 (四) 11:32 (UTC)
我也只是偶尔看到而已,也不是敢不敢修正的问题,不过我还是得庆幸这样写的人不是Jarodalien,不然我们很可能随时跟他陷入编辑战。Sanmosa Συ γάρ μοι και μοίρα εί και τύχη 2023年3月30日 (四) 11:40 (UTC)
  • 这种东西居然也需要讨论?Reference不叫做“参考”请问要叫什么?来源不用参考吗?那以后是不是写条目不用附上来源了?看了也真觉得默哀默哀,果真是没事喜欢找事做的独裁烂社群,最后到头来一场空。倒不如看谁想要提出格式手册,然后强制通过,但此举以后也只是赶走更多愿意想写维基百科的人,呵呵。早就讲过了,现在还想要出新的条目难度只会越来越高,因为条目都已经被前人写过了。真正能够写出新条目的方式只剩下透过其它语言翻译或者当重大时事发生时创建条目2种而已。真可怜,居然还要一讲再讲。请问透过其它语言翻译或者当重大时事发生时创建条目都不用来源吗?--Z7504非常建议必要时多关注评选留言2023年4月4日 (二) 18:00 (UTC)
    主旨:争论焦点是“资料”、“文献”还是其它用词。——勿用“进行”污染中文,要言简意赅。 捍粤者 2023年4月4日 (二) 18:47 (UTC)
    References”=“参考资料”、“Further reading”=“延伸阅读”、“External links”=“外部链接”、“See also”=“参见”、“Bibliography”=“参考文献”。明明参考文献就可以用Bibliography替代(比如帕特里克·史宾赛·约翰逊),为何还在执著于References?那如果是这样,真心干脆不要再来写条目了。为了回复这种无聊的主标题讨论,还得一一去翻写过的条目,而且没有统一名称且搞不定共识,请问维基百科还有什么资格教导别人写新条目?--Z7504非常建议必要时多关注评选留言2023年4月5日 (三) 15:14 (UTC)
没受过教育的来看条目管看什么文献,受过教育的找文献更不会找到来维基,来的话也尽要个链接。搞这些孤芳自赏的事来干什么?😂 除了满足下词汇学家的心理外也不见得统一格式能为来源质素带来什么好处,这种琐事如果还要众议纷纭的话不如就此打住吧 Iridium(IX) 2023年4月9日 (日) 07:37 (UTC)

文献”的本意非常宽,辞书研究期刊与图书学的学者谈过这个题目。所谓的source是相同意思。多媒体是文献。石刻是文献。一次文献之前,尚有零次文献。对特定领域的专家而言,一块骨头、一只磁碗,它带有资讯,也是文献。甚至连“提供口述的”也都包含在“文献”的本意之内。只不过文献是什么与维基百科可援引的范围不是一回事,品质好坏与是不是文献也是两码子事。--Jasonzhuocn留言2023年4月17日 (一) 18:17 (UTC)

已经至少一个礼拜多过去了,没什么人敢再讲话了,因为上面都讲完了,不出意料之外。--Z7504非常建议必要时多关注评选留言2023年4月19日 (三) 17:08 (UTC)
要不就直接公示今后reference中文翻译统一成参考资料好了。--Liuxinyu970226留言2023年4月20日 (四) 03:17 (UTC)
就看这个独裁社群有没有人敢公示啊,不然“Reference”不叫“参考资料”是要叫什么?上面列举一堆还不明白吗?这类讨论真的只会赶走更多想写维基百科的用户而已。--Z7504非常建议必要时多关注评选留言2023年4月20日 (四) 15:53 (UTC)
一百多万个条目咋改,我觉得真要公示的话,顶多也就是在格式手册里建议(不是强制)使用“参考资料”来做“References”的翻译,毕竟如我上边所提到的,翻译成“参考”没问题、翻译成“参考文献”不算错。Sanmosa In the long run we are all dead 2023年4月20日 (四) 16:01 (UTC)
或许可以强制新创建的条目使用“参考资料”。--Taeas留言) 2023年4月28日 (五) 17:54 (UTC)
针对于内容的规则,我们并不可能定立一些条文仅适用于某一时间点后创建的条目,原因在于所有条目内容不论新旧都应要平等对待。--街燈電箱150號 开箱维修 抄表 检验证明 2023年4月28日 (五) 18:48 (UTC)
理论上真要这样处理的话,不论设不设置祖父条款,可以用过滤器,但受影响的条目应该非常多,而且也容易误判。Sanmosa In the long run we are all dead 2023年5月4日 (四) 03:23 (UTC)
社群各抒己见,没有见到必须达成什么共识的必要。——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学生会 2023年4月28日 (五) 19:07 (UTC)

所以大家都不是住花莲的,不在大海边,没必要管这样宽吧。Ghren🐦🕚 2023年4月29日 (六) 03:55 (UTC)

@Ghren我还是那五个字:万事无绝对,我就在海边的某幢海景房居住啊,怎么不在大海边了?--Liuxinyu970226留言2023年5月1日 (一) 00:24 (UTC)
嗯。个人认为这只是编辑风格,没必要规范。--owennson聊天室奖座柜2023年5月3日 (三) 05:15 (UTC)
以百度百科为代表的一众大陆网络百科全书均使用“参考资料”,只是不以独立章节的形式呈现,所以不太引人注意。中文维基百科之所以会使用“参考文献”,估计很大程度上是受了 GB/T 7714(即《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影响。这部规则缺点不少,但毕竟是大陆关于引文格式方面唯一的国家标准,所以对本地有一定影响(并且有可能是负面影响)。例如本地通用的 cite 系列引文模板将检索日期置于方括号内,便明显不是照搬自英维,而更像是 GB/T 7714 的风格,因为英维那边方括号内的日期表示原作(相对于译作、重印版、修订版而言)的出版日期,若将检索日期也置于方括号内便会造成混乱。--萧漫留言2023年5月4日 (四) 20:25 (UTC)
引文日期问题应该是参照了ISO 690--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3年5月6日 (六) 02:10 (UTC)

关于维基百科:格式手册/版面布局上一次修订的微调

下列讨论已经关闭,请勿修改。如有任何意见,请在合适的讨论页提出,而非再次编辑本讨论。

上一次修订应该为特殊:Diff/58049941,讨论来自于这里,这次修订出现了意料之外的修改:取消了条目结尾章节排布的顺序。这次修订其中讨论主要集中于由来已久的类似“参见”的“相关条目”类章节的位置的前后(是“脚注”、“参考资料”章节前;是Navbox前的结尾),对于此点,我暂时不声明明确意见,而且现有条文也有提及其位置的争议性而不定性明确位置,但对于常规存在的“脚注”、“参考资料”、“外部链接”章节的原有的顺序因为这次修订被意外打破了。偶然在海外110神舟十七号等就发现了“外部链接”章节优先于“参考资料”章节,所以我请求社群是否决定略微修正可能上一次的意外其中。修改如下:

现行条文

以上部分的顺序并不固定不必须一一包含而应将条目资讯呈现得连续、充分为原则,视情况排布必要时可参阅优良条目典范条目主题类似的条目来编辑。

提议条文

以上部分不必须一一包含其中除相关条目外,其他章节顺序如上排列具体章节排布可参阅优良条目典范条目主题类似的条目来编辑。

也就是将原有“相关条目”章节位置的不确定性例外出来,维持原有的章节顺序而避免意外的灵活性,以上。——Sakamotosan路过围观 | 避免做作,免敬 2023年10月28日 (六) 08:28 (UTC)

@KirkLUCdip150Ericliu1912Opky9407KOKUYOShizhaoSanmosaLopullinen,上次讨论主要参与者。——Sakamotosan路过围观 | 避免做作,免敬 2023年10月28日 (六) 08:32 (UTC)
应该可以,的确像Special:Permalink/79526429那般的操作应该不是上次修订想要的效果。--街燈電箱150號 开箱维修 抄表 检验证明 2023年10月28日 (六) 12:44 (UTC)
如果只是“外部链接”章节优先于“参考资料”章节的问题的话,那倒不如直接规定如有“外部链接”章节,“外部链接”章节须为末章节?Sanmosa Ινα κραζω σοι 2023年10月28日 (六) 13:45 (UTC)
因为上面提到的“是Navbox前的结尾”,所以不能这样直接规定。--街燈電箱150號 开箱维修 抄表 检验证明 2023年10月28日 (六) 14:31 (UTC)
注意我说的是“末章节”,Navbox作为模板不可能具备“章节”的属性。Sanmosa Ινα κραζω σοι 2023年10月28日 (六) 14:52 (UTC)
上面的意思是“相关条可能是Navbox前的结尾”(例如这个),那个时候外连就不是末章,这样就会误杀了。--街燈電箱150號 开箱维修 抄表 检验证明 2023年10月28日 (六) 15:17 (UTC)
老实说,我不太认可你给的那个例子的处理办法。不过我还是要看其他参与者里的讨论的人的意见,要是他们真觉得这种排法没问题的话,那我也就没什么特别的意见了。Sanmosa Ινα κραζω σοι 2023年10月29日 (日) 16:53 (UTC)
外部链接置底,通常应该可以。但参见一定放在参考资料下方吗,有点疑惑。以及小作品模板是放在分类下方的?感觉除了文理解释,最好有技术方案统计和尽量支持自动排列,评估效果和实际影响。--YFdyh000留言2023年10月28日 (六) 18:25 (UTC)
这里没有说要一定,只是有的范畴会觉得放下方甚至紧贴在Navbox之前会较迎合该范畴的需要。还是Temp3600上次所说的:“这些格式长期并存,且各有支持者,说明它们在某些情况各有自己的优点……倒不如求同存异,自己写的条目就用自己的排版,不是太离谱就可以了。过往经验,这类标准问题的争执通常都没有好结果……”所以这里不希望又纠结太多,还是集中处理今次提到的意外打破的问题。( π )题外话,小作品模板据说是为了方便mw的某些机器程序判断条目等级(至于是哪些程序我就没有深究了),所以要这么放。而至于技术方案,如果可以让读者透过偏好设定调整自己认为合适的布排,甚至参考资料分栏要分多宽都可以让读者浏览时自行随时调节,这样可能更好;当然这些技术至今十划还没一撇,还是看MW日后怎样造化了。--街燈電箱150號 开箱维修 2023年10月28日 (六) 19:46 (UTC)
不是很懂。我指的统计和自动排列指源码编辑,非条目阅读,例如小工具来一键整理源码,如果排列规则有共识想必比较方便,而如果非共识也尽早暴露问题。--YFdyh000留言2023年10月28日 (六) 19:57 (UTC)
小作品更像“底部维护模板”,和条目内容本身没有关系?--洛普利宁 2023年11月5日 (日) 14:51 (UTC)
@YFdyh000,类似“参见”的“相关条目”章节位置确定性这次还是不打算讨论或者修改,而且下面章节也提到这个不肯定性(“至于其出现的位置,维基人尚未有明确共识,而不同专题亦可能有不同的放置方法或规则。”),只是需要确定类似“脚注”、“参考资料”、“外部资料”的这系列章节是否需要保持原有规定的顺序。至少我认为清除掉上次的意料之外应该可以还原效果,至于原有的例外问题,还是例外讨论。——Sakamotosan路过围观 | 避免做作,免敬 2023年10月29日 (日) 07:20 (UTC)
我自己都把“参见”放在“参考资料”上方欸。小作品模板难道不应该放在分类上方、导航模板下方吗?——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学生会 2023年10月30日 (一) 16:27 (UTC)
“参见”的位置一直都有争议,也写在指引中,这里也无意决定(如果按照en的话,放脚注、参考前较常见)。看了提到的修订前的说法,小分类好像一直是在分类之下(不过分类渲染显示时是隐藏的,所以可视下还是在“规范控制”或者Navbox之下)。——Sakamotosan路过围观 | 避免做作,免敬 2023年10月31日 (二) 00:32 (UTC)
事实上就是有一小群人想要推特定写法,甚至以前还有一个ip专门把“参见”移到最下方。--KOKUYO留言2023年11月6日 (一) 09:18 (UTC)
附带一提,在2014年做统计的时候,有52%的特色条目是采英语维基百科的模式,6%的特色条目是采其他模式;41%的优良条目是采英语维基百科的模式,11%的优良条目是采其他模式。当然,这个时候已经出现有用户专门批量更改成其他模式的情况。--KOKUYO留言2023年11月6日 (一) 09:34 (UTC)
印象中,前次未作约束性规定主要是考虑到无法达成共识;但同时,目前指引所列的先后顺序也有一定倡导作用。我认为维持现状无不可,但能够取得共识逐步统一更佳。故赞成上述提案。--KirkLU (A) 2023年10月29日 (日) 14:22 (UTC)
公示7日,2023年11月9日 (四) 02:47 (UTC) 结束:未见关于排序以外的异议观点,进行公示。——Sakamotosan路过围观 | 避免做作,免敬 2023年11月2日 (四) 02:47 (UTC)
事实性修订:建议“相关条目”加引号以避免歧义。由于仅是事实性修订,不需要打断公示。 ——魔琴 留言 贡献 新手2023计划 ] 2023年11月6日 (一) 08:40 (UTC)
前面的罗列是能链接到后面提及的章节的,没需要打引号?——Sakamotosan路过围观 | 避免做作,免敬 2023年11月8日 (三) 02:34 (UTC)
同上,已经有连结的话应该就没有需要加引号,尽管加了也没什么所谓。--街燈電箱150號 开箱维修 抄表 检验证明 2023年11月8日 (三) 16:00 (UTC)

本讨论已关闭,请勿修改。如有任何意见,请在合适的讨论页提出,而非再次编辑本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