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桥惨案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身亡学生杨桐恒(1906-1931),四川宣汉人,南京雨花台烈士陵最有名的九一八学潮烈士
珍珠河玄武湖水系。珍珠桥惨案发生于珍珠河上。

珍珠桥惨案是1931年中国学生运动史的高潮。九一八事变后发生连绵三个月的九一八学潮,至12月17日南京共3万余学生游行,学生不满《中央日报》12月16日刊登评论指责学生由中国共产党幕后支持,[1][2]大肆破坏报馆。[2]首都卫戍司令部军警搜捕,7名学生跳后窗跃入珍珠河内,其中杨桐恒刺刀刺伤后跌入河里身亡。[2]

翌日南京各校提早放寒假,1931年的中国学生运动告一段落。翌日国民革命军包围国立中央大学,把外地学生押到下关火车站送回原籍。[3]

前奏[编辑]

国民党第四届中央委员——蔡元培陈铭枢,前者被劫走拖行,后者遭踢伤

12月15日捣毁外交部、劫走蔡元培[编辑]

1931年九一八学潮发展到12月15日,3万余学生到外交部(今国民政府外交部旧址)和国民党中央党部(今临时政府参议院旧址)示威抗议,木棍捣毁外交部门窗,将官员殴成重伤。时任国民政府主席蒋中正派两名中央委员——蔡元培(前任中华民国大学院院长)和陈铭枢首都卫戍司令)在国民党中央党部接见学生。[4]学生对两人辩解极不满意,将陈铭枢踢伤,蔡元培被劫走拖行受伤。[5]于右任出面释放学生。[5]

12月17日[编辑]

捣毁中央日报报馆[编辑]

国民政府外交部多次成为九一八学潮抗议地点。今址为江苏省人大常委会

12月17日,各地3万余学生在南京市大游行。[3]先从国立中央大学(今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2])整队出发,经中山路鼓楼湖南路,过外交部(今国民政府外交部旧址)到国民党中央党部(今临时政府参议院旧址)。下午3时,游行至珍珠桥,学生不满《中央日报》12月16日刊登评论指责学生由中国共产党幕后支持,大肆破坏报馆。[1][2]学生千余人捣毁中央日报大门、经理部、编辑部、排字房、机器房,继则纵火焚烧报馆,文件账册家具材料悉行付丙,且强阻消防队扑救,为此击伤工友10余人。”[6]

珍珠桥惨案[编辑]

1931年5月南京,国立中央大学
下关火车站国立中央大学的外地学生被押到火车站送回原籍

下午4时许,首都卫戍司令部镇压。“7名学生跳后窗跃入珍珠河内,其中,上海文生氏英文专科学校学生杨桐恒头部、胸部被刺刀刺伤后,跌入珍珠河里壮烈牺牲”。[2]学生捞起尸体,勒着白帽边哭边走。[5]

南京各校提早放寒假[2]18日凌晨军队包围国立中央大学[3]连吓带赶地学生说“愿意回去的站在这边,不愿回去的站到那边”,[5]最终外地学生被押到下关火车站送回原籍。[3]

死伤数[编辑]

死伤和拘捕数方面,“行凶罪犯62人拘捕,其中38名生因系胁从,经讯问即行释放,余25名北平学生交法院也从轻发落,事件中仅1名去排字房捣乱的学生,闻宪兵开到,越窗跳河溺毙[6],另一种表述为“1名学生当场被打死,30多人受重伤,60多人被捕”[2]。死者杨桐恒(1906-1931),四川宣汉人,葬于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7]

评价[编辑]

中共党史[编辑]

1981年吉林大学马列主义理论教研部邵鹏文教授评价“它给国民党反动统治及其不抵执政策以尖锐揭露和沉重打击,……具有光荣斗争传统的青年学生,并没有被蒋介石的屠刀所吓倒。此后,全国学生运动在白色恐怖下,逐步朝着同工农民众与武装斗争相结合的正确方向深入发展。”[1]

国民党军官指控学生是汪伪汉奸[编辑]

2002年香港文汇报前副社长周奕控诉1931年血腥镇压,[8]2005年国民党籍抗日军官孙元良中将反驳,指控当年学生只敢抗议不敢上战场,又指控学生总指挥在汪伪汉奸政府充任要职:“(12月15日和17日)如此捣毁机关、阻断交通、殴伤官吏、抢劫汽车、私逮刑讯刑事罪行,是任何国家任何政府都不能容忍的。职业学生的背后有黑手操控,意图扰乱首都治安,为日本寻衅制造机会。蒋委员长会晤示威学生时,答应让他们开赴前线抗日,然志愿参军者仅百份之一,由此可见那些学生来历之可疑。日本侵略中国,中国学生不敢上战场,也不敢向日本使领馆抗议,反而捣毁中国政府机关,殴打中国官吏,这不是汉奸行为又是什么呢?这批骚动学生的总指挥等数人,日后都在汪伪汉奸政府充任要职。”[6]

相关条目[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1. ^ 1.0 1.1 1.2 邵鹏文; 郝英达. “九一八”事变后学生爱国救亡运动.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81, (5).  37年后全文公开于:“九一八”事变后学生爱国救亡运动. 沈阳日报社沈阳网. 2018-09-19 [2020-1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7).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中共南京市委党史办 (编). 《南京革命事典》. 南京出版社. 2004年4月.  转引自:毛庆 (编). 83年前南京“珍珠桥事件”引发全国抗日浪潮. 中国新闻网——转自南京日报. 2014-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30). 
  3. ^ 3.0 3.1 3.2 3.3 《江苏省志: 大事记. 中》1931年(民国20年). [2020-1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9). 
  4. ^ 郭廷以. 《中华民国史事日志》1931年分段. 艺雅出版社. : 2046, 2082, 2083页 [2020-1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4). 
  5. ^ 5.0 5.1 5.2 5.3 杨鹤亭. “九一八”学潮亲历记. 搜狐. 2017-12-10. 
  6. ^ 6.0 6.1 6.2 胡志伟. 胡志伟:抗日名将孙元良驳中共香港文汇报周奕副社长. 《华夏文摘》. 2005-09-21 [2022-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9). 周文(注:香港文汇报周奕副社长)所述珍珠桥事件,所谓伤亡纯系捏造。周某侈言军警弹压,偏偏不说(...) 
  7. ^ 杨桐恒. 南京市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 2020-04-01 [2020-1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2). 
  8. ^ 《香港左派工运史》,周奕,2002。具体引文见:胡志伟. 胡志伟:抗日名将孙元良驳中共香港文汇报周奕副社长. 《华夏文摘》. 2005-09-21 [2022-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