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南昌起義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本條目頁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歷史專題 (獲評未知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歷史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歷史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未評級未評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尚未接受評級。
 未知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尚未接受評級。
中國專題 (獲評未評級未知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中國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中國領域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未評級未評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尚未接受評級。
 未知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尚未接受評級。
軍事專題 (獲評未知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軍事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軍事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未評級未評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尚未接受評級。
 未知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尚未接受評級。

關於Shizhao多次退回Daniel-Hei之修訂[編輯]

大陸網友Shizhao多次將本人所作修訂退回,現在此公佈本人對此條目作出之主要修訂:

其一、將南昌「起義」重命名為南昌「起事」。查《國語辭典》,「起義」的意思是「為正義而起兵。」共黨之起事正義抑否,見仁見智,Shizhao認同共黨政府之「起義」是他個人的事,不可侵犯維基之中立性,為共黨搽脂抹粉,而根據該辭典,「起事」的意思是「舉兵發事。」,相較共方及Shizhao所稱之「起義」,較為中立客觀。

其二、將原描述之偏頗共黨處修改,增加相關史實。原版本將共產黨南昌起事的原因簡化為「國民黨鎮壓,故共黨反抗」,避重就輕,忽略了在寧漢分裂中,共黨的作為是如何令武漢國民政府對共黨由接納到排斥,本人將此項史實增加。Shizhao屢屢將此項修改抹去,實有違中立客觀之宗旨。Daniel~Hei 16:17 2006年8月30日 (UTC)da167168

大陸的共匪真是很惹人反感,本來客觀中立不受任何污染的維基百科, 被一群大陸共黨網絡特務 修改的不成樣子。 我們要盡量保持 中立的紀錄歷史才行。 Gaodababy留言2017年3月14日 (二) 09:08 (UTC)[回覆]

@Gaodababy 你開口就喊大陸共匪、大陸共黨網絡特務,這個行為算是客觀中立嗎? 武昌起義咋就沒人提倡改叫武昌「起事」,武昌「暴動」?無非因為是死人不會說話,清政府已經不存在了。 Hhsj留言2019年7月30日 (二) 15:58 (UTC)[回覆]

在英文及日文版維基裏對「南昌起事」的稱呼[編輯]

回應Shizhao所謂(其他版本都是起義,而且這也是共產黨方面最常用的稱呼,起事並不是常用名稱)

先勿論是其他版本是否皆稱作「起義」,但維基的方針就是中立客觀,上面已提過,「起義」有違中立原則,有為共黨美化之嫌,而:

在英文版裏,南昌起事是稱之為「Nanchang Uprising」,根據朗文英英字典,Uprising的解釋是"an attempt by a group of people to change the government, laws etc in an area or country",它的同義詞(synonym)是rebellion,中文解暴動。

("Rebellion" = 叛亂, 不一定暴力--Hillgentleman 19:48 2006年8月30日 (UTC) )

在日文版裏,南昌起事是稱之為「南昌起義」,但請暸解,日文漢字的解釋不是跟中文一樣,在譯訊通的日華辭典裏,「起義」的定義是"義兵を起こす",意即「義兵之發起」,與中文「起義」之定義相去甚遠。

至於共產黨愛用什麼名稱,不代表維基百科的條目也要跟從,維基不是共黨的文宣,有責任堅守中立原則。

而在維基百科的保護方針裏,有提及"Do not protect a page you are involved in an edit dispute over. " Shizhao君自修改自保護,有違守百科方針之嫌。Daniel~Hei 16:35 2006年8月30日 (UTC)da167168

中立問題[編輯]

我將2006年8月30日的所有修改回退,理由如下:

  • 起義是主動方對一個武裝反抗事件的描述。被動方稱之為暴動、兵暴、等等。南昌起義或南昌兵暴是常用說法,南昌起事無人使用。根據中立原則,有矛盾的事務儘量不要使用貶義的描述(如「解放軍」字面上也是褒義的有不中立之嫌,但我們不用「共匪」;同樣「國民革命軍」暗指是代表全體國民有不中立之嫌,但我們不用「蔣匪」),所以南昌起義是較正確的名稱。
  • Da167168的編輯並不中立:如「1927年1月,國民政府由廣州遷往武漢,共產黨員則暗中進行分化活動」等。

--蒙人 ->敖包相會 17:51 2006年8月30日 (UTC)

「解放軍」是專有名詞,不一定是解放人民的軍隊, 正如溫家寶不一定是溫暖的家庭珍寶.Hillgentleman 19:54 2006年8月30日 (UTC)
我認同Daniel~Hei的說法。條目名稱或可基於查詢方便,以南昌起義為主,輔以其他說法;但是在內文,如動輒出現如「起義經過」、「起義軍」的描述,非常不中立,觀諸Daniel~Hei之前的修改,似非刻意破壞此頁面,用語亦較中立,不知道為何Shizhao要這麼堅持。
至於Da167168那句,您修了便是,和內文「起義經過」、「起義軍」的用語是二回事。未命名 17:58 2006年8月30日 (UTC)

是「中立性」大還是「多人使用」大?[編輯]

多謝未命名朋友的支持。請Mongol解釋一下,為何有較中立的「起事」不用,而要用充滿政治色彩的「起義」二字? 至於南昌起事無人使用? 在香港的教科書便使用此名詞。共方稱「起義」,國民政府稱「暴動」,都帶有政治色彩,有違維基之中立性,就算是「無人使用」, 也可以用重定向將搜尋「暴動」、「起義」的朋友帶領至「南昌起事」一頁。
我很有興趣知道,在維基,「中立性」和「多人使用」二者,會選擇什麼。
Mongol,歷史不是小說,維基不是共黨文宣,維基的歷史條目沒理由要迎合那一方的政治需要。
另外,就如未命名君所言,「那句,您修了便是,和內文「起義經過」、「起義軍」的用語是二回事。」不知為何Mongol竟將本人所作修訂全數退回
至於「共黨分化國民政府」,不知為何閣下如此肯定是不中立,在共黨發表於1927年5月的《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處處可見共黨將南京的蔣介石國民政府及武漢的國民政府放在對立面, 若閣下認為不中立, 尚請指出反證, 不是按一下修改鍵和說句「不中立」就算了。
Daniel~Hei 18:29 2006年8月30日 (UTC)da167168
  • 1927年5月是在4月清黨之後。1月時「共產黨員則暗中進行分化活動」是對國民黨右派對共產黨的指責,作為清黨的理由,也可能是事實,但我未見具體實證。國民黨左派和共產黨認為分化的是國民黨右派。清黨之後,5月,自然共產黨到了蔣介石的對立面,但你所給的宣言中並無和武漢政府對立的言語,反而有「共產黨加入國民黨,參加國民政府的工作,並非是以競爭者的態度要奪得政權。所以這樣,是為的鞏固革命分子的結合,保障革命的發展。」的聲明。--蒙人 ->敖包相會 20:56 2006年8月30日 (UTC)

有關南昌起事的歷史事實討論[編輯]

不知是小弟說得不清楚還是閣下解讀有誤,我的意思是,根據該份共黨宣言,「反叛的資產階級...在廣東、上海、南京、廣西、四川已經建立了一個反革命的環形,逐漸向前進展,以達到禁閉國民政府的目的。」即是將清共的南京政府和不主張清共的武漢政府置於對立面,而當時不少部分的共黨分子在武漢政府保護下,竟更提點武漢國民政府「反革命的勢力自然藉助於封建宗法的成分。革命的國民政府,欲戰勝反革命的陰謀,必須要在自己領域內消滅反革命的根基。無產階級和農民群眾必須擁護政府完成這個職任。在現在的革命階段中,國民革命必須和農民革命吻合一致。」
Daniel~Hei 21:34 2006年8月30日 (UTC)da167168
  • 在南京方面清黨之後,共產黨想拉攏武漢方面對付南京方面。但這不是清黨的理由,而是結果。另外你所引用的部分描述的是寧漢分裂。寧漢分裂是由於國民黨內部的鬥爭和對中共態度的不同而引起的。中共沒有能力通過「分化活動」造成寧漢分裂。閣下把5月清黨之後的事列在1月清黨之前,所以我說不中立。--蒙人 ->敖包相會 22:12 2006年8月30日 (UTC)
對不起,請不要再混淆概念。清黨有兩期,第一期是南京政府的1月清黨,第二期是武漢政府清黨(寧漢復合)。
首先是根據中國文化大學提供的《中華百科全書》:南京政府清黨之原因【鮑羅廷於(民國十五年)十二月十三日宣佈舉行「國民黨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暨國民政府委員臨時聯席會議」,以共產黨人徐謙為主席,執行最高職權。蔣總司令在南昌欲派員參加被拒。十六年一月,蔣總司令擬將中央黨部及國民政府暫駐南昌,要求停止中央聯席會議,等待中執委會三中全會解決,武漢於拒絕之餘,公開反蔣。二月,經譚調停,中央黨部及國民政府遷鄂。三月,三中全會在漢口舉行,會議被共黨及其同路人把持。鮑羅廷的倒蔣反英活動,有進無已,委李宗仁為安徽省長,朱培德為江西省長,藉以牽制蔣總司令的東進;在上海發動群眾運動,成立工人糾察隊,自行建立「上海市市民政府」;三月二十四日,發動南京群眾襲殺英美等國領事及傳教士,目的在使國民革命受外力千涉;四月一日,汪精衛返國,五日抵武漢與陳獨秀發表國共兩黨聯合宣言,繼而以國民政府主席名義,下令撤除蔣總司令職務,代之以馮玉祥,並以唐生智為副總司令,積極東下備戰。四月六日,北京軍警搜查俄駐華使館,證明俄國有赤化中國的陰謀,國人反共之心大受激盪,蔣總司令乃決心清黨。】LINK
再根據台灣國史館提供的資料: 武漢政府清黨, 寧漢復合之原因【寧漢兩政權,對中國共產黨的態度先是大異其趣,後則殊途同歸。南京政府先下令清黨,逮捕並驅逐共黨分子;武漢政權始則對共黨分子採聯合態勢,俟4月27日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決定採取「土地改革」路線,清算地主與小資產階級,與中國國民黨人的利益嚴重衝突,至8月1日,中共在江西省南昌暴動,武漢政權下令討伐,自此之後,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完全決裂,水火不容。】LINK

【 分裂對抗期之武漢分共:汪亦發現共黨之陰謀,與中共分離,寧漢合作。】LINK一、南京清黨與寧漢分裂

蔣總司令於民國十六年三月二十六日抵上海,發表聲明:對於南京事件,願負責任;對於租界暨涉及整個不平等條約的解決,決不用諸軍事手段。列強對此聲明之反應,甚為良好。上海金融企業界尤決心協助北伐大業。三月二十八日,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吳敬恆、蔡元培、張靜江、陳果夫等在上海提出護黨救國案。四月二日,正式議決對中共首要採取非常緊急處理,實行清除黨內的中共分子。九日,發表通電,檢舉武漢方面種種不法措施,並分電各中委,對共產黨跨黨分子,予以非常緊急措施。同日,並捕江蘇省黨部的中共委員。四月十二日,由上海駐軍會同杜月笙、黃金榮等策動之工人聯合會等,將共黨準備暴動之上海總工會武裝糾察隊繳械。繼江蘇之後,安徽、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各省之大城市亦採相同之行動。四月十八日,成立南京國民政府及中央黨部,推胡漢民為中政會主席及國府主席,是為寧、漢之正式分裂。

二、武漢清黨

寧漢分裂之際,史大林與托洛斯基爭權,中國問題是其一。托氏主張中共退出國民黨,獨行其是,自建蘇維埃政權,史大林堅持中共與國民黨聯合,以打倒外來的資本主義和本土的封建勢力,作為推動無產階級革命的預備階段。南京發動清黨之際,史大林聽從印度共產黨員魯易的主張,緩和托派的反對,一面聯合國民黨,同時亦武裝農工,發動階級鬥爭,欲將此兩個階段的「革命」合而為一。魯易至中國後,鮑羅廷主張北伐與東征,企圖打破武漢之孤立,使中共「革命」擴大;魯易則主張南下,在兩湖與兩廣發動土地革命,使「革命」深入。魯易獲得第三國際支持,乃於民國十六年六月五日,將共產國際訓令送交汪精衛,希望會商,汪認為這是消滅國民黨的陰謀,當日由政治會議決定解除鮑的顧問職位,並急赴鄭州會晤馮玉祥,爭取其合作,以攻南京,遭馮拒絕。二十日,馮至徐州與蔣總司令會議後,致電武漢,請逐鮑氏,與南京合作,未被接受。是時閻錫山亦表示與南京合作。二十五日,何鍵在武漢發出反共文告。二十八日,唐生智解散湖北共黨總工會糾察隊。七月六日,武漢政治會議通過汪的討伐南京(東征)提案。十三日,中共宣佈退出國民政府。此時由於唐的部將揚言「不分共不東征」,汪乃於十五日提出「和平分共」的主張,以別於南京的武力清黨。八月一日,中共在南昌暴動,武漢政府下令討伐。八月十九日,武漢政府宣佈準備遷寧。九月十日,中央特別委員會在南京成立,接管寧漢雙方政權,結束寧漢分裂之局。】LINK Daniel~Hei 04:44 2006年8月31日 (UTC)da167168

「正名」以符合「中立性」是「輕易移動條目」嗎?[編輯]

部分討論Wikipedia:請求保護頁面#請求解除保護

  • 請提供「南昌起事」的可供查證的來源。
  • 請注意,輕易移動條目屬於破壞行為。

--Isnow 18:50 2006年8月30日 (UTC)

Isnow,要提供南昌起事一文裏可供查證之來源不難,但若這是輕易將本人文字抹去的原因,我倒想反問,原文「南昌起義」有多少可供查證之來源?
其次,何謂輕易移動?本人在移動時已根據國語辭典指出原條目「南昌起義」有違中立原則,移動有違中立原則之條目也為之破壞行為?
Daniel~Hei 18:58 2006年8月30日 (UTC)da167168

「南昌起事」一詞在香港的使用[編輯]

「南昌起事」可參見香港中文大學學生報之《六四十三周年特刊》(二零零二年六月〕,裏面提到:舉例1927年8月發生的南昌起事,中共的用字是「南昌起義」;國民黨的字眼卻是「南昌暴動」;香港教科書用的則是最中性的「南昌起事」。同一事件,三種詮釋,個人立場與政治見解之威力立見其彰。故此,在教授「六四」有一定的難度,也難有一客觀標準。
Daniel~Hei 19:37 2006年8月30日 (UTC)da167168

是「時間優先」還是「中立」?[編輯]

  • 僅就條目移動,需要按照「時間優先的規則
  • 條目名稱是社會上客觀使用的名字,和條目內容的中立性不同。
--Isnow 19:41 2006年8月30日 (UTC)
請你留意你所指的社會是那個社會,我可以告訴你,台港澳都不會這樣稱呼。既然如此,有何理由將條目內之「起事」一概以「起義」代之?至於本人當時的修訂沒提供來源,但之前版本不見得有提供來源,以來源之由刪去本人所有修改,是雙重標準。
回應蒙人所言,(如「解放軍」字面上也是褒義的有不中立之嫌,但我們不用「共匪」;同樣「國民革命軍」暗指是代表全體國民有不中立之嫌,但我們不用「蔣匪」),所以南昌起義是較正確的名稱。)
請不要混淆概念。共匪應是指共產黨(員),蔣匪應是指1927後之國民黨(員),而解放軍可稱之為「共軍」,國民革命軍可稱為「國軍」。
Daniel~Hei 19:57 2006年8月30日 (UTC)da167168
時間優先的規則」正是解決在不同社會中使用不同名稱的規則。--Isnow 20:14 2006年8月30日 (UTC)

不論起義或暴動,最大問題是,肯定涉及個別黨派對事件的評價,那會引發不必要的意識形態爭論,以及中立化的質疑,縱使大家的看法實際上與意識形態無關。我建議是用南昌起事,但台灣方面用南昌暴動,還是中國方面用南昌起義,照樣可以指向南昌起事這一點裏。在免生疑問下,麻煩一點難以避免。--Martinoei 19:54 2006年8月30日 (UTC)

Daniel Hei,書生, 這裏「義」字何解?Hillgentleman 20:04 2006年8月30日 (UTC)
Hillgentleman先生,查《國語辭典》,「起義」的意思是「為正義而起兵。」,這裏的「義」應該是「正義」。Daniel~Hei 20:49 2006年8月30日 (UTC)da167168

從Google搜尋「起義」「暴動」「起事」「兵變」「兵暴」查其使用率[編輯]

Google一下,"南昌起義"432,000(含"八一南昌起義"78,500),"八一起義"78,200,"南昌暴動"24,700,"南昌起事"389,"南昌兵變"225,"南昌兵暴"11。南昌起義比南昌起事多一千多倍。所以我覺得南昌起義是最合適的(相應的內容便是起義原因等等)。南昌暴動也還可以。南昌起事實在太生僻了。另外「起義」是一個相對的概念,這在起義條目中已經說清楚了。在武昌起義中也有「起義背景」等章節。我們要改成武昌起事,「起事背景」嗎?絕對嚴格的中立是沒有的。跟從日常用法,儘量中立,在條目中說明其他說法,內容上儘量言之有據,是我主張的。--蒙人 ->敖包相會 20:44 2006年8月30日 (UTC)

敖包,Daniel Hei, 我相信多數人明白"南昌起事"="南昌起義". 編輯百科全書時,文法準確重要, 或是多數人寫重要? Hillgentleman 02:01 2006年8月31日 (UTC)
Results 1 - 50 of about 685,000 for 南昌起義. (0.26 seconds) --http://www.google.com/search?hl=en&q=%E5%8D%97%E6%98%8C%E8%B5%B7%E7%BE%A9&btnG=Google+Search
Results 1 - 50 of about 685,000 for 南昌起義. (0.32 seconds) -- http://www.google.com/search?num=50&hl=en&lr=&safe=off&q=%E5%8D%97%E6%98%8C%E8%B5%B7%E4%B9%89&btnG=Search

Hillgentleman 02:04 2006年8月31日 (UTC)

*Results 1 - 10 of about 175 for "南昌起事". (0.39 seconds)

http://www.google.com/search?hl=en&lr=&newwindow=1&q=%22%E5%8D%97%E6%98%8C%E8%B5%B7%E4%BA%8B%22&btnG=Search

  • Results 1 - 10 of about 48,800 for "南昌起義". (0.23 seconds)

http://www.google.com/search?hl=en&lr=&newwindow=1&q=%22%E5%8D%97%E6%98%8C%E8%B5%B7%E4%B9%89%22&btnG=Search 請使用引號。Larry Li 02:23 2006年8月31日 (UTC)

用字問題及建議、「先到先得」不是定案[編輯]

大陸網友Shizhao多次將本人所作修訂退回,現在此公佈本人對此條目作出之主要修訂:

其一、將南昌「起義」重命名為南昌「起事」。查《國語辭典》,「起義」的意思是「為正義而起兵。」共黨之起事正義抑否,見仁見智,Shizhao認同共黨政府之「起義」是他個人的事,不可侵犯維基之中立性,為共黨搽脂抹粉,而根據該辭典,「起事」的意思是「舉兵發事。」,相較共方及Shizhao所稱之「起義」,較為中立客觀。

其二、將原描述之偏頗共黨處修改,增加相關史實。原版本將共產黨南昌起事的原因簡化為「國民黨鎮壓,故共黨反抗」,避重就輕,忽略了在寧漢分裂中,共黨的作為是如何令武漢國民政府對共黨由接納到排斥,本人將此項史實增加。Shizhao屢屢將此項修改抹去,實有違中立客觀之宗旨。Daniel~Hei 16:15 2006年8月30日 (UTC)da167168

無論「南昌起事」「南昌起義」「南昌暴動」皆是指向同一事件,「起義」「暴動」皆有政治色彩的塗抹,若說大多數人(是否大多數人,尚存疑)用「起義」或「暴動」,就是捨棄中立的「起事」而不用之理由,實有哄小孩之嫌。我認為:

1.可用導引頁將搜尋「起義」或「暴動」之朋友引向「起事」

2.可於「南昌起事」頁開首說明為何捨「起義」或「暴動」而取「起事」 至於什麼先到先得原則,請留意,這不是已然確立,在該頁,亦有說明「先到先得」是未成定案,尚有討論空間。真奇怪兩位大陸網友何以多次援引此例,難不成是成文法案? Daniel~Hei 04:52 2006年8月31日 (UTC)da167168

我還是重複之前的看法:如果「南昌起義」確實比較多的話,那麼以它為主,輔以其他說法的重定向及內文其他說法的說明應是沒問題的;但更重要的修改應該不在標題而在內文,無論如何內文中「起義軍」、「起義經過」……等,都不是不可替換的專有名詞,一定有其他用語可以代稱。未命名 17:32 2006年9月1日 (UTC)
同意。標題可讓步為「南昌起義」,但要解釋其他說法,而「起義軍」「起義經過」都必須取代。建議以「起事」取代「起義」。Daniel~Hei 10:14 2006年9月2日 (UTC)da167168
  • 謝謝Daniel~Hei的理解,條目取消保護。
  • 順便問一下,「起義軍」會用什麼取代?
--Isnow 11:00 2006年9月2日 (UTC)
如果有人覺得「起事」拗口的話,我建議就以「原因」、「經過」為標題就可以了,要不然以「事件原因」、「事件經過」為標題也可以。
起義軍用「中共部隊」代稱應該可以吧!此外再另起一段表明中共方面稱其部為起義軍應可顧及雙方看法。未命名 11:07 2006年9月2日 (UTC)
  • 起事起義有多種,有大有小,暴力或多或少, 可直接寫發生了什麼事.--Hillgentleman 14:20 2006年9月2日 (UTC)
已將「起義軍」用「中共部隊」代稱。另已起一段說明「起義」「起事」「暴動」之別。亦應大陸網友之要求,列出相關網址以支持論述。Daniel~Hei 18:50 2006年9月2日 (UTC)da167168
看了Daniel~Hei的修改,我覺得還是需要一些調整,誠然「起事」相對「起義」為佳,不過若一概將內文的「起義」改成「起事」也會過於拗口。像「起義軍」改成「起事軍」就怪怪的,有點為改而改的感覺。我認為「起義軍」可以用「中共部隊」、「共軍」、「中共部眾」等詞代之,原先的「起義」字眼,也可以在不同段落,分別以「事件」、「事發」或是其他語句上的潤飾代替,「起事」這個字眼畢竟較少用,偶一用之可也,用多了文章似乎有點不通暢。
如果可以的話,是否可允許我晚點來改。未命名 18:58 2006年9月2日 (UTC)
順便關注:有人曾在Talk:武裝反抗武裝反抗起義等也重定向到這個條目)徵求一個中立的標題。
建議Daniel~Hei將部分內容寫在條目武裝反抗里。
--Isnow 19:03 2006年9月2日 (UTC)

不如叫南昌事件[編輯]

暴動或起義都是雙方對此事件的解釋,不如叫事件,個人認為比較公正。Jason22(請留言) 11:26 2006年10月18日 (UTC)

蘇聯參與的程度有必要深入闡述[編輯]

根據蘇聯解密的資料,南昌起義有大量蘇聯參與的策劃,包括武器援助計劃等等。希望加進來。 Jacktance 10:09 2006年11月6日 (UTC)

真的中立嗎?[編輯]

看了上面的討論,又仔細看了一下詞條,覺得所謂的中立鄙人實在不敢苟同。既然強調中立,那麼中共起義領導人離隊後「逃往...」這種用語也算中立嗎?類似的用語還有幾處,時間關係就不一一列舉了。還請參與編輯詞條的維基人好好考慮什麼才叫中立,絕對的中立是否存在?切不要用所謂中立來隨便壓制別人的意見--Heliknight 00:22 2007年1月17日 (UTC)

叫起義違反中立方針[編輯]

本项讨论已经结束,请勿在本段继续编辑。

1.叫暴動最好,我看不少的中共著作都把不少起義叫暴動,如秋收暴動。搜索一下便知,暴動是個中立的名詞,假如把西藏、新疆的某次武裝暴動叫起義,有沒有內地維基人能接受,認為這個稱呼是中立的??-- (留言) 2009年12月14日 (一) 06:36 (UTC)[回覆]

一個很簡單的例子,翻開圖書館和書店都輕易有的中共官方中央文獻出版社《毛澤東傳》,看看目錄,毛澤東武裝起家的秋收暴動時期的名字是什麼——「霹靂一聲暴動」-- (留言) 2009年12月31日 (四) 15:50 (UTC)[回覆]

沒有異議我就下刀了,名稱的說法顯然是空穴來風,讀過些中共著作的不會有此認為。-- (留言) 2009年12月31日 (四) 16:05 (UTC)[回覆]

請見以前的討論。—Isnow (留言) 2010年1月2日 (六) 18:07 (UTC)[回覆]
暴動的確是共產黨早期自己的用法。但也應該考慮到目前可靠來源中最為常見的名稱。因此,按照最為常見名稱這一原則,使用「南昌起義」較妥。正如上方Hillgentleman君所述,「解放軍」是專有名詞,它並不一定是真正「解放人民的軍隊」;同樣,「南昌起義」同樣是專有名詞,它也並不一定帶有這場起義或暴動帶有正義性的意義。我們應該相信讀者的判斷力:我們使用這些詞並非是支持某某個人、政黨或組織,而僅是因為它們最為常用;這個詞本身暗含的傾向並不會影響閱讀,因為讀者在閱讀全文後是能夠做出是非判斷的——這同時還有助於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菲菇維基食用菌協會 2010年1月2日 (六) 18:55 (UTC)[回覆]

以前討論很多,那箭貌似都沒上靶子,指哪段?

起義不是中立的,起義是對於中國大陸用戶的轉換,可是我不認為會有一本大陸著的辭典會予以這個詞中立解釋,大陸以外的辭典還不一定有。如果說用詞語轉換,可以同樣試試換位思考,就像我前面說的西藏問題,如果藏語或英語的百科把西藏、新疆他們那多數媒體叫的「起義」之類的詞語也像我們這樣處理,我們會不會認為這個詞語轉換是中立的?中立方針是五大方針之一,大於常用,況且暴動在中共官方也很常用,尤其是越官方越「枯噪無味」的出版物越常用,像《毛澤東傳》是最新版的2003年不早期了,這本書是且是第一官方的的毛書,而且這本書是很袒護毛的書,他都能用暴動。

解放軍這個詞我也有說的,不過打住,否則在這討論不完。這個條目對台灣可以轉換台灣流行的用語,我不知道是什麼,不過對大陸不應該轉換成起義-- (留言) 2010年1月2日 (六) 21:49 (UTC)[回覆]

好像是早期毛澤東還是毛委員的時候稱為暴動的,後來官方就稱為起義了—Mys 721tx(留言)-U18協會招人了 2010年1月2日 (六) 22:00 (UTC)[回覆]

    • (:)回應,No,很長一段時間都稱暴動,建國後才開始多叫起義,沒看我已經寫了《毛澤東傳》是最新2003年的,而且我只是隨便舉一個例子,現在兩種說法都有用。-- (留言) 2010年1月6日 (三) 14:37 (UTC)[回覆]

維基百科不是用來正名的,他應該反應普遍的稱呼—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0年1月4日 (一) 12:55 (UTC)[回覆]

詞彙轉換隻應該用於譯名,不是用來做「中立轉換」的。條目命名應當使用在中文裏最普遍使用的名稱,其他名稱可以在第一句一併列出。--Gilgalad 2010年1月6日 (三) 02:19 (UTC)[回覆]

如果用第一常用的就行,寧願違反中立都不用第二常用的方案,那「國共內戰」對大陸就轉換名「解放戰爭」,「韓戰」對大陸就轉換名「抗美援朝戰爭」「中越戰爭」改「中國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印邊界戰爭」改「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等等等等,對蔣介石的「國民黨左派」都可以對大陸加轉換「國民黨反動派」以區分今日台灣之國民黨。-- (留言) 2010年1月6日 (三) 14:37 (UTC)[回覆]

WP:命名常規明文規定要儘量使用最常用的中文名稱,同時在條目中介紹其他常見名稱,並且建立重定向,沒有中立這一條。在你說的這些例子當中,抗美援朝僅僅是韓戰的一部分,中越戰爭、中印邊界/邊境戰爭都是最常用名,國共內戰與解放戰爭的使用比例大概是一比三,可以算是次常用名,而google、百度結果顯示「南昌暴動」的使用比例僅有「南昌起義」的1/15、1/30,遠遠稱不上常用。應當遵守命名方針。--Gilgalad 2010年1月6日 (三) 15:20 (UTC)[回覆]

Wikipedia:中立的觀點中立方針是維基三大核心方針之一,五大支柱之一,法律與憲法有衝突你認為該選擇遵從憲法來做法律還是遵從法律來做憲法?「中立的條目標題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能確保文章的主題出現在合適的上下文中。」「百科式的條目標題應能表現出最高程度的中立性。條目可以在儘量少用感情詞彙的情況下涉及相同的內容,或為了確保中立觀點而涉及更多的內容(例如將「對毒品的批評」修改為「對毒品的社會觀點」)。中立的標題鼓勵多種觀點以及負責任的條目寫作。」WP:命名常規這個主條目卻把「最常用」放到頂上卻隻字不寫Wikipedia:中立的觀點中的中立內容,沒人認為有問題?

況且暴動也是最常用的之一。抗美援朝是韓戰的一部分,是主要部分,中國大陸指的這一部分所做的描述按你的理論就該被對文章轉換為「抗美援朝戰爭」並且在文中允許用這種寫法,志願軍的戰爭皆可描述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如何如何,對大陸用戶的戰役戰鬥條目當頭的引言或戰爭模板也可寫這是抗美援朝戰爭的一部分。

中越戰爭你再加「邊境」搜索看結果如何,而且「中越戰爭」的搜索結果還會包括共和國建國前之前的中越戰爭。另外你不要用被和諧的google版本去搜。你隨手拿本中國大陸的軍書看看中越戰爭、中印戰爭看看是不是標題都加自衛反擊?

中印的自衛的更多是不是我就可以去改名了?

請再回復支持用「起義」的,附上你身邊的辭典上「起義」解釋,一個人總不會家裏連本辭海或新華字典也沒有吧。-- (留言) 2010年1月6日 (三) 16:53 (UTC)[回覆]

請閱讀中立的觀點方針之不合理的比重。其中已經要求了,「條目不應給予少數觀點與更受歡迎的觀點同樣多的描述,且通常根本不應包含極少數的觀點」。須知「中立的觀點是一種觀點,而不是缺乏觀點或消除觀點」。為了符合「更受歡迎的觀點」,WP:命名常規才規定「使用最常見的名稱」;因此這並不存在什麼憲法和法律的衝突,反而正因為「南昌起義」最為常用,所以使用這個名稱才符合中立觀點的。維基百科的中立是依賴於觀點存在的,如果不能正確地、成比例地描述這些觀點,那麼就談不上中立。--菲菇維基食用菌協會 2010年1月6日 (三) 17:08 (UTC)[回覆]
WP:NPOV主要針對條目中不同觀點的表達,命名常規才是針對條目命名的方針,這一點請一定明確。條目的名稱應該反映現實存在,即,哪一個名稱最常用(最廣為接受)就應該用哪個來命名,這是一個非常客觀的標準。至於名稱可能內含的褒貶,應該在條目中用NPOV的原則對各方觀點作表述,但這不是條目命名應該考慮的問題。順便說一下,我google(不是谷歌)到的「中印邊境/邊界戰爭」結果都比「對印自衛反擊戰」的結果要多,而且中越戰爭「包括共和國建國前之前的中越戰爭」根本不可能,要知道越南這個國號到19世紀才出現,此後直到1979年前中國和越南之間根本沒有戰事。另外,您覺得武昌起義乃至眾多「xx革命」該怎麼命名才符合您說的中立原則?--Gilgalad 2010年1月6日 (三) 17:50 (UTC)[回覆]
跑題太遠。建議你看一下安南、占城、高棉的歷史。--Gilgalad 2010年1月8日 (五) 17:21 (UTC)[回覆]

那些文山匯海的結論是「最常用名稱」=「中立的觀點」,恕不認同。這裏稱的少數是指很少的數,像地球是圓的這樣的少數,並不是指搜索「南昌暴動」能搜出那麼多結果的情況。為何老大要設這樣的方針?因為米國亂來的宗教太厲害了,翻傳統科學的說法,如進化論、登陸月球是假的等等一大堆。

維基能拋掉眾多辭典對「起義」的解釋,就不是「極少數的觀點」?大陸能拋掉大陸以外人們的觀點就不是「極少數的觀點」?

Wikipedia:中立的觀點講了含義以後第一條就是「條目命名」,還不主要?中越戰爭的是多,是網上多一點而已,可查證來源寧願用網上在線的也不用出版物的我也沒話說。革命並非就是褒義的,林彪說:中國革命就是革了中國人的命,這個是褒義嗎,所以革命是可用的。-- (留言) 2010年1月6日 (三) 19:46 (UTC)[回覆]

「革命」在中文裏從古至今都是極度褒義詞,不然孫中山也不會用這個詞:「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事大矣哉!」(《周易》)「辛亥革命」、「二次革命」等等之所以能作為條目名稱,不是因為這個詞褒,也不是因為這個詞貶,而是因為這是最廣泛使用的名稱,命名常規作如此要求是很有道理的(WP:NPOV的命名一節明確指出條目命名的主方針是WP:命名常規)。「中越戰爭」的google搜索結果比「對越自衛反擊戰」多好幾十萬,怎麼叫「多一點而已」,而在google books的搜索結果里兩者相差不到100。另,您怎麼看「武昌起義」?--Gilgalad 2010年1月6日 (三) 20:44 (UTC)[回覆]
我對這個問題本身沒有了解,因此不參加它的討論,但是我覺得提議者對「中立觀點」的理解有誤。中立觀點不是說在寫條目的時候必須完全使用中性的詞。而是說在表達對一個事物不同的評價和觀點的時候包括所有的觀點。因此假如在大多數歷史文獻或學術著作中把這個事件稱為「起義」的情況下,維基百科不應該自樹一旗給它起另一個名稱,否則的話倒反而是違反了中立的觀點。但是在文章中可以開闢一個段落說明這個概念在歷史上和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稱呼。對它的評價各有不同等等。--Wing (留言) 2010年1月7日 (四) 00:24 (UTC)[回覆]

對越既然自衛以邊境為多,就請不要用田忌賽馬的方法去比較。我還是堅持我的意見。我認為原名應該用中立的方案,體現憲法高度的Wikipedia:中立的觀點,對簡體用戶要不要轉換成起義才是有待商討。-- (留言) 2010年1月7日 (四) 08:58 (UTC)[回覆]

字詞轉換是拿來解決譯名問題的,決不能拿來「解決」中立問題。中立的觀點是讓多數觀點和重要少數觀點被成比例地表達出來,而不是通過技術手段對特定地區的讀者隱藏某一部分觀點。使用「起義」還是「暴動」,這歸根結底就是確定哪個用詞更為常用的問題。既然今天「起義」在可靠來源中更常用,那麼就應該用「起義」;如果未來哪天「暴動」佔了上風,維基百科自然就會從善如流,改用「暴動」。總之,維基百科不應該走在大眾用法前面,不應該替大眾糾正用法:而只有通過其他途徑糾正了大眾用法才能改變維基百科。因此,我個人支持使用「南昌暴動」,但我同時也認為維基百科應該採用「南昌起義」。對比例做了一些研究,故改變了下個人的一些看法。--菲菇維基食用菌協會 2010年1月7日 (四) 11:24 (UTC)[回覆]
重新查了下各名稱在可靠來源下的數量:來源搜尋:"南昌起义"」——Google:網頁新聞學術圖書圖片;百度:網頁新聞學術圖片知網工具書JSTOR維基百科圖書館Report,來源搜尋:"南昌暴动"」——Google:網頁新聞學術圖書圖片;百度:網頁新聞學術圖片知網工具書JSTOR維基百科圖書館Report。我主要參考的是書籍方面的搜索:
在書籍方面,「南昌起義」和「南昌暴動」的比例大約是2:1(我搜索時的精確值為1,577:726)。這種情況下,的確「南昌起義」在絕對數量上相對更為常用一些,但構不成絕對多數;但「南昌暴動」有個更為奇特的現象:書籍搜索的前幾頁結果,幾乎都是中共自己出版的。因此,條目中「『南昌暴動』只有國民黨才使用」的說法是不正確的。此處我引入考慮的是英文維基百科格式手冊上,在各地存在不同用詞時的一項規定:
這裏的具體做法,就是「廣為使用的詞彙要比分佈不那麼廣泛的詞彙更加優先,特別是作為條目的名稱時。例如,fixed-wing aircraft(固定翼機)要比英式英語的『fixed-wing aeroplane’和美式英語的『fixed-wing airplane’更加優先」(Universally used terms are often preferable to less widely distributed terms, especially in article names. For example, fixed-wing aircraft is preferred to the national varieties fixed-wing aeroplane (British English) and fixed-wing airplane (American English).)。因此,再說「南昌起義」和「南昌暴動」的問題。「南昌起義」是在中國大陸使用得最為廣泛的用詞,但其影響力僅限於中國大陸;「南昌暴動」是在兩岸都有使用,而且使用上都相當程度地廣泛的用詞。因此,若按照英文維基之「共同的用法」一節,「南昌暴動」似乎才能算是「廣為使用的詞彙」,因而應被優先使用。
當然,英文維基百科的方針在此並無約束力,但可以作為本次討論的參考。--菲菇維基食用菌協會 2010年1月7日 (四) 23:53 (UTC)[回覆]
enwp的這個政策用在這裏有些問題。因為fixed-wing aeroplane/airplane是個很基本的詞彙,無論是在英式還是美式英語中都大量出現,而南昌起義/南昌暴動卻不是這樣,關於這個事件的文獻在海峽兩岸的數量根本不成比例。以google圖書、學術和新聞的結果看,關於南昌起義/南昌暴動的中文文獻至少95%以上出自大陸,而以google學術和新聞的結果看,其中又有95%以上為「南昌起義」。所以,說「南昌起義」是在整個中文世界使用最廣泛的名稱應當不過分。而且這一事件在英文中的名稱就是Nanchang Uprising,明顯是「南昌起義」的對譯,比如劍橋中華民國史以及它的中譯本,說這個名稱的影響力僅及於中國大陸似乎不妥。--Gilgalad 2010年1月8日 (五) 04:47 (UTC)[回覆]
稱南昌起義、八一南昌起義是美化。稱南昌暴動是醜化。稱南昌起事較中立。若現有方針仍然難以定奪,要不要將大陸簡體版稱南昌起義,臺灣正體版稱南昌暴動,其它中文區域或許稱南昌起事?用.tw的網站用Google甚少找到稱南昌起義。這些純屬個人建議,不盡然最理想。--Jusjih (留言) 2010年1月9日 (六) 04:05 (UTC)[回覆]
暴動是中性詞。我的觀點是,按照命名常規,以最廣泛使用的名稱作為條目名稱。另外,詞彙轉換不能用在轉換觀點上。--Gilgalad 2010年1月9日 (六) 04:59 (UTC)[回覆]
對於條目名字是Wikipedia:中立的觀點中立的條目標題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能確保文章的主題出現在合適的上下文中。」「百科式的條目標題應能表現出最高程度的中立性。」後才是選擇第一常用的,其實是很簡單的主次問題。維基百科並非不遵從主流就是不中立,恰恰相反,我們來這裏和喜歡他最大的原因就是他鶴立雞群的中立。-- (留言) 2010年1月13日 (三) 14:10 (UTC)[回覆]

關於正名的說法,我的觀點是只要具備知名度前幾名的名稱都屬於採用方案之選,知名度很差的才協及正名問題,而且正名法也應在中立法之下。-- [ ] 2010年7月24日 (六) 04:31 (UTC)[回覆]

根據WP:命名常規#命名衝突第二條: 當運用「名從主人」、「時間優先」和「常用名稱」三原則進行命名而有衝突時,應當遵循以下慣例: 2. 當一個事物的名稱符合「名從主人」的命名原則,但只在某一個或多個中文使用地區為常用,而在其它的中文使用地區並不常用時,應當使用符合「名從主人」命名原則確立的名稱,而不應當繼續使用「時間優先」命名原則確立的首個常用名稱。 因此本條目應當命名為「南昌起義」。討論結束。--Gilgalad 2010年8月26日 (四) 16:31 (UTC)[回覆]

幾個細節問題[編輯]

  1. 蔣蔡部是否參與了8月1日的起義?看「參與的部隊」一節,似乎兩人所部未參與起義,但後面的「經過一節」又說南下後蔣蔡才離開部隊。到底是怎樣的?
  2. 朱,陳,王在移師湘南,發動湘南暴動前究竟是多少部隊?本條目提供的數據是800人,但湘南暴動說是2000人,哪個是對的?
  3. 林彪粟裕條目提到了南進途中的會昌戰鬥,壬田寨戰鬥,這裏沒有提及。這兩場戰鬥和到達三河壩(是否有具體時間?)的具體順序是怎樣的?

請求移動標題名稱[編輯]

「秋收起義」、「湘南暴動」、「廣州暴動」同。

為免在標題名稱上陷入編輯戰,在此請求使用「事件」一詞,稱之為「南昌事件」,因有許多反政府活動以「事件」稱之,例如「霧社事件」,「2008年藏人抗議事件」。兩岸之間名稱有異,若與國共相關條目標題名稱,無法透過正簡轉換的方式使兩邊均沾的話,就只能請求兩邊均避,另用其他標題名稱。

各條目內容首段改為

以上。——DEMONBANE留言2013年4月30日 (二) 20:20 (UTC)[回覆]

建議條目名稱改為國共都接受的"南昌暴動"[編輯]

中共黨史也使用"南昌暴動"一詞。e.g. 姜廷玉:「八一」建軍節是如何確定的?所以條目命名為"南昌暴動"是國共雙方都可以接受的中立說法。 Happyseeu留言2013年8月19日 (一) 20:20 (UTC)[回覆]

在中共官方的人民網上 Google 南昌暴動 https://www.google.com/search?q=%E5%8D%97%E6%98%8C%E6%9A%B4%E5%8B%95+site%3Apeople.com.cn About 92,100 results https://www.google.com/search?q="南昌暴動"+site:people.com.cn About 4,450 results (兩者區別,是後者"南昌暴動"必須連續出現;前者字之間可以分開) 可見中共官方文件相當接受"南昌暴動"一詞。 Happyseeu留言2013年8月20日 (二) 19:46 (UTC)[回覆]

(-)反對:約定俗成,否則武昌暴動也可以了。——蘇州宇文宙武的主頁 ♨留言 ☎交友 ★貢獻 2013年9月1日 (日) 07:26 (UTC)[回覆]

武昌暴動無人使用,比喻無效。

請用證據証明"約定俗成"的名稱是南昌起義。 Happyseeu留言2013年9月4日 (三) 22:27 (UTC)[回覆]

你不用不代表別人不用,自己搜索。約定俗成不用證據,搜索結果說明一切。——蘇州宇文宙武的主頁 ♨留言 ☎交友 ★貢獻 2013年9月9日 (一) 06:58 (UTC)[回覆]
( ✓ )同意:雙方皆可接受的名稱。--Will74205留言2013年9月8日 (日) 05:18 (UTC)[回覆]
(-)反對。再強調一遍,WP:命名常規不以「中立」為命名原則。而且此前經過多方討論,已經確定以使用頻率超過90%的「南昌起義」為條目名稱,請不要再重複提案,浪費社群精力。--Gilgalad 2013年9月8日 (日) 05:39 (UTC)[回覆]

中宣部駐維基特派員 Gilgalad 又來啦。根據名從主人原則,中華民國的官方稱呼是"南昌暴動",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官方稱呼有"南昌暴動"與"南昌起義",兩者的交集是"南昌暴動"。 Happyseeu留言2013年9月9日 (一) 06:03 (UTC)[回覆]

(-)反對,在南昌只有八一起義紀念館 沒有帶暴動的紀念館,使用暴動和起義在google地圖南昌地區搜索就很明顯了--Qa003qa003留言2013年9月22日 (日) 16:05 (UTC)[回覆]
Happyseeu 需要認識到 當前民國政權不被大部分國家承認有必要拿這個說事?--Qa003qa003留言2013年9月22日 (日) 16:07 (UTC)[回覆]

未完成,但已對標題採用{{NoteTA}}--Gakmo留言2013年9月26日 (四) 04:41 (UTC)[回覆]

民國政權是否被大部分國家承認與此毫無關係。

哪一天中共失去政權,是否條目就該改成南昌暴動?以政府存在為移轉的歷史觀點,顯然不中立。 Happyseeu留言2013年11月10日 (日) 16:19 (UTC)[回覆]

MtBell 說:"這一事件在英文中的名稱就是Nanchang Uprising,明顯是「南昌起義」的對譯," 這是錯誤的。"Uprising" 同義詞 revolt, rebellion, mutiny, insurrection,翻成"暴動"。劍橋中國史大陸譯本反映的是大陸史觀,不是中立的學術觀點,在此引用它的譯名並無意義。

大陸的歷史修正主義與偽歷史,不應該因為說謊次數多而成為維基百科的內容。這正如"偽科學",不應該因為某人或組織大量出版書籍就變成"科學"而寫進維基百科。 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頓大學教授余英時表示:中國大陸從1949年到現在沒有歷史,有的「歷史」都是假歷史,是為了政治宣傳而造出來的偽歷史。要揭穿偽歷史,只有將來學術完全自由以後,資料開放,根據原始資料說話才可以[6]。洛杉磯加大教授宋永毅認為,中共長期掩蓋文革的歷史真相。[7][8]中共中央黨校老教授杜光接受訪問時表示,「大陸掩蓋歷史真相的一些偽歷史,不應擴散到香港。」[9] Happyseeu留言2013年11月10日 (日) 16:36 (UTC)[回覆]

外部連結已修改[編輯]

各位維基人:

我剛剛修改了南昌起義中的1個外部連結,請大家仔細檢查我的編輯。如果您有疑問,或者需要讓機械人忽略某個連結甚至整個頁面,請訪問這個簡單的FAQ獲取更多信息。我進行了以下修改:

有關機械人修正錯誤的詳情請參閱FAQ。

祝編安。—InternetArchiveBot (報告軟件缺陷) 2017年9月14日 (四) 04:38 (UTC)[回覆]

旗幟[編輯]

中國共產黨黨旗黨徽旗幟里稱,

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由於形勢發展的要求,中國共產黨暫時放下了紅旗,一直打着代表國民黨的「青天白日旗」。即使在八一南昌起義中仍是如此。

此外,第一批黨旗似乎創作於1942年。因此本條目不宜放入黨旗。--曾晉哲留言2019年10月6日 (日) 22:48 (UTC)[回覆]

我找到了兩個來源: [1] [2] 稱南昌歧義用的就是青天白日旗,8月30日以後才改為鐮刀鐵錘的紅旗。如果沒有其它反駁意見,稍後我會換成符合史實的旗幟。--曾晉哲留言2019年10月6日 (日) 23:01 (UTC)[回覆]

青天白日旗根據歷史時宜來看應當不是起義時所打的旗幟,起義部隊理應使用國民革命軍軍旗作為旗幟,在非政治場合使用國民黨黨旗可能性有待商榷。--Alastair留言2019年10月7日 (一) 16:19 (UTC)[回覆]

國民革命軍陸軍軍旗

@Flyinet 按照這篇文章,是不是右邊這面?--曾晉哲留言2019年10月7日 (一) 16:31 (UTC)[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