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Yolopertz/沙盒/第七號沙盒

坐标22°26′45″N 114°10′14″E / 22.445706°N 114.170622°E / 22.445706; 114.170622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舊北區理民府

舊北區理民府(英語:Old District Office North)位於香港新界大埔運頭角里,是英國租借新界後興建的首幢民政大樓。於1981年11月13日被列入香港法定古蹟,1988年至2000年撥作環境保護署大埔區分處,2002年成為香港童軍總會新界東地域總部,並命名為羅定邦童軍中心(英語:Law Ting Pong Scout Centre)。

歷史[编辑]

1898年6月9日英國駐華公使竇納樂爵士(Claude MacDonald,1852-1915)與李鴻章北京簽署《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於7月1日起將九龍半島大嶼山等離島及大鵬灣水域租借給英國,為期99年。1899年4月17日香港政府在大埔旗桿山(Flagstaff Hill,現稱圓岡)舉行升旗禮,正式接收新界租地[1]

大埔是早期管治新界的中心,1901年設立「Land Office」(後稱大埔田土司署)。1905年為方便執行土地法例,將「District Land Office」分為兩個部門,其中之一為「Northern District」(北約理民府),座落大埔,管治新租地除新九龍及三個小島外的大部分地區。理民府的工作包括收稅、發牌、土地丈量、地區工程、司法仲裁、地方治安、排解糾紛、探測民情等;及後北約理民府分拆為大埔理民府元朗理民府

舊北區理民府前身為1899年建成,用作殖民地官員辦公的蓆棚。蓆棚於1907年被燒毀,港府便於原址興建一座永久的建築物,以供官員辦公之用[2]。最初,舊北區理民府主要辦理新界北部(荃灣以北)的行政(包括包括收稅、發牌)及土地註冊工作,同時附設郵局,負責上水、大埔墟和元朗書信傳遞服務和售賣郵票服務[3];以及裁判司法庭,主要供理民官審理輕微案件和排解糾紛,至1961年被粉嶺裁判法院取代之。香港淪陷期間,北區理民府受到嚴重破壞,經修築後於1946年5月重新啟用[4]。隨著人口增多,北區理民府於1946年被分拆為大埔理民府及元朗理民府。

建築物於1983年停止用作理民府的辦公大樓。1988年至2000年間,曾環境保護署使用該建築物作其大埔分處。2002年,舊北區理民府建築物始被用作香港童軍總會新界東地域羅定邦童軍中心[5]

特色[编辑]

舊北區理民府為愛德華時代的建築物,以紅磚建成,建有圓拱門窗和拱心石。為適應香港潮濕炎熱的天氣,東西立面均建有寬敞的磚柱遊廊、大型拱形門窗以及橫向紅磚過梁。舊北區理民府本來由由南北兩座單層的建築物組成,二次大戰後在中間加建以連結兩座,並於北座加建多一層。建築物外面設有走火梯,房間亦設有古典壁爐。此外,舊北區理民府曾放置一門小砲,但小砲已遭移離。建築物四周亦設有煤氣燈[6]

現況[编辑]

舊北區理民府已經被香港童軍總會新界東地域使用。一年會開放幾天供市民參觀,但平日早上則有市民使用作晨運,大家互不打擾。 童軍總會表示為免影響運作而作出的保安措施,公眾人士只可於建築物圍欄外拍照及觀賞,倘學校及非牟利團體對舊北區理民府有興趣,可去函童軍總會申請參觀;過去一年,總會每星期平均安排一間學校到訪參觀,至於市民亦可以個人名義申請,惟批核與否則由總會作最後決定。

參考資料[编辑]

  1. ^ 新界政府山的變遷. 灼見名家. 2016-02-29 [2020-08-04] (美国英语). 
  2. ^ History of the District Office, Tai Po (PDF). 
  3. ^ 鄭寶鴻. 新界街道百年.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2012-06-25: 91. ISBN 978-962-04-3239-2 (中文). 
  4. ^ 社區文物導賞暨遊樂日 (PDF). 
  5. ^ 大埔舊北區理民府 - 法定古蹟 - 古物古蹟辦事處. www.amo.gov.hk. [2020-08-04]. 
  6. ^ 陳天權. 被遺忘的歷史建築--新界離島篇. Ming Pao. 2014-02-01. ISBN 978-988-8207-96-1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