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LuciferianThomas/方針指引專案/共識方針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共識是維基百科運作的核心原則之一。編者通過在方針指引框架下的編輯及討論產生共識:無異議的編輯一般假定具備共識,而有異議的情況下則通過在討論頁商討產生共識。維基百科上的共識並不要求一致同意,亦不能通過投票得出。

產生共識的過程[編輯]

共識是編者互動下的自然產物。在編者修改頁面後,其他編者閱讀頁面後可決定是否跟進編輯。若編者無法通過編輯達成各方都滿意的版本,則會使用討論頁商議以形成共識。

共識應考慮所有合理意見。沒有人反對的觀點是為理想的共識。然而,現實中不容易達成一致同意,但編者仍可在多數人意見基礎下適當妥協,產生最廣為接受的方案為共識。

通過編輯產生共識[編輯]

共識產生過程的簡化版流程圖

一般而言,未有異議且未被回退的修改均可假定英語Wikipedia:Silence and consensus為當前共識支持的版本。若有編者接續編輯且未遇異議,新版本則假定成為有共識支持的新版本。如此,維基百科的內容將逐步增長並隨時間而逐步改善

即使面對異議、編輯被回退,除內容方針及指引限制外,多數編輯爭議可通過作一定妥協解決。在第一次被回退編輯時,編者應參考他人意見再改寫原先的編輯;若想不到如何改寫或再次被回退,則應在對應的討論頁新增章節討論。

維基百科建議編者在編輯時使用編輯摘要討論頁解釋自己的編輯,而回退他人編輯時更應如此。

勇於更新頁面,但切勿衝動編輯。除特定情況外,重複回退他人編輯違反維基百科的編輯戰方針;即使編者有使用編輯摘要「溝通」仍構成編輯戰。

通過討論產生共識[編輯]

當編者無法通過編輯達成雙方接受的版本,編者應在討論頁新增章節發起討論。討論應以方針、來源及常識為論據,編者亦可提出可能更被各方接受的替代方案。即使討論結果未必能完全滿足所有人的期望,但仍應取各方觀點的最大公約數為共識。

徵求外部意見[編輯]

若編者間難以達成共識,則可經請求評論徵求更廣泛的意見。這通常有助於解開簡單、善意的討論死結:旁觀者清,未涉事的編者往往會帶來全新的見解,有利於涉事編者找到他們沒有發現的中間立場。

管理員協助或社群介入[編輯]

有些情況下,爭議會演變成人身攻擊或意識形態化,而不僅僅是內容上的爭議了;這些爭議就需要管理員或整個社群的介入。管理員不可裁定內容,但可以執行方針(例如生者傳記),或按方針處理不當擾亂共識過程的編輯。在與不肯讓步的編者共事時,可以考慮請求管理員幫助,有時只需提醒一位管理員注意討論頁就足夠了:一般說來,管理員通常都會監視大量的頁面,因此有可能管理員會看到爭議並作出回應。

常犯錯誤[編輯]

下列是編者在嘗試達成共識時易犯下的錯誤:

  • 維基外的討論。我們不鼓勵編者在其他網站、論壇、聊天工具、電子郵件或其他本專案外的地方討論。這些討論在「維基內」決定共識時是不予考慮的,並在它們被揭發後會引發猜疑和不信任情緒。儘管我們需要在維基外討論少數問題以顧及隱私,但絕大多數維基百科相關的事項都應在維基百科上討論,這樣它們將對所有參與者可見。
  • 傀儡真人傀儡。你完全可以邀請他人來提出新的看法和觀點,但試圖藉著呼朋引伴參與討論來擾亂討論的秩序,或用自己的其他帳號假裝別人發言,都是不容接受。向維基百科通告板、維基專題或使用者發送中立、資訊充足的資訊是允許的,但妨礙共識形成而違反方針的行為,將被視作擾亂性編輯。
  • 傾向性的編輯。持續、過份地尋求某個編輯目標十分擾民,應該避免。只有編者願意互相傾聽、回應和合作編寫一篇更好的條目,共識過程才可順利運作。如若編者拒絕任何共識而固執己見,無限期地發表冗長辯論以實現其目標,那麼他/她將會破壞掉共識過程。固執己見的人永遠不能解決問題,因為總會有比他/她更加固執的人出現;有社群支持的頁面本身才是這場長跑的贏家。
  • 四處張貼、換個管理員來執行和新瓶裝舊酒。反覆在不同頁面或使用不同措辭提出相同的議題,會造成混亂和相當擾民。當你得不到你想要的答案時,四處張貼,或者換下措辭來矇騙其他編者都無助於事,因為遲早會有人發現你的所有議題。如果你足夠細心能在各處討論頁標註連結的話,那你完全可以將正在進行的討論聚集在一處,但更好的做法是選擇一處最適合討論共識的頁面,並(儘可能)給出對問題的中立、明晰和客觀的一段描述。參見選擇性搬出方針英語Wikipedia:Policy shopping
  • 就算一致認為要作出改變,但不代表要作出改變。就算所有編者根據善意和方針一致不滿意某條目的某一方面,但若沒有共識如何作出改變,貿然改變可能十分擾民。例如,有些人想完全刪除該部分,有些則反對刪除,但他們之間未能就如何修改達成共識。在這情況下,若該部分穩定存在已久,或由以往共識而來,則討論將勝於堅持己見。

判定共識[編輯]

共識的級別[編輯]

部分編者在特定地方和時間所達成的共識,不能凌駕更廣泛的社群共識。例如,維基專題的參與者不能擅自決定某些通用的方針與指引不適用於該專題的條目,除非能說服更廣泛的社群去同意他們的見解。

方針與指引反映既定共識,並應保持其穩定性與持續性。因此,在方針的修改上,維基百科要求比其他頁面更高的參與度和共識。重大修改應首先在互助客棧和討論頁提出,並提供足夠長的時間以確保議題能在實施前充分討論。小修改可以直接編輯,但亦應經過嚴格子細的檢查,並在編輯摘要、對應的討論頁互助客棧解釋自己的變更。任何使用者都有權回退無任何解釋且涉及實際內容的變更。在修改方針時,應緩慢而保守。積極謀求他人看法與同意的編輯,更容易為社群所接受。

無共識[編輯]

共識可以修改[編輯]

共識是可以改變的,過去的共識可被挑戰,也並非必須遵守。再者,對共識的修訂通常也是合理的。因此,「根據共識」和「違反共識」並不是接受或拒絕提議與行動的有效理由。儘管過去的「廣泛討論」能引導編者去了解過去的共識,但編者仍應重新審查每一提案的價值,進而重新確定共識是否已經改變。

維基百科會保持其靈活性:因為新人往往會帶來全新的觀點;維基百科的成長也會帶來新的需求;當新事物出現時,人們的看法也會隨時間改變;我們還可以找到更好的方式去完成某項工作。

一個代表小組可以代表整個社群作出決定。更多的情況下,人們會在事後的某個時刻,將共識的改變寫入現有規程中去。但在所有的這些情況下,沒有什麼是可以永久不變的。世界會改變,維基百科也必須要改變。在未來作出進一步改變是合理的,並時常有此需求的,哪怕在多年未變的情況下。

不需要共識的情況[編輯]

在極少數情況下,社群共識可被其他方針及措施凌駕:

  • 來自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開發員的公告,特別是著作權、法律問題或伺服器負載等方面公告。這些公告具備方針地位。
  • 基金會行動不在中文維基百科方針的管轄範圍內。
  • 部分行為,如移除侵犯著作權以及明顯違反生者傳記的內容,通常無須討論或共識,這主要是由於被移除的內容帶有會實際危害到維基百科的風險。

參閱[編輯]

與共識有關的維基百科論述和資料:

與共識有關的條目:

外部連結[編輯]

Category:維基百科行為方針 Category:維基百科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