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主題:社會/Featured article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典範條目列表[編輯]

Portal:社會/Featured article/1

自由鐘

自由鐘,又稱「獨立鐘」,是一口位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費城的鐘,它是美國獨立戰爭最主要的標誌,也象徵著自由公正

傳統上,人們認為此鐘因在1776年7月8日,大陸會議的代表約翰·尼克森上校宣讀獨立宣言前敲響此鐘來召集費城的市民而出名,但歷史學家對此存有疑問,因為當時懸掛該鐘的議會大廈尖塔存在嚴重的問題。1774年的大陸會議和1775年的列克星敦和康科德戰役都敲響過此鐘。

在1837年之前,該鐘曾被稱為「獨立鐘」或者「老揚基的鐘」。直至19世紀中葉美國反對蓄奴運動興起,廢奴主義者把鐘上的銘文大肆宣傳,這鐘才被世人稱呼為「自由鐘」。


Portal:社會/Featured article/2

亞塞拜然族

亞塞拜然族亞塞拜然語Azərilər آذریلر 或 Azəri türkləri波斯語آذری ها 或 آذربایجانی‎)是亞塞拜然共和國的主體民族。主要分布於亞塞拜然共和國與伊朗西北部,從高加索伊朗高原的四周國家,如吉爾吉斯塔吉克喬治亞共和國伊朗阿富汗等,也有零星分布。絕大多數的亞塞拜然族信奉伊斯蘭教什葉派,其文化傳統融合了伊朗高加索民族突厥等周邊諸多元素。


Portal:社會/Featured article/3

2007年明斯克白俄羅斯共和國青年團主辦的音樂會

白俄羅斯共和國青年團白俄羅斯語Беларускі рэспубліканскі саюз моладзі;官方俄語名稱:Белорусский республиканский союз молодежи縮寫БРСМ)是白俄羅斯的一個青年組織。白俄羅斯共和國青年團成立的目標是透過活動,如露營、體育比賽和參觀紀念館來促進白俄羅斯青年的愛國主義和灌輸相關的道德價值觀。白俄羅斯共和國青年團是在2002年與其他青年團體合併而成立的,是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列寧共青團的繼承組織。白俄羅斯共和國青年團是現時該國最大的青年團體,並且得到白俄羅斯政府的支持。有些人指責該組織用脅迫或空頭承諾吸收新成員,質疑其是白俄羅斯總統亞歷山大·盧卡申科政治宣傳機關。


Portal:社會/Featured article/4

一輛68X號巴士

巴士阿叔事件發生於2006年4月27日,在香港的一輛巴士上發生的罵戰,過程被旁觀乘客拍攝後上傳到網路上,引起大量網民的關注,及後續對事件的惡搞

故事主角「巴士阿叔」又稱「巴士判官」、「公車大叔」或「巴士大叔」,是實況影片《林尚義聲線高壓呀叔搭巴士途中問候後生仔》中的中年人(陳乙東),該影片由香港人方穎恆巴士上用手機偷拍,在片中巴士阿叔以強烈措詞高聲斥罵青年何銳熙。2006年短片被放上網站後,迅速在香港網絡上流傳,經網民討論及修剪後,逾50個不同的修剪版本在免費短片存放空間YouTube流傳,總收看次數在不足一個月已超越700萬次。

片中罵人的詞語「你有壓力、我有壓力」、「未解決」等,成為香港一時新興的流行用語。網友及廣告商利用短片的話題,推出精品及宣傳包,事件逐漸引起傳媒廣泛關注,海外報章通訊社紛紛轉述,有香港傳媒一度懸賞10,000元追尋巴士阿叔。香港行政長官曾蔭權巡視元朗區時,亦向地區官員查詢有關巴士阿叔的消息。受到各界熱議,站在鎂光燈之下,也被連鎖網吧相中,為香港一網吧集團Cyols作為宣傳代言人,名利雙收。


Portal:社會/Featured article/5

夏令時開始的圖解

夏令時間,另譯夏時制英語:Summer time),又稱日光節約時制日光節約時間英語:Daylight saving time),是一種為節約能源而人為規定地方時間的制度,在這一制度實行期間所採用的統一時間稱為「夏令時間」。一般在天亮早的夏季人為將時間提前一小時,可以使人早起早睡,減少照明量,以充分利用光照資源,從而節約照明用電。各個採納夏時制的國家具體規定不同。


Portal:社會/Featured article/6

三隻熊

童話是一種小說體裁的兒童文學作品,通常是寫給小孩子的,文字通俗,像兒童說話一樣。一般童話裡有很多超自然人物,像會說話的動物精靈仙子巨人巫婆等。在現代西方文學的寫作方法中,「童話故事的結局」(fairy tale ending)通常指的也是快樂的結局,就像大多童話故事中公主王子一般。

在許多文化中,惡魔巫婆等常被認為是存在於真實世界中的,這時童話就可能變成傳說,如此一來說故事和聽故事的人也會更覺得故事是一段史實。但是和傳說與史詩有所區別的是,童話故事往往會在故事內容中多加入一些對實際人、事、物未必是真實的描述以增強故事性。通常故事的起頭都會用「很久很久以前……」來開始對整個故事的描述,而非真實事件所發生的時間。


Portal:社會/Featured article/7

女童軍在美國航空航天局學習

美國女童軍(英語:Girl Scout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GSUSA) 是美國的一個女童軍組織,其成員為生活在美國和出國在外的美國女孩。現隸屬於世界女童軍協會。GSUSA的目的是通過進行露營、社區服務和學習救護知識來教導女孩子誠實、公平、勇敢等優秀品格。

這個組織由茱麗葉·高登·羅成立於1912年,她是在前一年受到了童軍創始人羅伯特·貝登堡的啟發。20世紀末時成為了較有名的美國慈善組織。


Portal:社會/Featured article/8

Sappho和Erinna

女同性戀,常以蕾絲邊(英語:Lesbian)相稱,是指女性間對性與愛的欲望。蕾絲邊可作為名詞,意指自認或被他人認定擁有女同性戀特質的女性;亦可作為形容詞,表與女同性欲望相關事物的特性。

儘管自古以來女同性戀曾被記載於多處文化中,古時稱為「石磨」,近二十年國語出現「蕾絲邊」(Lesbian)、「拉子」、「拉拉」、「歐蕾」、「T婆」、「百合女」、「鱷魚」、「女同(GL)」等字詞,用以形容女同志。十九世紀晚期,性學家發表了他們對同性欲望與行為表現的研究,標明了女同性戀者在西方文化中是屬一獨立實體。因此,意識到自身新醫學身分的女性逐漸在歐洲與北美洲形成秘密次文化。1970年代,受第二波女性主義運動影響,該術語開始被廣泛使用。歷史學家因而重新省視歷史上女性間的情愛關係,並對如何定義一名女性或女子間關係是為女同性戀提出疑問。此類議題的討論結果最終確立了女同性戀者的三種組成:性行為、性欲或性別身分。


Portal:社會/Featured article/9

英國承認馬來統治者擁有馬來亞主權

馬來人至上(另譯為馬來人主權爪夷文:کتوانن ملايو;馬來語Ketuanan Melayu)是一種種族主義信條,認為馬來人馬來西亞馬來亞的主人或特權者(tuan):馬來西亞華人印度裔馬來西亞人構成了馬來西亞的重要少數種族,被認為是承蒙馬來人的恩惠,通過承認馬來西亞憲法第153條裏規定的馬來人優待,而獲得公民權。這種交換通常被稱為馬來西亞社會契約英語Social contract (Malaysia)。馬來人至上的概念常常被政治野心家,尤其是有影響力的馬來民族統一機構(簡稱巫統)所提及。



Portal:社會/Featured article/10

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聯邦(英語: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通稱澳洲Australia縮寫AUAUS),是全球面積第六大的國家大洋洲最大的國家和南半球(僅次於巴西)第二大的國家。澳大利亞國土包括澳大利亞大陸,塔斯曼尼亞島以及數個海外的島嶼,面積和美國本土相似,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國土覆蓋整個大陸的國家。與其隔海相望的東南近鄰是紐西蘭,西北是印度尼西亞,北邊是巴布亞紐幾內亞西巴布亞東帝汶


Portal:社會/Featured article/11

白俄羅斯

白俄羅斯共和國簡稱白俄羅斯白俄羅斯語Беларусь),是位於東歐內陸國家首都明斯克,於1991年8月25日從蘇聯獨立,於同年12月19日改稱白俄羅斯共和國。白俄羅斯東及北部與俄羅斯聯邦為鄰,南部與烏克蘭接壤,西部同波蘭立陶宛拉脫維亞毗鄰,國土面積達207,600平方公里,人口達968.98萬人(2008年),大部分居住在明斯克或者其他大城市附近,將近80%人口為土生土長的白俄羅斯人,主要少數民族依次是俄羅斯人波蘭人烏克蘭人。1995年後,白俄羅斯語和俄羅斯語被設為官方語言,白俄羅斯憲法並無明確規定國教,惟大多數人信仰俄羅斯東正教,其次則為羅馬天主教基督教的不少節日,例如復活節等等被設為國定假日。


Portal:社會/Featured article/12

貝爾格勒

貝爾格勒塞爾維亞語Београд;英語:Belgrade),歐洲國家塞爾維亞首都和最大城市,以及當年南斯拉夫聯邦時期的總首都。

貝爾格勒市位於塞爾維亞北部薩瓦河多瑙河匯合處,此處也是潘諾尼亞平原巴爾幹半島的相遇處。貝爾格勒共有人口123萬,是原南斯拉夫地區最大的城市,也是僅次於伊斯坦堡雅典布加勒斯特巴爾幹半島第四大城市。

貝爾格勒地區最早的人類居住出現在公元前4800年溫查文明時期。如今的城市位置由凱爾特人公元前3世紀確定,後被羅馬帝國占領。城市的斯拉夫語名字Beligrad(字面意思為「白城」)第一次被提及是在878年。1284年,貝爾格勒第一次成為塞爾維亞斯雷姆王國的首都。此後,它還先後成為塞爾維亞(1404年-1918年、2006年-)、南斯拉夫(1918年-2003年)首都以及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的行政、立法首都(2003年-2006年)。

貝爾格勒是塞爾維亞唯一的直轄市,被分為17個自治市[錨點失效],每一個都擁有自己的地方委員會。貝爾格勒占塞爾維亞總面積的3.6%,約21%(不包括科索沃自治省)的塞爾維亞人居住在該市。貝爾格勒是塞爾維亞的經濟、文化、教育和科技中心。


Portal:社會/Featured article/13

波士頓

波士頓英語:Boston)是美國麻薩諸塞州的首府和最大城市,也是新英格蘭地區的最大城市,其人口規模全美大都市排名第21,該市所在州的平均家庭收入全美排名第五。該市位於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創建於1630年,是美國最古老、最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城市之一。波士頓是歐洲清教徒移民最早登陸美洲所建立的城市,在美國革命期間是許多重要事件的發源地,曾經是一個重要的航運港口和製造業中心。今天,該市是美國高等教育、醫療保健及投資基金的中心,是全美人口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城市,它的經濟基礎是教育、金融、醫療及科技,是全美人均收入最高的少數大城市之一,並被認為是一個全球性城市或世界性城市。

該市位於大波士頓都會區的中心,這個都會區包括薩福克縣的全部和劍橋昆西牛頓薩默維爾里維爾切爾西等城市,以及一些小鎮和遠離波士頓的郊區,還包括了新罕布夏州的一部分。


Portal:社會/Featured article/14

從太空看到的地球景色

永續性(英語:sustainability),又稱可持續性,可以是一個想法,一個性質的生活系統,生產方法,或一種生活方式。可持續發展的定義最常見的引述來自布倫特蘭委員會,該委員會是由聯合國在1983年正式召開的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CED)。當該委員會成立時,聯合國大會確認,環境問題是全球性的和堅定的,建立可持續發展政策是所有國家的共同利益。從這事實看出,在涵蓋所有人類活動的定義,可持續性在界定上部分地方是有困難的。

可持續性從廣義上來講,是能夠保持一定的過程或狀態,但這一詞普遍常用於研究生態社會的關係。在生態方面,可持續發展可以被界定為具能力的生態系統,能自我維持一切生態的過程功能英語Function_(biology)生物多樣性和未來的活力。


Portal:社會/Featured article/15

同性戀遊行慶祝自豪日和同性婚姻合法化

西班牙同性婚姻於2005年7月3日起合法實施。2004年,由首相何塞·路易斯·羅德里格斯·薩帕特羅領導的新任社會黨政府開始推動同性婚姻的合法化運動,包括同性伴侶收養子女的同等權利。經過長時間辯論後,西班牙議會(採兩院制,由眾議院參議院組成)於2005年6月30日通過同性婚姻法案,並於2005年7月2日公布。西班牙的同性婚姻在2005年7月3日星期天起正式邁入合法一途,是繼荷蘭比利時後,第三個舉國實行合法同性婚姻的國家,比加拿大早了17天。


Portal:社會/Featured article/16

童軍運動

童軍(英語:Scouting,直譯為童軍活動,也稱童軍運動,臺灣和港澳舊稱童子軍),是一個國際性的、按照特定方法進行的青少年社會性運動。童軍運動的目的,是向青少年提供他們在生理、心理和精神上的支持,培養出健全的公民,最終目的是希望將來這些青少年可以回饋社會並對社會有所貢獻。

童軍運動開始於1907年,那時英國陸軍中將羅伯特·貝登堡,在英國白浪島舉辦第一次的童軍露營。貝登堡以他早期的軍事著作為基礎,在他的著作《童軍警探》(倫敦,1908年)寫下了童軍運動的原則,並受到叢林印地安人創辦人歐尼斯特·湯普森·西頓基督少年軍創辦人威廉·亞歷山大·史密斯的影響和出版家西里爾·亞瑟·培生的支持。在20世紀的前半期,這個運動發展成包括3個童軍年齡層(幼童軍童軍羅浮童軍)和3個女童軍年齡層(幼女童軍女童軍蘭姐女童軍)。



Portal:社會/Featured article/17

石牆暴動,又名石牆事件(英語:Stonewall riots),是1969年6月28日凌晨發生在美國紐約市格林威治村石牆酒吧的一連串自發性暴力示威衝突。警察的檢查直接導致了衝突的發生。石牆暴動常被認定是美國史上同性戀者首次反抗政府主導之迫害性別弱勢群體的實例,亦被認為是美國及全球同性戀權利運動發跡的關鍵事件。

1950與1960年代,美國的司法制度仍嚴重歧視同性戀,其程度甚至更甚於某些華沙公約組織國家。美國早期的同性戀團體試圖使同性戀者被社會所接受,並支持給予同性戀者與異性戀者無衝突的教育。然而,1960年代末幾年爭執不斷,許多社會運動發酵運作,包括美國黑人民權運動、1960年代反主流文化運動及反越戰示威。這些背景因素,加上格林威治村自由的風氣,成了石牆暴動的催化劑。


Portal:社會/Featured article/18

台灣布農族村落中的年輕居民

臺灣原住民族英語Indigenous Taiwanese)是指在台灣原居的南島民族,也是南島民族的分支之一,17世紀漢人移入前即已定居於台灣。西方早期以葡萄牙文詞源「Formosa(福爾摩沙)」一詞稱呼臺灣,故稱呼其族人為福爾摩沙人,意即福爾摩沙島上的居民。中華民國政府官方以原住民族稱之。

臺灣原住民族並非單一的民族,而是由分布在臺灣各地之數個語言及生活方式不同的部族構成,目前有16個部族獲官方認定其地位。在漢人移民入臺灣前,族人廣泛居住於整個臺灣,現在則主要分布於臺灣本島山區、東部地區以及蘭嶼,現在的中華民國地方制度法上稱之為原住民族地區,簡稱原鄉。截至2016年1月,臺灣原住民族總人口數為54萬7,035人,佔臺灣人口總數的2.33%。


Portal:社會/Featured article/19

年輕托拉查女孩的婚禮

托拉查人(Toraja),是居住在印尼南蘇拉威西省山區的原生少數民族,其語言屬於南島語系馬來-玻里尼西亞語族。總人口大約110萬,其中45萬人居住於塔納托拉查縣英語Tana Toraja Regency(塔納托拉查原文Tana Toraja,意為「托拉查之地」)。現今大多數的托拉查人信仰基督教,而伊斯蘭教與傳統泛靈信仰的「道」(Aluk)依然存在。印尼政府已經將此種在地特殊的泛靈信仰認證為「祖先之道」(Aluk To Dolo)。

托拉查(Toraja)這個名稱,源自鄰近布吉人布吉語詞彙「riaja」,意為「高地上的人」。而荷蘭殖民政府在1909年正式命名該族為「Toraja」。托拉查人以盛大的葬禮、色彩斑斕的木雕藝術聞名於世,鑿石壁作為埋葬地點和擁有巨型木製尖屋頂的「東閣南英語Tongkonan」(船形傳統家屋)也是引以為豪的民族特色。尤其是托拉查式的喪葬儀式已然形成社會活動,往往延續好幾天、幾百人觀禮,其獨特的生命觀和重視死亡近年來引起人類學民族學者和觀光業者高度興趣。


Portal:社會/Featured article/20

2005年3月8日國際婦女節孟加拉國全國婦女工人工會中心在達卡舉行的集會

女性主義(英語:Feminism)又稱女權運動,是指主要以女性經驗為來源與動機的社會理論政治運動。在對社會關係進行批判之外,許多女性主義的支持者也著重於性別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動婦女的權利、利益與議題。

女性主義理論的目的在於了解不平等的本質以及著重在性別政治、權力關係與性意識(sexuality)之上。女性主義政治行動則挑戰諸如生育權墮胎權受教育權家庭暴力產假薪資平等選舉權代表權英語Representation (politics)性騷擾性別歧視性暴力等等的議題。女性主義探究的主題則包括歧視刻板印象物化(尤其是關於性的物化)、身體家務分配壓迫父權

女性主義的觀念認為,現時的社會建立於一個男性被給予了比女性更多特權的父權體系之上。

現代女性主義理論主要、但並非完全地出自於西方的中產階級學術界。不過,女性主義運動是一個跨越階級與種族界線的草根運動。每個文化下面的女性主義運動各有其獨特性,並且會針對該社會的女性來提出議題,比如蘇丹殘割女性生殖器genital mutilation)或北美地區職場天花板效應。而如強姦亂倫母職則是普世性的議題。


Portal:社會/Featured article/21

社會學

社會學(英語:Sociology)起源於19世紀末期,是一門研究社會學科。社會學使用各種研究方法進行實證調查批判分析,以發展及完善一套有關人類社會結構活動知識體系,並會以運用這些知識去尋求或改善社會福利為目標。社會學的研究範圍廣泛,包括了由微觀層級的社會行動(agency)或人際互動,至宏觀層級的社會系統或結構,社會學的本體有社會中的個人、社會結構社會變遷社會問題、和社會控制,因此社會學通常跟經濟學政治學人類學心理學等學科並列於社會科學領域之下。

社會學在研究題材上或研究法則上均有相當的廣泛性,其傳統研究對象包括了社會分層社會階級社會流動社會宗教社會法律越軌行為等,而採取的模式則包括定性定量的研究方法。由於人類活動的所有領域都是由社會結構、個體機構的影響下塑造而成,所以隨著社會發展,社會學進一步擴大其研究重點至其他相關科目,例如醫療軍事刑事制度網際網路等,甚至是例如科學知識發展在社會活動中的作用一類的課題。另一方面,社會科學方法(social scientific methods)的範圍也越來越廣泛。在20世紀中葉以來多樣化的語言文化轉變也同時產生了更多更具詮釋性哲學性的社會研究模式。然而,自20世紀末起的科技浪潮,也為社會學帶來了嶄新的數學化計算分析技術,例如個體為本模型社交網路


Portal:社會/Featured article/22

無政府主義

無政府主義(英文:Anarchism),又譯作安那其主義,是一系列政治哲學思想。其目的在於提升個人自由及廢除政府當局與所有的政府管理機構。英語中的無政府主義「Anarchism」源於希臘語單詞「αναρχία」,意思是沒有統治者。所以被翻譯成中文時,根據這一最基本的特徵譯成「無政府主義」,也有文獻音譯為「安那其主義」。無政府主義包含了眾多哲學體系和社會運動實踐。它的基本立場是反對包括政府在內的一切統治和權威,提倡個體之間的自助關係,關注個體自由平等;其政治訴求是消除政府以及社會上或經濟上的任何獨裁統治關係。對大多數無政府主義者而言,「無政府」一詞並不代表混亂無政府狀態虛無、或道德淪喪的狀態,而是一種由自由的個體自願結合,以建立互助、自治、反獨裁主義的和諧社會。有人認為莊子是最早的無政府主義者。雖然他們都有著反對國家的共同特色,但卻在其他議題上有著不同的立場,包括是否進行武裝鬥爭、或以和平非暴力建立社會的問題上產生分歧,而在經濟的觀點上也有顯著的差異,從主張財產徹底公有化的集體主義流派,至主張私人財產和自由市場的個人主義流派,政治光譜分布相當廣泛。


Portal:社會/Featured article/23
Portal:社會/Featured article/23


Portal:社會/Featured article/24
Portal:社會/Featured article/24


Portal:社會/Featured article/25
Portal:社會/Featured article/25


Portal:社會/Featured article/26
Portal:社會/Featured article/26


Portal:社會/Featured article/27
Portal:社會/Featured article/27


Portal:社會/Featured article/28
Portal:社會/Featured article/28


Portal:社會/Featured article/29
Portal:社會/Featured article/29


Portal:社會/Featured article/30
Portal:社會/Featured article/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