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稿:煙臺近代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煙臺開埠[編輯]

煙臺海防營起義[編輯]

煙臺租界問題[編輯]

租界歷史[編輯]

1860年6月8日,3000餘名法國士兵武裝占領煙臺山周圍,並宣稱煙臺山以南200畝地為法國永久性專管租界。

1861年6月10日,英國駐煙領事馬禮遜向青州府知府董部雲提出將煙臺山和威海衛路之間(南北長約3000英尺,東西寬約2400英尺)的範圍租用。但此提議與法國利益衝突。

對此,大清總理衙門認為此事應當由東海關監督斟酌決定。

1866年,登萊青道潘霨提出只「准許各國公共租用煙臺山地區(炮台除外),允許各國租地,但不可劃為任何一國的專管租界。

1876年,中英《煙臺條約》簽訂,其承認了已劃定所有租界的合法性,並明確了對於未定租界,其他國家領事需要同英國領事館官員及當地官員協商決定。

1877年,東海關道張蔭桓與英國領事會正式劃定煙臺租界範圍。但對於英國提出的設置租界工部局,張並未答應。

劃定的煙臺租界總面積為308 畝 7 厘7 毫,範圍為東到沙河西岸小屋東牆外為界;東南吉祥街東口木柵欄;西至煙臺山下西邊海岸走路為界;西南和記洋行棧房; 正南洋藥局北方木柵門;正北煙臺山下走路。煙臺租界正北、正東、正西以及東北、西北各處以街道為界。路外即海,岸外海水屬中國土地。

1890年,英國與其他各國駐煙臺領事單方面共同設立修路局。該部門負責修葺和擴建外國人居住區。

1893年,煙臺書信館(CHEFOO LOCAL POST)由外國僑民設立,其印製商埠郵票出售獲取利潤。

1894年,駐煙臺各國領事單方面設立煙臺工部局(Chefoo General Purposes Committee)。其由書信館和修路局合併而成,專管煙臺外國人居住區的市政。

1897年,大清郵政局設立。其影響了工部局的郵政業務,因此工部局開徵房產捐和人丁捐。煙臺工部局掌握了租界內的徵稅權。

煙臺居留地1877~1930

由於煙臺修路局,煙臺書信館和煙臺工部局包括徵稅行為的合法性均未獲得中國政府的承認,因此中國判定煙臺租界為非法租界。

在1899年,1906年,1908年,各國領事多次要求清政府承認租界的合法性,但由於民間的抗議以及官員的反對而未達成。

東海關道何彥升於1907年5月12日在煙臺進行了大規模的城市建設工程。

1909年,繼任東海關道徐撫辰將煙臺工部局巡捕與煙臺巡警合併。12月31日駐煙各國領事於東海關何彥升共同簽署《華洋合辦煙臺第六區工程董事章程》。

並於1910年設立了煙臺華洋工部局Chefoo International Committee。第六區內事務由洋人和華人董事共同管理。其下設道路橋梁、收捐領牌和滌淨燃燈三個委員會。第六區正式成為了中外共管租界,並允許中國人自由活動。

華洋工程局由「華洋兩商內各選董事六員在該處照章辦事」。「該處即華官所指為第六區(筆者註:上世紀20年代初改為第一區)者」。 工程局負責區內「如修築及疏通街道、橋梁、溝渠等公眾之道,並一切關於衛生之滌淨灑水、疏通溝渠及燃燈等事」。但「區內巡警事宜,董事不得干涉」。

第六區內,「一切工程費用均向區內各商家或業主及洋人之居於區外者勸集,歸董事等經理收支所有」。另外,「區內一切道路仿照舊日西會章程辦理,既由區內籌款修築,則區內來往東洋車應即續行納捐,以資接濟董事等。」

第一屆華洋工程局董事人員,西人董事包括賴門(煙臺美孚石油經理)、顧里巴(德國捷成洋行經理),加特時(英國盛記洋行老闆),弼德(英國太古洋行煙臺分公司經理),司徒克(英國內地會安歇樓負責人)和稽爾思(美國長老會派到煙臺籌建長老會醫院的醫生)。華人董事包括 張成卿(張裕釀酒公司首任總經理)、萬坤山(謙益豐銀號經理),李載之(招商局煙臺分局總辦)、李堯仙(成生號經理)、劉雲第(洪泰號經理)和孫文山(恆興德經理)。

華洋工程局下設道路橋梁、收捐領牌和滌淨燃燈三個委員會。負責道路橋梁委員有加特時、司徒克、萬坤山、李載之;負責收捐領牌委員有伯脫、顧里巴、孫文山、張成卿;負責滌淨燃燈委員有稽爾思、賴門、李堯仙、劉雲第。

1930年1月1日,煙臺市政府成立,煙臺華洋工部局權力移交煙臺市政府。煙臺租界時期結束。

相關爭議[編輯]

自民國以來,國內史學界存在著巨大的爭議。其中一派認為煙臺有租界或者說是公共租界,另一派則認為煙臺從始至終並不存在租界。

1933年和1936年國民政府出版的《中國外交年鑑》,錢實甫的《租界和租借地》和吳圳義的《上海租界問題》等相關文獻中,均提及煙臺劃有公共租界。在隨後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歷史教科書中指出「鴉片戰爭以後的50年裡,英、俄、美、日、法、德等國在上海、廣州、廈門、福州、天津、漢口、芝罘等地開闢了租界。」

反對者劉敬坤、鄧春陽則認為,由於1944年汪精衛國民政府時期出版的《申報年鑑》中的租界列表中專管租界和公共租界均為提及煙臺。後期西方國家放棄租界或國民政府接收租界時的相關文獻資料中均未提及放棄或接收煙臺租界。因此兩位學者認為,煙臺沒有公共租界或者中外共管租界。煙臺租界的性質僅僅可以稱為外國人的居留地

根據史料,煙臺設置的中外共管的華洋工部局的權力於1930年移交煙臺市警察局。依照此情形,20世紀40年代以後的外交文獻似乎也並不能成為煙臺沒有租界的有力證據。

租界與居留地,以及租界存廢的判斷[編輯]

煙臺租界與傳統意義的租界[編輯]

對於租界和居留地,國內學者將兩者大致界定為租界需要中國政府正式同意劃定區域於外國僑民,並由外國掌握行政權。居留地則是劃定外國僑民居住區域,並由中國政府掌握行政權。

基於二者定義上的差別,判斷通商口岸的外國人居留地是否為租界,大致需要滿足4個條件:

1.     外國政府與清政府的租地協議,包含部分主權轉讓

2.     是否有比較明確的區域界定

3.     劃定區域內是否存在外國人自行建立的工部局之類的市政管理機構

4.     劃定區域內外國人是否擁有領事裁判權


對於煙臺存在傳統意義上的租界的證據:

  • 1932年出版的《煙臺歷史一瞥》(C.W. Schnmidt《Glimpses of the history of Chefoo》)中提及煙臺居留地最早有3名巡捕,屬於英國領事館的武官統領,經費由登萊青道道署提供。
  • 英國和美國曾在煙臺設立了領事法庭,1881年8月13日,英國領事法庭審理了「英國人禮也訴太古洋行」案件。
  • 第六區的行政管理權直到1930年,才由煙臺市警察局接收。

由此,煙臺租界距離傳統意義上的租界的距離僅僅只有租地協議一紙公文的距離。

煙臺租界的特殊性[編輯]

同時,由於1909年煙臺華洋工部局(也稱為煙臺中外聯合自治會)的設立。總共12人的委員會中,中外各占6人,因此煙臺租界被部分學者稱為中外共管的租界。

」煙臺山上各國領事署林立,煙臺山下,各國商店林立。然站段警察,悉中國官廳所派出。其餘教堂醫院所在之地,可想而知。余在此處當三月尋芳,或六月納涼之時,每日必往該山上下。遊覽一周,見山上所置之石磴石椅,中外人更番休憩,並無如上海之花園,狗與人不許進去。漢口之江沿,只准外國人行走,不准中國人通過者」—— 匡裕祥,《煙臺筆記》,1912年。

因此,煙臺租界於法律層面上僅僅可被稱為煙臺居留地。但此居留地具備了租界的大部分特點,甚至還具備了「中外共管」這一奇特的性質,故煙臺租界可以被稱為是一個準租界,這大概是近代中國各個通商口岸城市中唯一的個案。

煙臺近代工商業發展[編輯]

煙臺近代領事館一覽[編輯]

近代外國駐煙臺領事機構繁多,共計17國,部分由於資料遺失,細節已無從考究

各國駐煙臺領事館一覽
國家 歷史時期 注釋
大英帝國
英國駐煙臺領事館(1861~1941)
1945年以後的領事

事務由瑞典領事館代理

美國
美國駐煙臺領事館(1864.8~1908)
美國駐煙臺總領事館(1908~1912)
File:Flag_of_the_United_States_(1912-1959).svg
美國駐煙臺領事館(1912~1941)
美國國旗變化較大, 此處無法全部列出
美國駐煙臺領事館舊址
法國
法國駐煙臺領事館(1861~1940)
法國駐煙臺領事館(1940~1941)
現今位於煙臺山近代建築群遊客中心

1901年設館

德國
德國駐煙臺領事館(1867~1918)
德國駐煙臺領事館(1939~1945)
義大利
義大利駐煙臺領事館(1871~1943)
挪威
挪威駐煙臺領事館(1904~1935)
挪威駐煙臺領事館舊址外觀
芬蘭
芬蘭駐煙臺領事館(1904~1918)
芬蘭駐煙臺領事館(1918~1920)
芬蘭駐煙臺領事館(1920~1945)
俄國
俄羅斯駐煙臺領事館(1881~1883)
俄國駐煙臺領事館(1884~1917)
蘇俄駐煙臺領事館舊址(1923~1925)
丹麥
丹麥駐煙臺領事館(?~1949)
煙臺丹麥領事館舊址
日本
日本駐煙臺領事館(1875~1945)
日本駐煙臺領事館宿舍舊址
朝鮮王國
朝鮮王國駐煙臺代理領事(?~1897)
實際為法國領事館和日本領事館代理
奧匈帝國
奧匈帝國煙臺領事館(1896~1914)
館址位於張裕釀酒公司院內
西班牙王國
西班牙駐煙臺領事(1885.8~1945)
朝鮮領事代理其事務
瑞典
瑞典駐煙臺領事館(?~?)
挪威領事館和芬蘭領事館共同代理其事務
比利時
比利時駐煙臺領事(1874.8~1947.3)
比利時領事事務曾由法國領事館和日本領事館代理
荷蘭王國
荷蘭駐煙臺領事(1867~1919)
荷蘭領事事務由德國領事館代辦
葡萄牙
葡萄牙駐煙臺領事(?~?)
?

煙臺政局變化(1900~1949)[編輯]

煙臺政局變化
時間 1900-01-01~1911-11-12 1911-11-13~1911-11-29 1911-11-30~1912-02-11 1912-02-12~1922-12-30 1922-12-31~1928-05-03
中國
清朝
清朝
清朝
湖北軍政府
中華民國北洋政府
中華民國北洋政府
山東
山東軍政府(煙臺)
山東軍政府(濟南)
煙臺
煙臺商埠
時間 1928-05-04~1930-10-01 1930-10-02~1938-01-22 1938-01-23~1938-03-04 1938-03-05~1938-03-27 1938-03-28~1940-03-29
中國
中華民國南京國民政府
中華民國南京國民政府
中華民國南京國民政府
中華民國北京維新政府
中華民國維新政府(南京)
山東
山東自治軍閥
煙臺
時間 1940-03-30 1940-03-31~1940-04-10 1940-04-11~1941-02-23 1941-02-24~1943-02-02 1943-02-03~1945-08-09
中國
改組中華民國國民政府
改組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南京)
中華民國維新政府
汪精衛國民政府
汪精衛國民政府
山東
中華民國維新政府(南京)
煙臺
時間 1945-08-10~1945-09-12 1945-09-13~1946-03-31 1946-04-01~1948-08-18 1948-08-19~1949-09-30 1949-10-01~至今
中國
中國日占區政權
中華民國南京國民政府(國民黨政府)
中華民國
解放區
中華民國
華北人民政府(天津)
中華人民共和國
山東
中國共產黨
煙臺

煙臺近代史大事記時間線記錄(CHEFOO, 1860~1949)[編輯]

  • 1860年
    • 4月 法國天主教施醫院建立,為今日煙臺山醫院前身。
    • 6月 法國武裝占領煙臺山。
  • 1861年
    • 5月             因登州口岸灘薄水淺,清廷批准將通商口岸由登州改為煙臺。
    • 8月22日       直隸候補知府王啟曾主持煙臺對外開放儀式,同時宣布籌建東海關。
    • 9~10月       捻軍李成、張敏行所部先後圍攻萊陽、掖縣、黃縣、蓬萊、招遠、棲霞、福山、牟平、海陽、文登等縣。10月7日圍攻福山城,兵至通伸崗,遭到英、法軍艦炮擊,轉而東攻牟平。10月20日,捻軍由平度、即墨分兩路出膠東。是年基督教美國南方浸信會牧師海雅西、赫姆斯(又名花木滋)分別在登州、煙臺傳教。英、法在煙臺相繼設領事館。
  • 1862年
    • 2月14日       登萊青兵備道由萊州移駐煙臺,道台崇芳兼任東海關監督。
    • 8月             福山、黃縣、蓬萊、招遠、萊陽、牟平等縣淫雨連綿,河水泛漲,莊稼受災。是年美國傳教士梅里士抵登州,將所帶大花生種250克交教徒楊得來試種,後逐步傳開。
  • 1863年
    • 2月4日      潘蔚繼任登萊青兵道道台兼東海關監督。3月23日     英國人漢南首任東海關稅務司署(又稱「洋關」)稅務司。自此,海關大權落入英國人手中。 是年             美國在煙臺設領事代辦處,翌年8月改設領事館。
  • 1864年         
    • 挪威、瑞典在煙臺合設領事館,1906年分別設館。登州發生梅理士教案,引起中美兩國交涉。基督教美國北方長老會傳教士狄考文在登州創辦蒙養學堂,1876年正式定名為文會館,增設中學課程,學制9年。
  • 1865年         
    • 英國人在煙臺山建起芝罘俱樂部(亦稱煙臺外國總會),為在煙外國僑民的公共娛樂場所。
  • 1866年          東海關設郵務辦事處,郵遞外國領事館及海關公私信函。基督教美國長老會傳教士郭顯德在煙臺開辦文先、會英2處男女小學。
  • 1867年
    • 3月             德國在煙臺設領事館。
    • 5月1日        煙臺崆峒島燈塔建成啟用,燭力約為1000支的反射定光燈。
    • 6~8月        6月下旬東捻軍賴文光率10萬餘人進入濰縣。清欽差大臣李鴻章率清軍79個營沿膠萊河一線展開阻截。28日捻軍攻入掖縣,29日進入萊陽。7月2日,清廷令通商大臣崇厚從天津派洋槍隊500人乘船來煙臺,又令登州鎮標文登營、寧福營撥馬步523人組成洋槍隊,以鎮壓捻軍。12日捻軍奔襲蓬萊l 日進攻黃縣城。同日攻占福山及煙臺以西村莊。16日東進寧海州和海陽縣、文登縣。8月19日捻軍在膠萊河突破清軍防線西去。
    • 9月             英國福開森公司首開英國至煙臺直接貿易航線。
    • 是年            荷蘭、丹麥在煙臺設代理領事館。
  • 1868年         
    • 英國駐煙臺領事阿查理勾結美、法、意等國家領事和商人潛往寧海、棲霞等地尋挖金礦,地方政府多次勸阻無效,清政府調兵彈壓,始稍收斂。登萊青兵備道在煙臺設水師海防營。蓬萊閣東北丹崖山巔燈樓建成,呈六角形,稱「普照樓」。1958年加高重修。
  • 1869年           
    • 夏、秋 掖縣、黃縣、海陽、招遠等地遭受風、旱、雹災農作物減產五成以上。
    • 是年 登萊青兵備道於福山設水師營。
  • 1870年            俄國從煙臺港運走華工60名,為煙臺港輸出的首批「契約勞工」。
  • 1871年
    • 5月             義大利在煙臺設領事館。
    • 9月             山東巡撫丁寶幀奏呈整頓山東沿海水師,裁減兵丁,酌留戰守兵,由文登協副將帶領。是年 龔易圖任登菜青兵備道道台兼東海關監督。基督教美國長老會傳教士倪維思夫婦自美國和歐洲搜求西洋蘋果、西洋梨、美州葡萄、大櫻桃、歐洲李等果樹苗木,在煙臺鬚根頂東南山麓建光興果園栽植,此為外國水果品種傳入之始。
  • 1872年
    • 5月17日       清政府調福建「安瀾」輪抵煙守衛海防。是年 德商在煙臺創辦蛋粉廠,當年出口蛋粉46.76擔。德商在煙臺開設級絲局,傳入汽鍋、鐵紝。
  • 1873年
    • 5月              奧匈帝國在煙臺設立領事館,今位於張裕公司舊址內。
    • 是年            上海輪船招商局煙臺分局成立,開闢煙臺至牛莊、天津上海、福州、台灣、廈門、汕頭、香港、日本、爪哇等地航線。
  • 1874年
    • 8月            比利時在煙臺設代理領事館。
    • 12月15日    榮成縣成山頭燈塔建成,設燭力7000支定光燈。
  • 1875年
    • 5月            英、美、法等軍艦8艘集泊於煙臺海面,清廷令登萊水師和洋槍隊嚴加防備。
    • 8月18日     福山、煙臺、牟平遭暴風襲擊,持續3天,海水溢岸。
    • 11月1日     清廷批准在煙臺、威海衛、登州、長山島修築炮台禦敵。本月日本在煙臺設領事館。
  • 1876年           
    • 春、夏 牟平、海陽、萊陽、福山、文登、掖縣等縣連續乾旱。訂中英《煙臺條約》。9月13日 英國強迫清廷在煙臺簽秋 境內大雨成災,農作物盡傷。
    • 是年              煙臺通伸崗炮台(煙臺西炮台)建成,置炮8門。
  • 1877年
    • 是年              張蔭桓繼任登菜青兵各道道台兼東海關監督。
  • 1878年
    • 1~2月         蓬萊、長島海域凍海,船隻不通,島上發生饑荒。
    • 3月23日     清廷在東海關設書信館,收寄公眾信函,為山東省第一個國辦郵政機構。8月9日開始出售中國發行的第一套5分銀大龍郵票。1880年1月*日改稱海關撥駟達局(海關郵政局)。
    • 7月24日     東海關稅務司署開設華洋書館館,翌年11月關閉。
  • 1879年
    • 8月1日         煙臺大雨,同時發生特大海潮,城內水深0·66~1米。
    • 10月27日 煙臺至天津、煙臺至鎮江早班郵路開通。是年德商在煙臺創辦「弗蘭大」機器紡織廠,為山東省最早的機器紡織企業。1881年2月關閉。棲霞人郝懿行所著《記海錯》刊,該書撰於嘉慶十三年(1808),是最早記述登,萊2府近海水產資源的專著。
  • 1880年
    • 6月               東海關稅務司署在芝罘、成山頭、猴礬島設測候所,開始用近代科學儀器進行氣象觀測。
    • 8月               清廷令山東巡撫周恆棋加強煙臺、登州海防。周恆棋調曹州鎮總兵王正起率部於煙臺、福山、黃縣一帶布防,並令登州、萊州各鎮增召兵勇。
    • 是年              德商在煙臺朝陽街設立盎斯洋行,是境內最早經營西藥和外國醫療器械的洋行。煙臺始有飼養黃牛產奶出售的奶鋪,為山東經營乳品最早的店鋪。
  • 1894年
    • 是年 大清李鴻章上奏光緒皇帝,出資100萬兩白銀,請德國技師督造煙臺東炮台
  • 1895年
    • 5月 中日《馬關條約》在中國芝罘換約。期間共舉辦五場會議,前兩場於5月7日在登萊青道道署(今煙臺市政府舊址)舉行,後三場在海濱飯店(Beach Hotel)舉行。
  • 1900年
    • 8月15日        京師團練大臣王懿榮率勇抗擊八國聯軍,失敗後投井殉國。
    • 是年              登萊青兵備道何晏升創辦煙臺毓材學堂,為境內第一所國人開辦的學堂。
  • 1901年
    • 春                 煙臺商界成立商業統一組織「大會」,後改稱煙臺商務會。
    • 7月               煙臺商界籌銀40萬兩,始建煙臺港東西岸壁岸路,全長924米,1903年竣工。
    • 10月             朝鮮在煙臺設立代理領事館。
    • 是年              廣東人梁浩池創辦煙臺養正小學堂,為境內中國人創辦的第一處小學堂。
    • 是年 芝罘灣港開始作為美軍艦隊夏季停泊點。
  • 1902年            境內霍亂病流行。
  • 1903年
    • 春                 煙臺舉行闔灘運動會,50餘名運動員參賽,為山東省最早的運動會。
    • 7月26日        煙臺降暴雨,山水下注,海潮陡漲,僅煙臺即衝倒民房3000餘間,6000餘人喪生。(東河水災)
    • 是年              清廷在煙臺金溝寨建水師學堂,謝保章為水師學堂校長,1907年竣工開學,後改名為煙臺海軍學校
  • 1904年
    • 8月                美孚公司在煙臺騙招華工4000人運往南非,途中華工發覺後奮起反抗,迫使返航。華工上岸包圍美孚公司,並搗毀其門窗。
    • 11月              山東漁業公司在煙臺成立,為政企合一的漁業機構。
    • 是年              籃球從西方傳入芝罘,當時稱之為「筐球」。十年之後,煙臺實益學館聘請美國人白克為專職體育教員,這大約是中國體育史上的第一名「洋教頭」,他主持成立了六個籃球隊。同年秋天,實益學館與西僑隊舉行了第一場比賽,結果以13比8取勝。這場球賽也是應當載入史冊的,因為這是在中國土地上首次舉行的「國際」比賽。
  • 1905年
    • 2月                 張本政、張本才創建政記輪船公司,為煙臺首家私營輪船航運企業。
    • 8月20日        黃縣徐鏡心在日本東京參加中國同盟會成立大會,被委任為山東主盟人。
    • 是年               煙臺山燈塔建成,設三等明滅燈一盞,3.3萬支燭光。
    • 是年               清戶部銀行煙臺分行成立,為境內首家國辦銀行。
  • 1906年
    • 春                   同盟會員徐鏡心等人在煙臺創辦東牟公學、《渤海日報》、圖書儀器公司,在掖縣創辦掖西中學。
    • 12月15日     煙臺郵政總局開闢煙臺至大連海上郵運線,由煙臺政記輪船公司船隻帶運件。
    • 是年                煙臺法國醫院(今煙臺山醫院前身) 引進X光機,為城內有需求居民免費使用。
  • 1907年
    • 是年                 徐鏡心在黃縣創辦坤元女學堂。徐鏡心應邀赴奉天(今瀋陽市)任《盛京時報》主筆,宣傳革命。
  • 1908年
    • 4月                 煙臺中西大藥房開業,翌年改為中西大藥房股份有限公司,為煙臺最早的中西藥生產、銷售和中西醫門診為一體的綜合性企業。
    • 11月7日        中日訂立《煙臺關東水線辦法合同》,1909年1月6日在日本東京交換批准。
    • 11月26日     芝罘灣遭大風襲擊,毀船多隻,中外船員700多名罹難。
    • 是年               煙臺毓璜頂醫院籌建,1914年10月落成。
  • 1909年
    • 9月                煙臺電報局開始兼辦市內電話業務,1910年成立煙臺電話局。
  • 1910年
    • 5~7月           萊陽縣爆發曲詩文領導的5萬餘農民抗捐稅起義,遭官府鎮壓失敗。
    • 是年               煙臺東山、勝利路兩處教堂首映無聲電影。
  • 1911年
    • 2月               山東省福山地方審判廳在煙臺成立,受理煙臺、福山、牟平、萊陽、文登、海陽、棲霞、招遠、榮成、蓬萊、黃縣、掖縣、平度等縣二審案件。
    • 4月19日       煙臺沿海暴風驟起,在崆峒島以北漁場作業的50多隻風網漁船被刮翻,300多名漁民罹難。
    • 11月12日     辛亥革命煙臺舉義成功,13日成立山東軍政府,次日改為煙臺軍政分府。
  • 1912年
    • 1月               為支援煙臺革命黨人,上海北伐隊在煙臺登陸。
    • 8月20日        孫中山由上海去北京,途中抵煙(曾下榻克里頓飯店)。21日在煙臺商會演講,並參觀張裕葡萄釀酒公司,題贈「品重醴泉」。
  • 1913年
    • 1月16日        煙臺生明電燈股份有限公司成立,翌年5月1日發電,為境內首家電力生產業,為今日山東華能有限公司煙臺發電廠。
    • 5月15日        煙臺海壩工程會成立,籌措煙臺港海壩工程資金。1921年9月14日舉行東西防波堤和防波堤碼頭竣工典禮。
    • 8月29日        北洋軍閥政府設立煙臺鎮守使公署。
    • 是年              煙臺萬和成織布廠開辦,為煙臺首家機器織布企業。
    • 是年              煙臺利豐公司成立,為煙臺第一家罐頭生產企業。
  • 1914年
    • 1月8日          龍口闢為商埠。
    • 9月3日          日本侵略軍3萬餘人在龍口陸續登陸,搶掠財物,姦淫婦女,槍殺群眾。後向青島進犯。
    • 是年              《晨星》雜誌在煙臺創刊,為境內最早出版的雜誌。
  • 1915年
    • 7月                寶時鐘廠在煙臺創辦,為國內第一家造鐘廠。
    • 是年               中蚨火柴公司在煙臺創立,為境內最早火柴生產企業。
    • 是年               張裕葡萄釀酒公司生產的可雅白蘭地、紅葡萄、雷司令乾白葡萄酒、瓊瑤漿葡萄酒(今苦艾酒),掖縣生產的草帽辮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金獎。
  • 1916年
    • 是年               煙臺總商會始建公利市場,1918年建成(今紅利市場)。
  • 1920年
    • 9月14日 東海關在海濱飯店(Beach Hotel)舉行「海壩工程落成典禮」,總稅務司安格聯(Francis Aglen)特地從上海趕來祝賀。
  • 1934年
    • 夏                  美國水兵曾因屢次敗北而長期訓練,然後來煙參加籃球賽事,成為當時的體壇盛事。
  • 1948年
    • 10月15日 中共進駐煙臺市區,煙臺解放。
  • 1949年
    • 8月22日 國共長山列島戰役,山東全境解放,中華民國軍隊完全撤出山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