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97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AC'97(全名 Audio Codec '97)是Intel於1997年為個人電腦音訊編解碼器部分(Codec)制定的標準,由Intel Architecture Labs發表。該標準涉及音效卡主機板數據機,標準規定了音訊系統必須達到的最低指標和上述裝置之間的通訊互連方式。

該標準涵蓋了以下兩種組件,以及連接兩種組件之間的 AC Link 數字協定:

  • AC'97 數字控制器(AC'97 digital controller,也稱 DC97),整合在晶片組的南橋部分
  • AC'97 音訊與調製解調編碼器(audio and modem codec),由多個供應商提供,其中包含 AC'97 架構的類比部分。該晶片可位於獨立的PCI音效卡(一般會配套獨立的聲效處理晶片及DSP),也可整合於主機板。

技術方面,AC97最低要求能夠對16bit或20bit,48KHz取樣率的立體聲輸入輸出訊號進行編解碼,放音部分最高則支援96KHz取樣率的音訊,輸出信噪比要求達到最少90db。最高可支援6聲道。標準同時對於機箱前置音訊介面的接線方法進行定義。理論上說,達到這一標準的個人電腦可錄放CD機水平的音效。

AC97標準經過了4次修訂。最新的標準是2002年的AC97 2.3版本。修訂的內容主要針對擴充功能和主機板相容性。

AC97標準最終被Intel於2004年的「HD Audio匯流排」(High Definition Audio Bus)標準取代,該標準不提供對AC'97的向前相容性,但HD Audio匯流排具有更高的指標並解決了AC97系統最受詬病的取樣率轉換(SRC)問題。

AC97的SRC問題[編輯]

如上所述,AC97 CODEC解碼部分要求輸入CODEC的訊號必須是16或20位的48KHz或96KHz訊號。如果不是這樣取樣率的訊號輸入,就強制將其轉換成48KHz輸出。AC97 CODEC基準頻率一般由一枚24MHz的晶振產生,所以原理上只能對整數倍頻(如12KHz, 32KHz)進行無失真轉換,而非整數倍的轉換,只能採取估算截尾的方式,勢必減少精度,降低音質。這一過程被稱為「取樣率轉換」(Sample Rate Conversion,縮寫為SRC)。

48KHz的採樣標準是由DAT數字音訊磁帶(1987年)推出,之後一系列較新的數字音訊格式也採用此標準,包括當時非常時興的DVDDV錄影帶音訊部分(即MPEG-2標準)。然而,一個不可忽略的事實是,業界絕大多數的音訊訊號源和專業錄音室提供的(比如電腦遊戲配樂錄音)卻是更早期CD的數字音訊標準採用的44.1KHz取樣率,而AC97解碼器註定不能以整數倍轉換44.1KHz訊號(包括其倍頻22.05KHz),由此所造成的音訊損失,導致重視音質使用者的不滿。於是一些廠家如Cirrus Logic在處理部分使用更複雜的演算法,但只能減少音質損失的程度而不能消除,只能算是亡羊補牢之舉。總體上SRC問題被認為AC97一項根本性的技術缺陷。因此替代品HDAS則著重解決這一問題,新標準採用了雙晶振支援取樣率雙重標準。

AC97標準制定前的極少數PCI音效卡和相關CODEC則是以44.1KHz及其倍頻為解碼標準的,代表性的如Ensoniq(後被創新公司收購)於1996年上市的Audio PCI 1000/3000系列,這些舊規格音效卡至今仍受到一些小眾愛好者的追捧[1],雖然是在AC97標準制定之前發布,這一系列音效卡的音質規格實際上也完全能達到AC97音質標準。一些人[2]聲稱Ensoniq音效卡「完全沒有SRC問題」,其實也是不準確的,因為他們對48KHz音訊及其倍頻訊號則會產生轉換損失。在HDAS標準制定之前也有少數的非AC97標準音效卡(多為音樂欣賞用進階民用品或專業品)已經在使用雙晶振方案,如2000年度Terratec公司的DMX 24/96。[3]

參見[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