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福邦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馬福邦
出生(1934-07-26)1934年7月26日
逝世2004年5月30日(2004歲—05—30)(69歲)
獎項中國工程院院士
科學生涯
研究領域反應爐工程

馬福邦(1934年7月26日—2004年5月30日),廣東順德人,反應爐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核工業總公司高級工程師[1]、核反應爐工程技術專家。

生平[編輯]

1951年9月考入北京大學,1952年9月轉入清華大學電機系學習。1954年11月,參加中國共產黨。1955年9月畢業後,分配到第二機械工業部(中國核武器研製的主管部門)原子能研究所,從事中國第一座從蘇聯引進的研究性重水實驗堆的建造、消化吸收和改進提高工作。歷任重水堆研究室操縱員、值班主任、技管組組長、總工程師、室主任。1960年代初,創造了堆外在役診斷堆內部件破損的「瞬態流量法」,該方法後推廣應用於其他反應爐的檢測。1978年「重水反應爐重大技術革新與技術改進」獲中國科學大會獎。1979年作為技術負責人,領導主持了重水研究反應爐的改建工程,延長了反應爐的壽命,功率由10兆瓦提高到15兆瓦,最大中子通量增加了一倍,成為當時中子通量最高的以低濃鈾做燃料的研究堆。1980年10月,任原子能研究所堆工部副主任。1983年,重水研究堆全部改用他主持研製的鋯包殼U02燃料組件,提高了堆的安全性;6月任核工業部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長。在向阿爾及利亞出口重水反應爐的工程項目中,任技術負責人[2]。1984年7月,任核工業部科技核電局副局長。1985年,「重水反應爐的改建工程」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1986年6月任核工業部核電局局長。1988年6月任核工業總公司黨組成員、總經理助理兼核電局局長。1993年5月,任核工業總公司總工程師。1994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3]

1999年7月,任中國核工業集團顧問。曾擔任核電集團秦山聯營公司董事長、廣東核電合營公司董事。他積極探索直接利用核電站乏燃料元件建造低溫供熱反應爐,用於城市居民供熱或海水淡化方面的工作,在有關研究設計院的配合下,在技術方案、關鍵技術攻關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果。他在出差時,突發心臟病搶救無效,於2004年5月30日在杭州逝世。他為浙江秦山和廣東大亞灣核電站的建設,以及在軍用核動力科學研究工作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4][5]

參考文獻[編輯]

  1. ^ 中国工程院-马福邦. www.cae.cn. [2017-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1). 
  2. ^ 《中國工程院院士》編委會編. 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4/1995/1996 2.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05: 446–447. ISBN 7-04-008380-9. 
  3. ^ 劉國新,賀耀敏,劉曉等主編.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长编 第7卷 人物卷.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0.02: 209–210. ISBN 978-7-201-06469-7. 
  4. ^ 中國人物年鑑社編輯. 中国人物年鉴 2005. 中國人物年鑑社 ,. 2005.08: 448. 
  5. ^ 賈利軍,趙瑾璐,王智輝著. 后危机时代我国省域资源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北京:智慧財產權出版社. 2014.12: 191. ISBN 978-7-5130-11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