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米尼烏斯號鐵甲艦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概況
使用者
前級
次級 阿達爾貝特親王號鐵甲艦
歷史
德意志國
艦名 阿米尼烏斯號
艦名出處 阿米尼烏斯
建造者  英國倫敦薩穆達兄弟船廠英語Samuda Brothers
動工日 1863年
下水日 1864年8月20日
服役日 1865年4月22日
退役日 1875年
除籍日 1901年3月2日
結局 1902年拆解報廢
技術數據
艦型 鐵甲炮塔艦德語Turmschiff
排水量
  • 設計:1653噸
  • 滿載:1829噸
全長 63.21公尺
全寬 10.9公尺
吃水 7.6公尺
動力輸出 1200匹馬力
動力來源 單軸單脹蒸汽機
帆索方案 雙桅縱帆索具
速度 10節
續航距離 2000海里以8節
船員 10名軍官、122名水兵
武器裝備 4 × 210毫米19倍徑箍炮德語Ringkanone
裝甲

陛下之艦阿米尼烏斯號(德語:SMS Arminius[註 1])是普魯士海軍北德意志聯邦海軍德意志帝國海軍麾下的一艘鐵甲艦,得名於日耳曼民族英雄、條頓堡森林戰役的勝利者阿米尼烏斯。它由英國海軍上校考珀·科爾斯德語Cowper Coles所設計,採用炮塔艦德語Turmschiff樣式,並由倫敦薩穆達兄弟船廠英語Samuda Brothers作為投機產物承建;普魯士在對抗丹麥的第二次什列斯威戰爭期間將其購入,但直至戰爭結束後才交付。艦隻在舯部的一對旋轉式炮塔上裝備有四門210毫米口徑炮。由於明顯的艦艏撞角,它通常也會被視為撞角艦德語Widderschiff

阿米尼烏斯號在普魯士海軍服役的前六年曾擔任岸防艦職能。在德意志統一的過程中,它在普奧戰爭普法戰爭時都得到廣泛的運用。在後者的衝突期間,該艦是法軍對德國港口實施封鎖的主要挑戰。戰爭結束後,阿米尼烏斯號撤出前線服役,並被用於各種次要角色,包括作為輪機艙英語engine room船員的訓練船以及擔任教練艦布呂歇爾號附屬船英語Ship's tender。該艦最終於1901年出售,並於次年拆解報廢。

設計[編輯]

整體特徵及推進裝置[編輯]

這艘後來被命名為阿米尼烏斯號的軍艦是由英國皇家海軍軍官、鐵甲炮塔艦德語Turmschiff的倡導者考珀·科爾斯德語Cowper Coles上校所設計。[1][2]它與同為科爾斯設計的丹麥鐵甲艦羅爾夫·克拉克號英語HDMS Rolf Krake (1863)幾乎別無二致。[3]阿米尼烏斯號採用鐵製橫向框架構造,船底簡約而平滑,船體共劃分為五個水密艙室,其中兩個延伸至中層甲板德語Zwischendeck、兩個延伸至上層甲板德語Oberdeck。甲板上設有兩座炮塔、一座司令塔以及兩根桅杆(前桅及主桅)。舷欄杆德語Reling由約6.35毫米厚的鋼板組成,高度約為1.15公尺。它們可在作戰時向外摺疊,以縮小火炮周邊的目標範圍並提供更廣闊的射界,因為炮塔的炮膛軸線僅比甲板高出約46公分。[1]

阿米尼烏斯號的水線長度全長分別為61.6公尺和63.21公尺,舷寬為10.9公尺,有4.32公尺的前吃水和4.55公尺的後吃水。它的設計排水量為1653噸、滿載排水量則達1829噸。[1]艦隻的標準船員編制為10名軍官及122名水兵。它可攜帶一些小型艦載艇,包括兩艘大舢板英語Pinnace (ship's boat)、兩艘短桅帆船以及一艘小划艇英語Dinghy[3]阿米尼烏斯號並不是一個特別成功的設計;其橫搖德語Rollen (Längsachse)劇烈且迅速,尤其是在波濤洶湧的海面上。它的艦艏進水嚴重,掌舵也不平衡:艦身轉向右舷敏捷,但轉向左舷則緩慢。為了保持直線航行,角必須向左舷偏轉15度。僅靠風帆的力量來控制艦隻也是不可能的。[3]

阿米尼烏斯號由格林尼治約翰·佩恩及子英語John Penn and Sons生產的單台臥式兩缸單脹蒸汽機提供動力,用以驅動一副直徑為3.96公尺的雙葉螺旋槳。四台燃煤火管鍋爐英語Fire-tube boiler各設四個爐膛英語Firebox (steam engine),以1.5標準大氣壓(150千帕斯卡)的壓力向發動機輸送蒸汽。鍋爐也是由約翰·佩恩及子製造,並被安排在單個鍋爐艙英語Fire room內。有限的電力由一台發電機提供,它在55伏特電壓下的輸出功率為1.9千瓦。作為蒸汽動力的補充,艦隻還配備有總表面積為540平方公尺的雙桅縱帆船具,其中前桅德語Fockmast採用橫帆德語Rahsegel艤裝,主桅德語Großmast則為斜桁帆德語Gaffelsegel[3]推進裝置設計的額定功率為1,200匹公制馬力(1,200匹指示馬力),最高速度為10(19公里每小時)。但在實際試驗中,阿米尼烏斯號均超過了這兩項指標,達到1,440匹公制馬力(1,420匹指示馬力)和12節(22公里每小時)。該艦可貯存171噸燃煤,能夠以8節(15公里每小時)的速度續航2,000海里(3,700公里)。[1]

武器及裝甲[編輯]

阿米尼烏斯號的其中一門艦炮

竣工時,阿米尼烏斯號裝備有四門72磅的青銅來福炮作為主炮,但在交付普魯士海軍後,它們被克虜伯製造的四門210毫米19倍徑箍炮德語Ringkanone所取代。這些炮共計提供332發彈藥,並可提升至12°仰角。在最大仰角時,火炮可以打擊2800公尺開外的目標。在1881年後,艦隻還增設了四挺37毫米機炮德語Canon revolver de 37,並在艦艏的水線上方安裝了一具直徑為350毫米的魚雷發射管[3][4]

阿米尼烏斯號的裝甲由鍛鐵柚木鍍層組成。司令塔受到114毫米厚的鍛鐵保護,並背襯229毫米厚的柚木。水線裝甲帶的鍛鐵厚度從艏艉兩端的76毫米到艦舯的的114毫米不等,整個長度均由229毫米厚的柚木支承。兩座炮塔則裝備以114毫米厚的鐵甲和406毫米厚的木材。[1]

服役歷史[編輯]

阿米尼烏斯號(左)與阿達爾貝特親王號(右)

在目睹了克里米亞戰爭期間重裝鐵甲艦所發揮的突出作用之後,普魯士也迫切希望採購相應的艦型。因此在1863年,普魯士下令將阿米尼烏斯號作為普魯士海軍的第一艘鐵甲艦。但由於當時普魯士沒有造船廠可以建造這類艦船,當局便將目光投向了英國。阿米尼烏斯號本是由倫敦薩穆達兄弟船廠英語Samuda Brothers建造的一艘投機性產物,當時假定正處於美國南北戰爭中期的南部聯盟會購買它。[5]艦隻自1863年開始架設龍骨,至1864年8月20日下水[6]就在下水的同一天,普魯士以188.7萬黃金馬克購買了該艦——部分費用是通過公眾募捐支付的。艦隻原定的交付時間是1864年9月,[4][5]但由於同年普魯士和丹麥間的第二次什列斯威戰爭所引發的政治問題,同時因為英國政府同情丹麥並阻撓交付,[7]使得普魯士直至戰爭結束後,於1865年4月22日才得以接收艦隻。[6]隨後,阿米尼烏斯號作為岸防艦服役了六年,直至1871年。[8]撞角艦德語Widderschiff阿達爾貝特親王號一樣,阿米尼烏斯號是普魯士海軍首批接收的鐵甲艦之一。[9]

當1866年中期的普奧戰爭爆發時,阿米尼烏斯號與阿達爾貝特親王號作為普魯士僅有的兩艘鐵甲艦被動員起來。它們原本駐泊在基爾,但在戰爭初期,阿米尼烏斯號曾於100小時內、經由卡特加特海峽斯卡格拉克海峽開赴距離約940海里(1,740公里)的漢堡,這對於早期的鐵甲艦而言是一個了不起的壯舉。[10]因此,在沒有來自奧地利的海上威脅的情況下,普魯士海軍得以集中力量對付漢諾瓦王國。在戰爭的餘下時間裡,阿米尼烏斯號於艦長、海軍少校賴因霍爾德·馮·維爾納德語Reinhold von Werner的率領下,主要在格斯特明德德語Geestemünde外圍行動,而只要該艦一出現,漢諾瓦的幾個海岸炮台便告投降。[11]6月15日,阿米尼烏斯號與兩艘炮艦虎號德語SMS Tiger (1860)獨眼巨人號英語SMS Cyclop (1860)負責掩護埃德溫·馮·曼陀菲爾德語Edwin von Manteuffel將軍及大約13500名士兵渡過易北河,攻擊漢諾瓦市[11][12]至月底,普魯士軍隊在克尼格雷茨戰略性擊敗奧地利人,從而結束了戰爭。[11]

1866年10月3日,該艦在基爾與美國海軍的鐵甲淺水重炮艦緬托諾莫號英語USS Miantonomoh (1863)競速,結果阿米尼烏斯號比美艦快了2節(3.7公里每小時)。[7]1868年11月,該艦被擱置起來進行大修,其中包括用更輕的獨桅索具替換原來的索具。此外,還安裝了一個從前炮塔延伸至艦艉的露天甲板英語Weather deck,船體的通風器也通過新甲板向上延伸。[13]至1870年,艦隻的帆裝索具被全部拆除,[14]因為它被確定在航行中無法操控,並且桅杆遮擋了炮塔的發射弧線。[4]

在1870-1871年的普法戰爭爆發時,普魯士海軍將阿米尼烏斯號與鐵甲巡防艦王儲號腓特烈·卡爾號威廉國王號集中在威廉港北海海軍基地。[15]阿米尼烏斯號於戰事初期駐泊在基爾,但憑藉其較淺的吃水,能夠緊貼瑞典沿岸設法突破法國的封鎖。而在通過瑞典領海時也能保護該艦免受法國的攻擊。[16]儘管法國海軍優勢巨大,但法國人在戰前沒有制定充分的計劃來攻擊普魯士的海軍設施,並且得出結論認為只有在丹麥的幫助下才有可能奏效,而丹麥的援助幾乎是不可能的。[15]在海軍中將愛德華多·馮·雅赫曼德語Eduard von Jachmann的指揮下,這四艘艦於1870年8月上旬向多格灘發起進攻,但未能遭遇任何敵艦。此後,三艘鐵甲巡防艦的發動機飽受長期故障的困擾,這使阿米尼烏斯號只得單獨展開行動。[17]

描繪了阿米尼烏斯號與法國鐵甲艦在威悉河河口交戰場景的畫作

海軍中校奧托·利沃尼烏斯德語Otto Livonius在戰爭期間接任阿米尼烏斯號艦長。在戰爭過程中,該艦曾從港口出擊英語Sortie四十餘次;雖然偶爾會與實施封鎖的法國軍艦零星交火,但均未能引發大規模海戰。[18]在戰爭的大部分時間裡,阿米尼烏斯都駐泊在易北河河口,同它一起的還有鐵甲撞角艦阿達爾貝特親王號和三艘小型炮艦。另外三艘鐵甲巡防艦則停留在旺格奧格島嶼外圍。[19]9月11日,這三艘艦準備好再次行動;它們加入了阿米尼烏斯號展開奔赴黑爾戈蘭島的另一項重大出擊,但同樣沒有遇到任何法國對手。這是由於德國人沒有留意到對方已於前一天結束了封鎖,並撤回至瑟堡[17]

在1872年撤離前線部隊後,阿米尼烏斯號被用作海軍工程師的訓練船[3]該艦於1875年退役並作預備役擱置。[8]由於裝備有艦艏撞角,它於1880年代也曾在基爾作為破冰船使用。1882年,阿米尼烏斯號又擔任軍校學員訓練船布呂歇爾號補給艦。該艦於1888年重建;在改造過程中,其推進系統得到大修並替換為德國製造的發動機,還加裝了兩盞探照燈。同樣新增的還有四挺機炮和一具350毫米魚雷發射管。阿米尼烏斯號最終於1901年3月2日正式從海軍序列英語Navy Directory中除籍,並以72000黃金馬克的價格售予拆船商。次年,艦隻在漢堡拆解報廢。[3][20]

腳註[編輯]

注釋
  1. ^ SMS表示Seiner Majestät Schiff, 即「陛下之艦」。
引用
  1. ^ 1.0 1.1 1.2 1.3 1.4 Gröner,第1頁.
  2. ^ Sondhaus Naval Warfare,第80頁.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Gröner,第2頁.
  4. ^ 4.0 4.1 4.2 Dodson,第15頁.
  5. ^ 5.0 5.1 Sullivan,第17頁.
  6. ^ 6.0 6.1 Gröner,第1–2頁.
  7. ^ 7.0 7.1 Greene & Massignani,第199頁.
  8. ^ 8.0 8.1 Sullivan,第18頁.
  9. ^ Sondhaus Naval Warfare,第93頁.
  10. ^ Sondhaus Weltpolitik,第83–84頁.
  11. ^ 11.0 11.1 11.2 Sondhaus Weltpolitik,第84頁.
  12. ^ Greene & Massignani,第219頁.
  13. ^ Dodson,第18頁.
  14. ^ Gardiner,第242頁.
  15. ^ 15.0 15.1 Sondhaus Naval Warfare,第101頁.
  16. ^ Wilson,第277頁.
  17. ^ 17.0 17.1 Sondhaus Naval Warfare,第102頁.
  18. ^ Sondhaus Weltpolitik,第95頁.
  19. ^ Wilson,第278頁.
  20. ^ Dodson,第32頁.

參考資料[編輯]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