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允誠 (清皇族)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金允誠
達理扎雅和金允誠
本名愛新覺羅·韞慧
出生(1905-12-05)1905年12月5日 清光緒三十一年十一月初九
 清朝直隸省順天府(北京)
逝世1969年11月10日(1969歲—11—10)(63歲)
 中國北京市
死因文化大革命迫害
國籍 清朝  中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別名金允誠
民族滿族
職業阿拉善旗立定遠營女子小學校長、寧夏回族自治區民主婦聯副主任、甘肅省婦女聯合會副主任、巴彥淖爾盟婦聯主任,內蒙古自治區婦聯副主任、內蒙古自治區二、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全國一、二屆婦女代表大會代表
活躍時期1925-1969
家鄉北京、內蒙古
配偶達理扎雅(蒙古族)
父母大清國郡王銜貝勒和碩肅親王載濤

金允誠(1905年12月5日—1969年11月10日),愛新覺羅氏,原名韞慧,漢名金允誠滿洲正紅旗人,清朝皇族,郡王貝勒載濤次女。與丈夫蒙古阿拉善旗扎薩克親王達理扎雅一同參與阿拉善的建設,並通曉詩詞歌賦、繪畫刺繡。中華人民共和國建政後參加內蒙古自治區的領導工作。

早年與婚姻[編輯]

金允誠清光緒三十一年十一月初九(1905年12月5日)出生於北京,其父是光緒帝同父異母弟郡王銜貝勒載濤,即金允誠是光緒帝的侄女、宣統帝的堂姐。金允誠青少年時期,聰明伶俐,喜歡書法和繪畫,能用英語翻譯一些短篇作品,酷愛刺繡,通曉詩詞歌賦[1]

1925年,金允誠同比她小一個月的蒙古阿拉善旗扎薩克親王的兒子達理札雅結婚。1931年達理札雅襲阿拉善旗扎薩克和碩親王,金允誠成為親王福晉[1]

建設阿拉善[編輯]

1932年,金允誠定居阿拉善旗,幫助其丈夫學文化[1]

1935年,金允誠協助達理札雅在阿拉善創辦了旗立定遠營小學。兩年後又創辦了旗立定遠營女子小學,自任校長,併兼代公民、國語、算術等課程[1]。這兩座小學是今天阿拉善左旗蒙古族第一實驗小學的前身。

她利用自己的身份在阿拉善反對包辦婚姻,反對纏足,提倡新法接生[1]

囚禁寧夏、甘肅[編輯]

1938年抗日戰爭期間,達理札雅與國民政府和毗鄰的寧夏軍閥馬鴻逵有罅隙。一次達理札雅著滿清服飾參加典禮,馬鴻逵和國民政府恐達王投日,馬鴻逵執行國民政府命令出兵將達理札雅全家押解銀川8個月,後移住甘肅蘭州7年[2]。這段時期金允誠廣泛社交,參加當地的書畫社,並出版詩集《愛吾廬詩草》[1]

1944年,達理扎雅獲准回阿拉善旗。1949年9月23日,達理扎雅率阿拉善旗和平起義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1]

領導工作[編輯]

金允誠隨丈夫加入中國共產黨的陣營,擔任寧夏回族自治區民主婦聯副主任、巴彥淖爾盟婦聯主任,內蒙古自治區婦聯幅主任、內蒙古自治區人民大會代表、婦女代表大會代表[1]

去世和平反[編輯]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達理扎雅、金允誠夫婦在北京休養,被紅衛兵揪回巴彥淖爾盟批鬥。達理扎雅於1968年11月8日在巴彥淖爾盟第二中學被批鬥時去世,次年金允誠去世[1]

1979年2月13日,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呼和浩特為達理札雅和夫人金允誠舉行追悼大會,為其徹底平反昭雪並恢復名譽[1]

文化[編輯]

  • 《愛吾廬詩草》詩集,金允誠著,出版於民國34年(1945年)
  • 1960年達理扎雅、金允誠夫婦在中國政府的「反覆動員」後,將家傳的《石頭記》蒙古王府版捐獻給國家。該書是紅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版本。該書捐獻收據簽名人即為金允誠。[3]

子女[編輯]

達理扎雅、金允誠夫婦育有六女一子:達倩芬、達芝芬、歡格格、達瑩、金英、齊木德道爾吉、達銳。

參考文獻[編輯]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阿拉善盟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編). 《阿拉善盟志》. 方志出版社. 1998. ISBN 9787801223937. 
  2. ^ 阿拉善王爷曾被软禁8年 解放前拒绝出走台湾. 內蒙古日報. 2011-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10) (中文(中國大陸)). 
  3. ^ 沈怡鈞. 蒙古王府本《石头记》递藏史述闻. 2012 [2022-06-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