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思杜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胡思杜(1921年12月17日—1957年9月21日[1][2]),中華民國學者、作家、政治人物胡適的次子。

名字[編輯]

胡思杜名字來自於胡適的老師、美國哲學家杜威,以對老師表示感激之情。[3]

生平[編輯]

胡思杜1921年12月17日出生,母親為江冬秀,他幼年貪玩愛好結交朋友,不喜歡讀書,學者羅爾綱曾為他擔任過家庭教師,他表示胡思杜「從小就有進步思想,比較愛國、熱愛魯迅」。1939年,隨母親赴上海避難,為防止胡思杜沾染不良習慣,胡適於1941年5月安排他到美國教會學校讀書,約8年後回國在北京大學圖書館工作。[3]

1948年國民政府敗退台灣之際,因政見不合,表示「我又沒有做什麼有害共產黨的事,他們不會把我怎麼樣。」[3]同年12月14日拒絕登上與父親一起走的飛機[4]。但是,胡適在給Prescott W. Townsend的信(胡適紀念館檢索號HS-NK02-009-027)中說:「我與我的太太於1948年12月共軍圍城的第二天離開北平。思杜自願要求留下,為我打包我四散在家中的書。當他裝好書,存到北京大學圖書館時,他已經很難出來了。從此他就一直待在北京。」中共占領北平後,胡思杜到華北革命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前身)學習。[3]

胡適墓園胡思杜紀念碑

1950年9月22日,中共發起「胡適思想批判運動」。胡思杜作為胡適之子表現積極,將父母留給他的財物上繳給組織,說「他以後用不著這些東西了」,「向黨組織表示他的忠心」,「同時他還說要加入中國共產黨」,在報上發表《對我父親-胡適的批判》:「他是反動階級的忠臣,人民的敵人。」認為胡適是「帝國主義的走狗」,「在他沒有回到人民的懷抱來以前,他總是人民的敵人,也是我自己的敵人。在決心背叛自己階級的今日,我感受到了在父親問題上有劃分敵我的必要。」宣布斷絕二人父子關係。後來胡思杜被分配到唐山鐵道學院擔任「馬列部」歷史講師。[3][5]

1957年在中共反右運動中,因希望入黨,積極主動提出關於教學改革的建議,被定為右派分子,9月21日被迫自縊身亡,死時36歲[2]。死後領導告訴其堂兄胡思孟「胡思杜為『畏罪上吊自殺』」。胡思孟在郊外空地將其草草埋葬。相關消息由於未見諸報端,胡適至死僅有耳聞,未確定胡思杜生死。

1980年11月,有關部門重新審查,為胡思杜「平反昭雪」。[3]

參考資料[編輯]

  1. ^ 住在北京的胡适. 搜狐網. [2018-08-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10). 
  2. ^ 2.0 2.1 胡适次子胡思杜不幸的人生结局. 騰訊新聞. [2018-08-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10). 
  3. ^ 3.0 3.1 3.2 3.3 3.4 3.5 彭勁秀. 胡思杜的人生悲剧.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服務中心. 《史海鉤沉閱古今》. [2020-08-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4). 
  4. ^ 胡适随蒋介石赴台为何会将儿子留在大陆. 騰訊新聞. [2018-08-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10). 
  5. ^ 共产党骂他:反动阶级的忠臣 人民的敌人. 鳳凰網. [2018-08-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