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井書院

座標24°48′52″N 118°46′15″E / 24.81444°N 118.77083°E / 24.81444; 118.77083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石井書院
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
所在晉江市安海鎮
分類古建築
時代
編號第八批第104項
登錄2013年1月28日

石井書院位於中國福建省晉江市安海鎮,前身為鰲頭精舍,系修造安平橋黃護響應安海鎮官朱松所倡,帶頭捐募所建,曾與泉山書院小山書院歐陽書院並稱泉州「四大書院」[1]。有安海八景「石井書香」[2]之稱。

修建歷史[編輯]

石井書院最早原名鰲頭精舍,地址位於安海鎮鰲頭鏡,

唐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常袞任福建觀察使,建私塾教育自家子弟名為「鰲頭社」[3]。太平興國時期泉州府學興起,安海興建學社,沿用「鰲頭社」之名起名「鰲頭精舍」。

宋紹興年間,是時任安海首任鎮官朱松,為教導民眾,開啟民智。發起了興學的倡議,黃護等鄉士紛紛響應捐募,擴建鰲頭精舍。朱松之子朱熹,任同安縣主簿時也曾到此講學。公元1165年朱熹的學生為紀念朱松、朱熹二人在精舍旁另闢「二朱先生祠」名為朱祠[3]

宋嘉定四年,鎮官游絳應安海鎮鄉賢的請求,向當時的泉州郡守鄒應龍申請建造書院。鄒應龍應安海鄉賢之請求並撥公帑四十萬用於修建書院,同時下令泉州漕司,泉州市舶司捐助,並派朱在(朱熹第三子)主持建院工作,在「鰲頭精舍」的基礎上進行擴建。隔年(公元1212年)書院落成,與朱祠合二為一。因安海宋朝年間曾設立津卡名為「石井津」故書院名稱為「石井書院」。又因書院中祭祀「二朱」故安海鎮人稱之為朱祠

明弘治十年重修,明成化十二年重修,清順治因遷界被毀,清康熙年間在原址上重修,清乾隆年間擴建,清光緒年間重修。公元2008年晉江市政府重新修繕[4]

建築格局[編輯]

鰲頭書院重修記

石井書院最早是按州郡學府的規格修建的[2],中間為以大成殿為主軸,後殿為尊德堂,大成殿祭祀孔子以及朱松、朱熹兩父子,軸線兩側建有富文、敏行、移忠、立信四個書齋,並有院內有杏壇、樂軒(放置編鐘)、廡舍,院前建有碑坊(毀於公元1575年前後)。由於書院經歷百年風雨,殘破不堪,在加上清末西學東漸,只保留的原本的祠堂部分,學院部分被棄置。公元2008年晉江市政府進行修繕重修並恢復到原來三進院落的規格。

影響[編輯]

被譽為「閩學開宗」書院曾聘請過許多著名理學大儒為山長:如宋代顧長卿余謙一;元代楊相孫陳玄;明代的陳惟白劉紹祖;清代陳檗仁對書院的教育水平有很大的提升[5]

書院也教育或影響過許多人,例如王慎中黃汝良莊概鄭成功黃虞稷,也因為石井書院的設立,安海自宋紹興年間到清末舉人及第達數百人[6]

書院內還創辦過一所新式學堂——晉江安海養正小學,它也是本省最早的新式學堂之一。[7]

相關條目[編輯]

註解出處[編輯]

  1. ^ 黃冬虹. 泉州古代四大书院. 泉州網-泉州晚報. 2011-04-26 [2016-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05) (中文(中國大陸)). 
  2. ^ 2.0 2.1 蘇向東. 圣域津梁,理学渊源开石井. 文化中國-中國網. 2011-11-04 [2016-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15) (中文(中國大陸)). 
  3. ^ 3.0 3.1 陳增瑞. 安海石井书院源流. 炎黃縱橫. 2009-10-08 [2016-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中文(中國大陸)). 
  4. ^ 王秀欽. 晋江安海“石井书院”昨日重修开馆. 東南網. 2010-12-27 [2016-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05) (中文(中國大陸)). 
  5. ^ 胡金蘭. “闽学开宗圣地”——记安海石井书院. 福建教育-育德. 2013-07-02 [2016-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05) (中文(中國大陸)). 
  6. ^ 《安海志》卷二十三《選舉》第254-258頁
  7. ^ 倪少林. 安海“石井书院”. 福建僑報. [2016-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15) (中文(中國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