琳山農校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琳山農校舊址
臨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白水洋鎮店前村琳山西麓
時代民國
認定時間2011年9月27日

琳山農校中華人民共和國浙江省臨海市曾經存在的一所職業學校,由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朱洗於民國27年(1938年)創辦[1]。2007年併入臨海市高級職業中學後撤銷。2011年9月27日,琳山農校舊址被列入第七批臨海市文物保護單位[2]

歷史[編輯]

1932年,朱洗在法國獲得博士學位並返回中國,擔任中山大學教授,寒假返回家鄉臨海縣時,目睹家鄉的貧困落後,因此決定創辦學校。1933年,朱洗用自己的積蓄,在店前村祠堂創辦了店前初級小學,朱洗擔任校長並親自授課,此乃琳山農校之前身[3][1]。不久後,朱洗返回廣州,學校交由其三弟朱玉成管理[3][1]。1935年,學校增設高小,形成了完全小學。1938年,學校又增設農校與初中,形成了一所綜合性學校,定名為「私立琳山初級農業學校」[3],但由於浙江省教育廳對農校不予立案,學校招收一屆後無法繼續招生[4]。1942年,琳山初中由私立建成中學代辦。同年,日本占領上海,朱洗被迫停止在上海生物研究所的工作,返回琳山辦學[1]。1944年,農校得以立案,並於次年繼續招生[4]。1940年代琳山學校最興盛時,曾有18班、學生500餘名[3]。朱洗親自為學校撰寫校歌,並設計了由「心」、「手」、「工」三字組成的校徽,象徵「心手同工」[1]。學生需帶鋤頭入學,每天勞動一小時。經過學生與教師們的努力,農校開闢出了50餘畝的植物園,並建起了教室、宿舍、圖書室、標本室共1200餘平方米[1]。1948年,中共仙臨黃邊區委在琳山學校組織了知識青年聯合會,後於1949年2月改為新民主主義青年團支部,琳山學校的校舍也成為了中國共產黨的秘密聯絡點[1][3]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琳山學校的農校與小學分開管理,其中農校於1952年由政府接收,更名為臨海農校。1954年夏,臨海農校併入黃岩農業學校與寧波農業學校[3][5]。1958年,琳山農業專科學校在琳山原址重建,三門農校併入其中。1960年,學校搬遷至臨海城關,琳山則作為分校,分校後於1961年撤去[3]。1965年,又創辦琳山林業特產學校,至1970年停辦,併入「五·七」中學[3]。1984年,琳山農業技術學校重辦,並於1988年評為臨海市示範性農業技術學校[3]。1990年時,有學生251人,教職工31人,設有園藝、畜禽、獸醫、庭園、經濟等專業,並設有畜牧獸醫診所、100畝基地與六大果園基地作為實習場地[1]。2007年,琳山農校併入臨海市高級職業中學後撤銷。2011年9月27日,琳山農校舊址被列入第七批臨海市文物保護單位。目前琳山農校舊址以「琳山農校勞動實踐基地」之名作為臨海市初中生的勞動實踐與軍事訓練場所,同時也是臨海市外國語學校的德育基地[6]

著名人物[編輯]

參考來源[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范孝武主編;臨海市教育志編纂委員會編. 临海市教育志.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7: 225–238. ISBN 7-213-01323-8. 
  2. ^ 临海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保点)名录. 臨海市人民政府. 2018-08-30 [2020-0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16).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臨海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室,中共臨海市委宣傳部,臨海市委黨史研究室,臨海市檔案局. 临海五十年 1949.5-1999.5. 1999: 881–882. 
  4. ^ 4.0 4.1 吳中傑. 朱洗与琳山农校及其他. 書城. 2015, (2): 48-56. 
  5. ^ 寧波市教育委員會編著. 宁波市校史集. 1989. 
  6. ^ 浙江省回浦中學校志編纂委員會編. 回浦中学校志 1912-2012. 杭州: 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2: 315. ISBN 7-5341-4900-2. 
  7. ^ 鄭績. 浙江现代文坛点将录. 北京: 海豚出版社. 2014: 234. ISBN 978-7-5110-1841-0. 
  8. ^ 8.0 8.1 8.2 陳阜. 朱洗. 石家莊: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 98–99. ISBN 7-5434-3662-0. 
  9. ^ 台州地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 台州地区志.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5: 723. ISBN 7-213-01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