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猞猁」號砲艦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1900年後在中國水域活動的「猞猁」號(「盧克斯」號)[1]
歷史
動工日 1898年
下水日 1899年10月18日
停用 1914年
結局 1914年9月28日被鑿沉
技術數據
艦級 黑鼬級
艦型 砲艦
排水量 1,108 t(1,091 long ton
全長 65.2公尺(214英尺) o/a
全寬 9.1公尺(30英尺)
吃水 3.59公尺(11.8英尺)
動力輸出
動力來源
速度 13.9(25.7公里每小時;16.0英里每小時)
續航距離 9節(17公里每小時;10英里每小時)航速下達到2,580海里(4,780公里;2,970英里)
乘員
  • 9名軍官
  • 121名水手
武器裝備

「猞猁」號砲艦(德語:SMS Luchs[b][c]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後德意志帝國海軍黑鼬級六艘砲艦中的第四艘。同艦級其他幾艘分別是「黑鼬」號[d]「虎」號[e]「埃貝爾」號[f]「茄格亞」號英語SMS Jaguar[g]「豹」號[h]

設計[編輯]

「猞猁」號總長65.2公尺(214英尺),舷寬9.1公尺(30英尺),艦首吃水3.56公尺(11.7英尺),滿載排水1,108公噸(1,091長噸;1,221短噸)。該艦的推進系統由一對立式三脹蒸汽機組成,每台蒸汽機驅動一個螺旋槳,蒸汽由四台燃煤舒爾茨-桑尼克羅夫特式英語Schulz-Thornycroft[i]鍋爐提供。「猞猁」號在1,345匹公制馬力(1,327匹指示馬力)輸出功率下最高時速可達13.9(25.7公里每小時;16.0英里每小時)。該艦可以在9節(17公里每小時;10英里每小時)的航速下達到巡航半徑約為2,580海里(4,780公里;2,970英里)。艦上通常配置有9名軍官和121名士兵。火力方面,「猞猁」號裝備了兩門10.5公分(4.1英寸)SK L/40主砲組,以及482發子彈。此外,艦上還配備了六挺機槍[16][17]

服役記錄[編輯]

一艘雞貂級砲艦停靠在青島港

「猞猁」號於1898年在但澤的帝國造船廠鋪設龍骨。該艦於1899年10月18日下水,並於1900年5月15日加入德國海軍[18]。入役初,該艦與防護巡洋艦「維納塔」號[j]以及無防護巡洋艦「兀鷹」號[k]一起被分配到美洲基地。[21]

1904年8月,在黃海海戰中嚴重受損的俄國海軍戰艦「太子」號[l]以及其他三艘驅逐艦前往德國在山東青島的海軍基地尋求庇護。由於德國保持中立,東亞分艦隊扣留了「太子」號等艦。8月13日,俄國艦隻從三艘英國輪船上補充了煤炭供應,但德國海軍裝甲巡洋艦「俾斯麥侯爵」號[m]和防護巡洋艦「漢莎」號[n]接到命令阻止俄國軍艦離開港口。隨後「猞猁」號及其姊妹艦「虎」號與「赫塔」號[o]和「兀鷹」號巡洋艦加入了德軍艦隻增援。[24]

1909年12月和1910年1月初,「猞猁」號與裝甲巡洋艦「尚恩霍斯特」號[p]以及輕巡洋艦「萊比錫」號[q]一起在香港度過了聖誕節和新年。1910年1月,這三艘艦隻先後訪問了曼谷馬尼拉等東亞港口,並在蘇門答臘北婆羅洲稍作停留。3月22日,這幾艘軍艦返回位於青島的德國港口。[27]

「猞猁」號於1914年9月28日在膠州灣租借地青島戰役中沉沒。其三艘姊妹艦也在圍攻中沉沒,其中包括同一天自沉的「雞貂」號。[28]

腳註[編輯]

注釋[編輯]

  1. ^ 譯名參考自《英漢機電工程詞典》[2]
  2. ^ 「SMS」為德語「Seiner Majestät Schiff」的縮寫,是「國王和女王陛下的船艦」(His/Her Majesty's Ship)的意思。[3]
  3. ^ 譯名參考自《無畏之海 第一次世界大戰海戰全史》[4],另有來源譯作「盧克斯」號[1]或者「天貓」號[5]
  4. ^ 譯名參考自《無畏之海:第一次世界大戰海戰全史》[4],另有來源譯為「白鼬」號[6]、「伊爾提斯」號[5]、「伊爾蒂斯」號[7]或「伊爾底斯」號[8]或「雞貂」號[9]
  5. ^ 譯名參考自《無畏之海 第一次世界大戰海戰全史》[4],另有來源譯作「老虎」號[10]或者「猛虎」號[11]
  6. ^ 譯名參考自《艦船百科全書》[12],另有來源譯作「公豬」號[13]或者「野豬」號[14]
  7. ^ 譯名參考自《近現代國際關係史研究 第6輯》[7],另有來源譯作「美洲虎」號[4]
  8. ^ 譯名參考自《德國通史 第4卷 民族國家時代 1815-1918》[13]
  9. ^ 譯名參考自《戰艦世界:世界海軍強國主力艦圖解百科:1880-1990》[15]
  10. ^ 譯名參考自《德國巡洋艦史》。[19]
  11. ^ 譯名參考自《德國巡洋艦史》。[20]
  12. ^ 譯名參考自《第〇次世界大戰》[22]
  13. ^ 譯名參考自《德國巡洋艦史》。[23]
  14. ^ 譯名參考自《德國巡洋艦史》。[19]
  15. ^ 譯名參考自《德國巡洋艦史》。[19]
  16. ^ 譯名參考自《德國巡洋艦史》。[25]
  17. ^ 譯名參考自《德國巡洋艦史》。[26]

引文[編輯]

  1. ^ 1.0 1.1 中宣部宣傳教育局 &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 2007,第52頁.
  2. ^ 上海交通大學《英漢機電工程詞典》編輯部 2001,第167頁.
  3. ^ 朱鴻飛 2016,第87頁.
  4. ^ 4.0 4.1 4.2 4.3 章騫 2013,第91頁.
  5. ^ 5.0 5.1 崔華傑 2016,第30頁.
  6. ^ 劉怡 & 閻京生 2011,第24頁.
  7. ^ 7.0 7.1 近現代國際關係史研究 第6輯 2014,第218頁.
  8. ^ 读图|1900年德国公使镜头中的上海. 澎湃新聞. 2016-06-22 [2020-0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04) (中文(中國大陸)). 
  9. ^ 【话说上海】秘境寻踪|宝隆医生、凤阳路、陕西南路,同济和上海理工的渊源都在这里. www.sohu.com. 2018-10-16 [2020-0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7) (中文(中國大陸)). 
  10. ^ 武漢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1992,第435頁.
  11. ^ 近現代國際關係史研究 第6輯 2014,第219頁.
  12. ^ 顧慧麗 1998,第104頁.
  13. ^ 13.0 13.1 邢來順 2019,第500頁.
  14. ^ 章騫 2013,第148頁.
  15. ^ 布魯斯·泰勒 2021,第236頁
  16. ^ Gröner,第142–143頁.
  17. ^ Gardiner,第260頁
  18. ^ Gröner,第142–153頁
  19. ^ 19.0 19.1 19.2 日本海人社 & 德國巡洋艦史,第44頁.
  20. ^ 日本海人社 & 德國巡洋艦史,第24頁
  21. ^ Naval Notes,第693頁
  22. ^ 蕭西之水 2015,第89頁.
  23. ^ 日本海人社 & 德國巡洋艦史,第48頁.
  24. ^ Togo Bound for the South? (PDF). New York Times. 14 August 1904 [11 May 201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7-28). 
  25. ^ 日本海人社 & 德國巡洋艦史,第58頁
  26. ^ 日本海人社 & 德國巡洋艦史,第106頁
  27.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107頁
  28. ^ Gröner,第143頁.

參考書籍[編輯]

  • Gardiner, Robert (編).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860–1905. London: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79. ISBN 0-85177-133-5. 
  • Gröner, Erich. German Warships: 1815–1945. I: Major Surface Vessels.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0. ISBN 0-87021-790-9. 
  • Hildebrand, Hans H.; Röhr, Albert; Steinmetz, Hans-Otto. Die Deutschen Kriegsschiffe (Band 7) [The German Warships (Volume 7)]. Ratingen: Mundus Verlag. 1993. OCLC 310653560. 
  • Naval Notes. R.U.S.I. Journal (London: Royal United Services Institute for Defence Studies). 1900, XLIV: 684–699. doi:10.1080/03071840009420016. 
  • 章騫. 无畏之海:第一次世界大战海战全史 第1版. 山東畫報出版社. 2013年7月. ISBN 9787547405413. OCLC 876800013 (中文(中國大陸)). 
  • (英)克里斯·馬歇爾. 舰船百科全书. 顧慧麗(譯).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8-06. ISBN 7-114-02882-2 (中文(中國大陸)). 
  • 邢來順 (編). 德国通史 第4卷 民族国家时代 1815-1918. 鳳凰文庫·歷史研究系列·大國通史叢書. 南京: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19-01. ISBN 978-7-214-21488-1 (中文(中國大陸)). 
  • (英)布魯斯·泰勒 (編). 战舰世界:世界海军强国主力舰图解百科:1880-1990. 邢天寧譯. 南京: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2021-02. ISBN 978-7-5594-5404-1 (中文(中國大陸)). 
  • 上海交通大學《英漢機電工程詞典》編輯部. 英汉机电工程词典. 北京: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01-09. ISBN 7-111-01387-5 (中文(中國大陸)). 
  • 日本海人社 (編). 德国巡洋舰史. 世界艦船. 青島: 青島出版社. 2010-06 [2020-01-25]. ISBN 9787543664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25) (中文(中國大陸)). 
  • 蕭西之水. 第O次世界大战. 北京: 中國鐵道出版社. 2015-02. ISBN 978-7-113-18810-8 (中文(中國大陸)). 
  • 中宣部宣傳教育局;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 (編). 国耻国难专题教育读本 中学生版. 北京: 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7-06. ISBN 978-7-5041-3739-5 (中文(中國大陸)). 
  • 武漢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編). 武汉市志 军事志. 武漢: 武漢大學出版社. 1992-06. ISBN 7-307-01278-2 (中文(中國大陸)). 
  • (德)狄德滿. 西文义和团文献资料汇编 A BIBLIOGRAPHY OF WESTERN LANGUAGE MATERIAL ON THE MOVEMENT. 崔華傑 (譯). 濟南: 山東大學出版社. 2016-09. ISBN 978-7-5607-5620-2 (中文(中國大陸)). 
  • (英)山姆·威利斯. 战舰图文史 第3册 从1850年到1950年 彩色典藏版. 朱鴻飛 譯. 北京: 金城出版社. 2017-01. ISBN 978-7-5155-1348-5 (中文(中國大陸)). 
  • 劉怡; 閻京生. 逆天而行. 經典戰史回眸·舊日本海軍發展三部曲. 武漢: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11-10. ISBN 978-7-307-09044-6 (中文(中國大陸)). 
  • 徐藍 (編).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 第6辑. 北京: 世界知識出版社. 2014-08. ISBN 978-7-5012-4702-8 (中文(中國大陸)). 

拓展閱讀[編輯]

  • Nottlemann, Dirk. Jordan, John , 編.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mall Cruiser in the Imperial German Navy, Part III: The Gunboats. Oxford: Osprey Publishing. 2022: 63–79. ISBN 978-1-4728-4781-2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