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普林茨隕石坑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普林茨隕石坑
月球軌道器5號拍攝的圖像
緯度25.49°N
經度44.14°W
直徑46.1公里
深度1.02公里
月面座標日出時44°
命名來源威廉·普林茨西班牙語Wilhelm Prinz

普林茨隕石坑(Prinz)是月球正面風暴洋中一座大型撞擊坑殘跡,約形成於早雨海世[1],其名稱取自德裔比利時地質學家月面學家威廉·阿爾弗雷德·約瑟夫·普林茨西班牙語Wilhelm Prinz(Wilhelm Alfred Joseph Prinz,1857年-1910年),1935年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批准接受。

描述[編輯]

阿波羅15號拍攝的普林茨隕石坑(上中)西南和阿里斯塔克斯隕石坑(右上)視圖。
普林茨隕坑傾斜下降的北側坑壁和薇拉隕石坑及普林茨月溪特寫。

該隕坑西鄰維薩拉隕石坑、西北靠近托斯卡內利隕石坑、小月坑薇拉伊萬位於東北;西南偏西坐落著阿里斯塔克斯隕石坑。普林茨隕石坑的西面蜿蜒著阿里斯塔克斯月溪、西北偏西橫亙著托斯卡內利斷崖(Rupes Toscanelli)、曲折的普林茨月溪位於它的北面、東北偏東則坐落著逶迤的哈賓傑山脈[2]。該隕坑中心月面坐標25°29′N 44°08′W / 25.49°N 44.14°W / 25.49; -44.14,直徑46.1公里[3],深度1.02公里[4]

普林茨隕坑的邊緣輪廓呈多邊形狀,坑內已被黑色的玄武岩熔岩淹沒,殘存坑壁的最大高度約高出基底1公里。隕坑東半側坑壁完整無缺,而南側壁則完全被熔岩覆蓋,在表面形成一處寬大的峪口,西側坑壁斷續不全,略為高出表面。普林茨隕坑的東側坑壁附靠在構成東北哈賓傑山脈山麓的一道低矮山脊上。

普林茨隕石坑所位於的月海區顯示有來自阿里斯塔克斯隕石坑射紋線和次生坑。

普林茨月溪[編輯]

正對著普林茨隕石坑北面的是一組被命名為"普林茨月溪"的溝系,這些溝壑形狀蜿蜒且延伸距離超過80公里。薇拉隕石坑是普林茨隕石坑北面一座僅幾公里大小的撞擊坑,是普林茨月溪中其中一支的起始點,伊萬隕石坑也坐落在普林茨月溪內。在1976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正式命名前,這二座隕坑曾被確定為普林茨隕石坑的衛星坑,其中薇拉坑被指名為"普林茨 A",而伊萬坑則命名為"普林茨 B"。

隕石坑 緯度 經度 直徑 名稱來源
伊萬 26.9° N 43.3° W 4 公里 俄羅斯男性名
薇拉 26.3° N 43.7° W 2 公里 拉丁女性名

西北方是另一組截然不同的被稱為"阿里斯塔克斯月溪"的溝系

參考文獻[編輯]

  1. ^ 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
  2. ^ Crater Prinz on LAC-39 map (PDF). [2016-07-07].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3-02-20). 
  3. ^ Directory of the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2016-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08). 
  4. ^ John E. Westfall's Atlas of the Lunar Terminator, Cambridge Univ. Press (2000). [2016-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18).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