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新北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新北門又名障川門,是上海縣縣城城門,現已拆除。城門的位置相當於今中華人民共和國上海市黃浦區麗水路北端。後人民路、麗水路一帶地區被稱為新北門。

明朝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上海縣建城牆時設立小東門、大東門、小南門、大南門、西門北門六座城門。清朝咸豐四年(1854年),法軍配合清軍攻打小刀會武裝時,炸開北城一個缺口。小刀會被鎮壓後,該缺口略加修葺堵塞,1860年太平軍攻占蘇南、進攻上海,英、美、法三國同意組織洋槍隊配合清軍攻打太平軍,駐扎在靠近黃浦江一帶的洋涇浜。為方便洋槍隊進出上海縣縣城,上海縣在法軍炸開的城牆缺口處興建新門,該城門被稱作新北門。由於該門是戰時臨時修建,施工粗糙,太平天國被鎮壓後戰後上海縣各界對該門保留意見不一。部分人認為由於上海縣城墻阻隔,進出不便,建議保留該門。蘇松道道員應寶時贊同。潮州商人郭學玩願意承擔修門的費用,於是新修新北門的工事於同治五年(1866年)夏開工,1867年年初完工。由江蘇巡撫李鴻章題名障川門,取韓愈《進學解》中「障百川而東之,回狂瀾於既倒」之意[1]。1912年上海縣城墻拆除時新北門也被拆除。[2]

二十世紀初,原新北門所在區域內開設了醃魚、臘肉、豆糧、南貨、水煙、香燭、中藥等商店。1920年代後,又增設五金、顏料商店。其中雷允上(誦芬堂)中藥店就位於當地。後沿人民路北側開設有大華百貨公司、佳美裝潢五金商店、新興日用材料商店。11路、64路公交車設有名為新北門的車站。[3]

參考資料[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