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斯洛伐克新浪潮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捷克斯洛伐克新浪潮
捷克斯洛伐克新浪潮代表作《鳥,孤兒和愚人》
時間1960年代
國家捷克斯洛伐克
代表米洛斯·福爾曼,維拉·希蒂洛娃,伊萬·帕瑟,帕維爾·尤拉切克,伊利·曼佐,揚·涅梅茨

捷克斯洛伐克新浪潮 (也稱為捷克新浪潮)是對於從1960年代開始製作電影捷克斯洛伐克一些導演群體和該群體發起的電影運動的稱呼。相關導演包括米洛斯·福爾曼維拉·希蒂洛娃伊萬·帕瑟帕維爾·尤拉切克伊利·曼佐揚·涅梅茨亞羅米爾·伊雷什埃瓦爾德·紹爾姆希內克·博錢尤拉伊·赫茲朱拉·亞庫比斯克施特凡·烏赫爾等。 該運動也被稱為捷克斯洛伐克電影奇蹟

概覽[編輯]

捷克斯洛伐克新浪潮醞釀於1950年代,1963年沃依采克·雅斯尼拍攝的《一日一貓》獲得坎城電影節評審團大獎標誌著捷克斯洛伐克新浪潮開始具有國際影響力。[1]捷克新浪潮的影片所涉及的主題在共產主義國家很少能夠避免審查員的反對,例如米洛斯·福爾曼的《黑彼得》和《金髮女郎的愛情》,以及超現實主義旗手如維拉·希蒂洛娃的《雛菊》和亞羅米爾·伊雷什的《瓦萊麗和她的奇蹟一周》。與1950年代的現實主義電影相反,這些電影常常表達出黑暗和荒誕的幽默。

捷克斯洛伐克的新浪潮與法國新浪潮的不同之處在於前者通常具有更強的敘事性,而且由於這些導演是國有電影業的繼承者,因此他們有更多機會接觸電影製片廠和國家資助。 他們還進行了更多改編,包括亞羅米爾·伊雷什對米蘭·昆德拉的小說《笑話》的改編。在1967年的捷克斯洛伐克作家聯盟第四次代表大會上,米蘭·昆德拉將這一波民族電影描述為捷克斯洛伐克文藝史上的重要組成部分。 [2] 福爾曼的《消防員舞會》是該時代的另一部主要電影,在發行四十年後仍邪典電影的經典之作。

1968年,布拉格之春開始後,大批捷克電影人在此後一年中陸續逃離捷克。雖然大部分電影無法在其國內上映,但出逃的導演們將影片帶到了國際上各個電影節,例如朱拉·亞庫比斯克的《背信者與流浪漢》在威尼斯電影節展映,希蒂洛娃的《天堂禁果》於坎城電影節展映。希內克·博錢沃依采克·雅斯尼反映蘇聯入侵捷克題材的《一切善良的市民們》更是獲得了坎城電影節最佳導演獎。[3]1969年底,巴蘭多夫製片廠總經理被解除職務,留在捷克國內的新浪潮導演亦受到打擊和處分,標誌著捷克斯洛伐克電影新浪潮的終結。

捷克電影[編輯]

米洛斯·福爾曼,捷克斯洛伐克新浪潮代表人物

新浪潮期間拍攝的大多數電影都是捷克語而非斯洛伐克語 。許多導演來自久負盛名的位於布拉格的FAMU,以及位於布拉格的郊區的國營巴蘭多夫製片廠。捷克的一些著名導演包括米洛斯·福爾曼維拉·切蒂洛娃[4]以及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伊利·曼佐[5] [6]

斯洛伐克電影[編輯]

大街上的商店》於1966年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7] [8] 儘管因為它的導演揚·卡達爾英語Ján Kadár艾爾瑪·克洛斯英語Elmar Klos比新浪潮一代導演年長許多,電影本身還是符合新浪潮精神的。新浪潮的斯洛伐克導演還有朱拉·亞庫比斯克英語Juraj Jakubisko施特凡·烏赫爾英語Štefan Uher杜桑·哈那克英語Dušan Hanák

主要作品[編輯]

  • 網中的太陽》- 施特凡·烏赫爾英語Štefan Uher(1962) [9] [10]
  • 《不同的事》- 維拉·切蒂洛娃(1963)
  • 《黑彼得》- 米洛斯·福爾曼(1963)
  • 《哭喊》- 亞羅米爾·伊雷什(1964)
  • 《夜之鑽》- 揚·涅梅茨(1964)
  • 《金髮女郎的愛情》- 米洛斯·弗曼(1965)
  • 《逝水年華》- 伊凡·帕瑟(1965年)
  • 底層的珍珠》- 伊利·曼佐,楊·涅梅茨,埃瓦爾德·紹爾姆,維拉·希蒂洛娃,亞羅米爾·伊雷什(1966) [11]
  • 《嚴密監視的列車》- 伊利·曼佐(1966)
  • 《雛菊》- 維拉·希蒂洛娃 (1966)
  • 《一個都不能走》- 揚·涅梅茨(1966年)
  • 《消防員舞會》- 米洛斯·福爾曼(1967)
  • 《浪子回頭》- 埃瓦爾德·紹爾姆 (1967)
  • 《背信者與流浪漢》-朱拉·亞庫比斯克(1968)
  • 《笑話》- 亞羅米爾·伊雷什(1968)
  • 《反覆無常的夏天》- 伊利·曼佐(1968)
  • 焚屍人》- 尤拉伊·赫茲(1969)
  • 《失翼靈雀》- 伊利·曼佐 (1969)
  • 《鳥,孤兒和愚人》- 朱拉·亞庫比斯克(1969年)
  • 《為年輕劊子手的辯護 》- 帕維爾·尤拉切克(1970)
  • 瓦萊麗和她的奇蹟一周》- 亞羅米爾·伊雷什(1970) [12]

參見[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1. ^ 塗翔文. 《台北電影節》電影新浪潮 展現「布拉格之春」. 2002-0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02) (中文). 
  2. ^ Cook, David. A History of Narrative Film. 1996: 706. 
  3. ^ 捷克新浪潮:社会主义阵营第一场佳作频出的电影运动,终因政治介入而夭折. 搜狐. 2017-0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03). 
  4. ^ DVD of the Week: "Daisies". The New Yorker. [2020-07-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5). 
  5. ^ "Closely Watched Trains" Wins Foreign Language Film: 1968 Oscars. [2020-07-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1). 
  6. ^ 1968|Oscars.org. [2020-07-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19). 
  7. ^ "The Shop on Main Street" Wins Foreign Language Film: 1966 Oscars. [2020-07-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7). 
  8. ^ 1966|Oscars.org. [2020-07-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5-01). 
  9. ^ Jasmine Pogue, "Štefan Uher: The Sun in a Net (Slnko v sieti) 1963.". [2020-07-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7). 
  10. ^ Alex Golden, "Štefan Uher: The Sun in a Net (Slnko v sieti) 1963.". [2020-07-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4). 
  11. ^ Eclipse Series 32: Pearls of the Czech New Wave. The Criterion Collection. [2020-07-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8). 
  12. ^ 10 Essential Films From The Czech New Wave. Taste of Cinema. [2020-07-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0). 

參考書目[編輯]

  • Hames, Peter. 'The Czechoslovak New Wave. Wallflower Press. 1985. ISBN 978-1904764427. 
  • Škvorecký, Josef. All The Bright Young Man and Women: A Personal History of the Czech Cinema. Peter Martin Assoc. 1971. ISBN 9780887781100. 
  • Owen, Jonathan. Avant-garde to New Wave: Czechoslovak Cinema, Surrealism and the Sixties. Berghahn. 2011. ISBN 978-0857459015.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