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駐廣州總領事館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駐廣州總領事館
Generalkonsulat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Kanton
德國國徽
總領事館所處的粵海天河城大廈外觀(左)
概要
類型總領事館
地點 中國廣東省廣州市
地址天河路208號粵海天河城大廈14樓
啟用1995年10月
領館資訊
領事轄區廣東省福建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海南省
所屬部門德國 德國外交部
總領事魯彥(2021-)
網站
https://china.diplo.de/cn-zh/vertretungen/gk-kanton
https://china.diplo.de/cn-de/vertretungen/gk-kanton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駐廣州總領事館(德語:Generalkonsulat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Kanton),簡稱德國駐廣州總領事館,是德國設在廣州的總領事館,領區範圍包括廣東省福建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海南省四個省區,於1995年10月開館,隸屬於北京德國駐華大使館

歷史[編輯]

早期[編輯]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72年10月建交,現在的德國駐廣州總領事館於1995年10月開館,但德國的駐廣州領事機構的歷史比這早得多,德國委任第一位駐穗領事是在1787年[1]

18世紀初,歐洲國家與中國的海外貿易迅猛發展,先是經中國南方四個沿海城市通商 但從1765年開始,根據清朝朝廷的法令,只能經廣州通商。那時的中國只與外國保持貿易關係,沒建立外交關係,把外國使團作為「進貢外國官員」看待。在廣州,所有的外商必須遵從中國的規定。中國的對外貿易只由少數一些中國壟斷商人經手。被稱為十三行的商人(所謂「行商」)猶如受國家之託成了經紀人。這種所謂「廣州制度」在諸多方面約束了外商。

這導致了外國商人要求把歐洲的領事機制引入中國以保護他們的利益。許多歐洲國家因此在18世紀通過任命某國商人為駐廣州領事以滿足商人的要求。但這也許只是外國單方面的行動,中方的官府認為與他們無關。與外國政府的代表接觸,對於他們來說,最初是完全不可想像的。第一個被中方視為外國駐廣州領事代表的是1837年英國的「中國貿易總監」。因為東印度公司早在1717年就在穗建立了一個廣州商館,所以在當時所有的外商中,廣州的英國商人最占據了最有利的位置。

18世紀開始參與廣州貿易的德意志地區邦國首先應是普魯士漢堡。直接的海外貿易關係始於250多年前的1752年,1751年埃姆登市成立的「普魯士皇家亞洲貿易公司」(KPAC)的商船抵達廣州後。由於中歐戰爭的原因海外貿易關係於1756年中止了。直到18世紀晚葉,普魯士和漢堡的商船才又在廣州出現。雖然普魯士抵達廣州商船的數量不多,普魯士王國還是任命了商人為領事並委託他們代表其利益。最初被任命為領事的英國商人有:丹尼·比爾英語Daniel Beale(1787年)、托馬斯·比爾英語Thomas Beale(1794年及1799年-1808年)、查爾斯·馬尼亞克(Charles Magniac,1808年-1824年)、霍林沃斯·馬尼亞克英語Hollingworth Magniac(1825-1840年)。漢堡最初也任命英國人為領事:約翰·麥克維卡(John McVicar,1829-1853年)和亞歷山大·馬西森英語Sir Alexander Matheson, 1st Baronet(1831-1843年)。商人真正的興趣其實是與中國做買賣而不是出任領事,但任領事有助於他們與東印度公司競爭:作為外國領事得到承認後可有權不經東印度公司批准在廣州設立公司。

鴉片戰爭後[編輯]

根據1842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後簽署的南京條約條款,可在條約規定的口岸開設外國領事館並派遣領事官員,外國人有權在廣州落戶和開商行。而當時的德國邦國在此後的20年間還任命商人(從1843年開始任命德國商人)為名譽領事。即使1861年中國為一方,普魯士和德國關稅協會為另一方簽訂了「通商友好航行條約」,德國和中國首次建立了國家級關係後,普魯士和關稅協會的成員還是由曾擔任「選任領事」的商人做代表出任領事。

1846年在廣州成立「禮和洋行」的Richard von Carlowitz於1847-1869年間出任普魯士王國的領事, 1869-1871年間為北德聯盟的領事。而北德聯盟於1866年轉承履行1861年的條約的義務。威廉·普斯陶(Wilhelm Pustau,1851年,中國第一家德國貿易公司的建立人),代表不萊梅;格奧爾格·特奧多·西門森(Georg Theodor Siemessen,1852-1858,在廣州成立「禪臣洋行」),還有另外幾個商人代表漢薩同盟市漢堡(1851-1862)。1862年至1869年,三個漢薩同盟市漢堡,不萊梅和盧卑克共用一個領事。甚至其他的德國邦國如薩克森奧爾登堡(至1865年)和漢諾瓦(1863年前)也暫時委任商人為名譽領事,在廣州商行的晚期畫面上有時能看到漢堡或普魯士的國旗。

直到1871年德意志帝國成立後, 德國才從外交部派遣官員到廣州任領事。1871-1917這45年間,廣州有一個德意志帝國領事館。該領事館1906年9月1日遷到在沙面英租界租地建造的館址。1911年的辛亥革命後,德意志帝國於1912年承認中華民國。該領事館就一直繼續開至1917年中國向德國宣戰。

動盪的時代[編輯]

1921年5月25日簽署了德中協約後,恢復了外交關係。德國放棄了以前的特權,尤其是治外法權領事裁判權。駐廣州的領事館於1921年9月作為二等總領事館又開始工作。在沙面舊址的德意志帝國領事館根據凡爾賽條約134章不得不交還給大英帝國。直到1931年該領事館才又在沙面找到一個館址。當時的中國政治形勢混亂並越來越複雜,該領事館的工作條件也很困難。德國政府與北京的中央政府建交。但當時的北京政府幾乎無權管理由軍閥控制的中國。廣州總領事館在1922-1924年面對兩個中國政府,但根據德國政府的指示不支持孫中山在廣州的國民政府。直到北伐戰爭勝利推翻各軍閥統治,國民黨部隊1927年攻占北京後,德國政府才轉為承認1928年在南京成立的由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黨政府。

由於日本1937年入侵中國,廣州在1938年被日本人占領。駐廣州總領事館必須在日本人的占領下工作,1941年9月後既要負責日本人的占領區也要負責繼續由重慶控制的非占領區。1941年7月1日,德國轉而承認汪精衛的日本傀儡政府。當從南京逃往重慶的民國政府於1941年7月3日與德國中斷外交關係並於1941年12月9日向德國宣戰時,德國駐穗總領事館還在日本的勢力下存在至1945年3月為止。

重設[編輯]

第二次世界大戰50年後,在廣州才又開了一個德國領事館。1993年,德國總理科爾訪問廣州時,公布了在廣州再設德國總領事館的決定。該德國總領事館於1995年10月在白天鵝賓館(幾乎是在德意志帝國領事館100年前棲身的館樓的對面)開始運作,1996年12月遷入沙面新建的館址。由於新址靠近美國總領事館,加上德國是北約的成員國,結果使用不到三年的新館在1999年反美示威中受到衝擊,損毀嚴重[註 1],而同為北約成員的英法兩國設在廣東國際大酒店的領事館卻能安然無恙(示威人群被限制在酒店外),出於安全的考慮,領事館隨即在同年的12月遷到廣東國際大酒店,之後的十年時間英法德三國的領事館都在同一幢大樓辦公,直到2009年的8月份德國領事館才再搬遷到粵海天河城大廈

歷任總領事[編輯]

中文名 德文名 就任 離任 備註
齊懋曼德語Jörg Zimmermann Jörg Zimmermann 1995年 1997年 赴穗前曾任駐阿爾及利亞大使館副館長,離穗後繼任德國聯邦總統府外交政策處負責人。
榮悟剛德語Wolfgang Runge Wolfgang Runge 1997年 2002年
薄達夫德語Detlef Boldt Detlef Boldt 2002年 2005年 赴穗前曾任駐奈及利亞大使館英語Embassy of Germany, Abuja代理館長,離穗後繼任在台協會處長。
白平凱德語Friedrich-Carl Bruns Friedrich-Carl Bruns 2005年 2008年 赴穗前曾任外交部德國之聲兼文字與視聽媒體處長[2],離穗後繼任駐波爾多(法國)總領事法語Consulat général d'Allemagne à Bordeaux
舒涵德德語Eberhard Schuppius Eberhard Schuppius 2008年 2010年 赴穗前曾任駐拉脫維亞大使德語Deutsche Botschaft Riga,離穗後繼任駐波爾多總領事。
高思范德語Stefan Gallon Stefan Gallon 2010年 2014年 赴穗前曾任駐捷克大使館公使、副館長,離穗後繼任駐杜拜總領事[3]
呂海慕德語Helmut Lüders Helmut Lüders 2014年 2017年 赴穗前曾任駐波蘭大使館波蘭語Ambasada Niemiec w Polsce經濟處長、在台協會副處長。
馮馬丁德語Martin Fleischer Martin Fleischer 2017年 2021年
魯彥 Jan Rudolph 2021年 赴穗前任駐華大使館政治處處長。

領區內曾設立的領事館[編輯]

今天德國駐廣州總領事館的領區是廣東,廣西,海南和福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除了駐廣州的領事館,在這四省區範圍內還曾設有四個德國領事館,包括德國駐福州駐廈門駐汕頭駐北海/海口領事館

相關條目[編輯]

注釋[編輯]

  1. ^ 當時的遊行路線在到達美國領事館前會先經過德國領事館,與德國領事館直接位處路邊不同,美國領事館被高大的圍牆所包圍並且大樓前面有一塊空地作緩衝,示威者向內投擲的石塊水瓶等雜物實際上大多不能擊中領館大樓,所以作為抗議主要目標的美國領事館反而只受到輕微的損壞

參考資料[編輯]

  1. ^ 德国与广州的领事关系历史概述. 德國駐廣州總領事館.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3月4日). 
  2. ^ Der Generalkonsul - Lebenslauf. Deutsches Generalkonsulat Kanton. [2005-1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12-18). 
  3. ^ Curriculum Vitae of Consul General Stefan Gallon (PDF), Consulate General of Germany, Dubai, [2015-03-25],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5-04-02) 

外部連結[編輯]

德國駐廣州總領事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