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孔末亂孔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孔末亂孔,又名孔末之亂,該故事最早出自元朝,是五代十國時期的謀殺事件,因此事,孔子世家的大宗支險些斷絕,逃過劫難的孔仁玉則在日後中興孔族。不過孔仁玉墓志銘以及的同時代的史書都沒有提及此事,因此孔末亂孔的真實性存疑。[1]

事件始末[編輯]

西漢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漢元帝孔子十三世孫孔霸為褒成君,奉孔子祀[2]漢平帝元始元年(公元元年),又封孔子十六世孫孔均為褒成侯。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唐玄宗將孔子三十五世孫孔璲之由褒聖侯提升為文宣公。除授予孔子家族的歷代宗子世襲爵位以外,朝廷也不時封賜食邑、絹帛,免除徭役,優待孔子後裔。南朝劉宋元嘉十九年(公元442年),朝廷下令免除靠近孔林五戶百姓的徭役,充任孔林灑掃戶,負責打掃孔林的衛生,代代世襲。這五戶人家本都不姓孔,按著當時僕隨主姓的習俗改姓,其中有一戶因此名叫孔景。[3][4][5]

唐末至五代十國時期,孔子家族後裔的人數已為數不少,但因外任做官和躲避戰亂,他們多流散在外,定居於曲阜的較少。此時,宦官亂政,藩鎮復起,戰亂不休,唐朝皇室自顧不暇,對孔氏家族的優待也遠不如過往,孔子四十二世嫡長孫孔光嗣因此未能承襲文宣公的爵位,只是在唐天祐二年(公元905年)被任命為泗水縣縣令。後梁乾化三年(公元913年),孔景的後裔孔末眼見天下大亂,時局動盪,起了謀逆奪位的野心,遂夥同暴徒將生活在曲阜的闕里孔氏一一殺害,[註 1]最後,孔末又到泗水殺了孔光嗣,奪其家產,取代其位,主孔子祀,儼然以孔子嫡裔自居。經此事件,曲阜的孔子後裔幾乎被殺盡。

中興[編輯]

孔光嗣的獨生子孔仁玉此時剛滿九月,被其母親張氏抱回張羊村娘家,由張氏的雙親張溫和樂氏藏匿起來,倖免於難。孔仁玉在母家的撫養下逐漸長大成人,他九歲便精《春秋》、通六藝,姿貌雄偉,為人嚴謹,臨事果斷。[6][5]

929年,當時的文宣公孔邈去世。

後唐明宗長興元年(公元930年),魯人將孔末假冒嫡裔,竊取官爵之事告之於官府,「曲阜令孔末非聖人之後,光嗣有子名仁玉,現育於外婆張氏家中」。[5]後唐明宗李嗣源得知此事後,派人前往曲阜詳加調查,確認屬實,於是下令處死孔末,命孔仁玉任曲阜縣主薄,主孔子祀。長興三年(公元933年),孔仁玉改任龔邱縣縣令,襲封文宣公後晉高祖天福五年(公元940年),改任曲阜縣令。廣順二年(公元952年)六月,後周太祖郭威征討慕容彥超,過曲阜,拜孔廟孔墓,賜予孔仁玉五品官服,又授孔仁玉曲阜縣令兼監察御史[7]孔子家族經歷大難後,終於在孔仁玉這一代而中興,孔氏後人因此尊稱孔仁玉為中興祖

報本張家[編輯]

孔仁玉為報母家救命養育之恩,奏請皇上恩准孔府認張家為世代恩親,張家的後人不管哪一代到了孔府,都必須以貴賓相待。同時尊張溫為中興外祖張公,每年按時祭祀張溫的墓地,並為之置辦祭田,還報請朝廷永久免除張家的徭役;日後孔府又在曲阜城外張羊村設一片小樹林,稱為「張家林」,為張家的專門墓地。每逢祭孔仁玉和其母張夫人時,張家嫡孫都要陪祭,有時也請張家代替掃墓。[8]

永樂年間,孔子五十九世孫襲封衍聖公孔彥縉請曲阜人張敏撰寫了一篇《孔氏報本酬恩記》,詳加敘述此事。孔彥縉擔心後世子孫對張家不能以禮相待,特意立石碑為證。[9]

外孔與內孔[編輯]

宋朝建立後,孔仁玉的後裔均同居於孔廟內,稱為「內院」,世稱「真孔」、「內孔」或「內院孔」。孔末後代則稱為「外院」,世稱「偽孔」、「外孔」或「外院孔」。孔仁玉有曾孫十一人,其中三人無嗣,一人後嗣失考,一人傳一代而絕,一人的後裔外遷,這樣只有五家的後裔定居於曲阜,後人便按著五位祖先的職銜稱作「五位」,即襲封位(嫡長)、中散位、侍郎位、中舍位、博士位。外孔見內孔都受到朝廷優待,也仿照內孔將其子孫分為五系,稱為五院,分別是宅上院,為小薛社民;洙泗院,為張陽社民;駕部院,為西隅社民;文登院,為東忠社民;三傳院,為西忠社民;合族與孔子後裔「為難」。[10][11]之後,外孔與內孔矛盾不斷,甚至繼續引發了仇殺。[12]

孔子後裔認為與外孔並不同宗,後者是僕隨主姓而姓孔,加之孔末曾大殺孔子後裔,冒宗冒爵,所以與其永為世仇。孔子五十四世孫襲封衍聖公孔思晦孔禮事件後,對外孔冒充聖裔非常氣憤,認為外孔與內孔不共戴天,將他們列入族內共同祭祖絕對不行,於是會集族人,考核典故,將孔末子孫一律斥之,又重刻宗譜元中興重立宗支圖於石碑之上,防止冒充或混入宗譜。[13][14]

此後,孔子家族在在編修家譜時都極其審慎嚴格,號稱「寧漏一千不妄收一人」。此外,流寓外地支派的支譜送交衍聖公府時,只收不錄,直到民國時期的第四次大修家譜期間,才將家譜修成「全國譜」。

軼事[編輯]

民間傳說,孔末原本姓,大殺孔族時孔仁玉已九歲,孔末追殺至孔仁玉乳母張氏家中,因張氏長子與孔仁玉年齡相仿,且皆為禿子,張氏便讓長子換上孔仁玉的衣服代死,最終被孔末所殺。這種說法被署名孔德懋(末代衍聖公孔德成二姐)、實為其女柯蘭所撰的《孔府內宅軼事》所採納,但孔令朋著《孔裔談孔》認為此說不確。[15]

另有傳說孔仁玉還送給外祖母張姥姥一根楷木龍頭拐杖,可以管教孔府上下所有人等,張姥姥死後,她的這一尊稱和龍頭拐杖都由張家的長房兒媳繼承,世代相傳。

基因組學研究[編輯]

根據發表在《人類學學報》2016年第35卷第一期第125-131頁的《曲阜地區孔姓人群17個Y-STR基因座遺傳多態性分析》 :「發現曲阜孔姓有3種高頻單倍群:C3、Q1a1和O3,前兩者有著明顯的單祖先擴散結構,最可能是孔子類型。」

參見[編輯]

注釋[編輯]

  1. ^ 只有孔光嗣的堂弟孔檜與族弟孔莊逃出曲阜,未被謀害,孔檜避難溫州平陽,為孔氏「平陽派」始祖。孔莊之後原記載「無考」,《孔子世家譜》第五次大修時發現其後代居於洛陽,於是新定名為「洛陽派」。

參考文獻[編輯]

引用[編輯]

  1. ^ 掌故知鲁:鲁国郡“孔府君”墓志铭. [2019-04-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03. 
  2. ^ 《汉书·孔光传》. [2009-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0). 
  3. ^ 《宋書·文帝紀》:胄子始集,學業方興。自微言泯絕,逝將千祀,感事思人,意有慨然。奉聖 之胤,可速議繼襲。於先廟地,特為營造,依舊給祠置令,四時饗祀。闕里往經寇亂,黌校殘毀,並下魯郡修復學舍,采召生徒。昔之賢哲及一介之善,猶或衛其丘壟,禁其芻牧,況尼父德表生民,功被百代,而墳塋荒蕪,荊棘弗翦。可蠲墓側數戶以掌酒埽。魯郡上民孔景等五戶,居近孔子墓側,蠲其課役,供給灑埽,井種松柏六百株。
  4. ^ 《孔子世家譜》民國版
  5. ^ 5.0 5.1 5.2 《孔裔談孔》18頁
  6. ^ 《宋史·列傳第一百九十·孔宜傳》:光嗣生仁玉,九歲通《春秋》,姿貌雄偉。
  7. ^ 《宋史·列傳第一百九十·孔宜傳》:後唐明宗長興元年,以為曲阜主簿,三年,遷龔丘令,襲文宣公,晉高祖天福五年,改曲阜令。周高祖廣順二年,平慕容彥超,幸曲阜,拜孔子廟及墓,召仁玉,賜五品服,復以為本縣令。
  8. ^ 曲阜《續縣誌》:按孔氏中表著聞者以顏姓為最,然衍聖公與顏博士論師生而不敘表親,惟曲阜縣張羊村唐張溫之裔孫與衍聖公及諸孔氏稱表親,而男女通呼曰親戚,婦人老年稱姥姥,遇喜慶事不盡來,遇衍聖公有喪,以內外張親戚皆來為榮,遇衍聖公祭四十三代公時,則張姓以嫡孫陪祭祀,祭四十二代張夫人亦然,亦有時請張姓代行掃墓之禮。考張姓嫡裔孫由衍聖公奏准恩賜一人為監生,世襲奉張溫祀以報其救孔子四十三代奉祀孔仁玉之功。
  9. ^ 孔氏報本酬恩記 張敏(明)[永久失效連結]
  10. ^ 《孔子世家譜》民國版卷首 外院偽孔之圖
  11. ^ 孔子先世流亡事跡攷[永久失效連結]
  12. ^ 《孔子世家譜》民國版卷首 偽孔辨「世之孔姓自聖裔外有孔忠,字仲蔑,乃聖兄伯皮子,在七十二子之列,無傳。此孔氏同出於子姓者也。其他非子姓而為孔氏者甚眾。在列國時,衛有孔達,實出姬姓,其後為孔圉、孔悝;陳有孔寧。鄭穆公有子十三,其一曰公子志,字士孔,後為孔氏;其一曰公子僖,字子孔,其後曰孔張亦為孔氏。又南宋元嘉中,有孔景蓋魯郡民也,本不姓孔,詔給聖林灑掃戶,因隨主姓。其裔孔末乘時不綱,翦滅聖裔,冒襲封爵,事覺罷免。其後裔謂之外院,明其非聖裔也。不意孔末子孫立意害主,舊惡屢萌。見中興後裔稱為內院,有五位之名,皆受國恩,遂乃竊仿名號亦立為五院,合黨協貲力於我族為難。金明昌三年有孔寅孫者以內院端修不令,其弟男昌宗等入學訴於禮部。部是端修之議而黜之。後又有孔之仙者欲冒聖裔,四十九代族長孔玭不從,遂擊殺玭等一家十一人。元延佑四年有孔禮者因襲封思晦不許其入廟拜祭,遂陳告省部自稱二十七代孔乘次子景進之後。審系詐偽,編入里甲。明永樂三年,又有孔誼妄稱聖裔亦言系出景進,赴通政理告。征諸洪武天曆碑,系西忠社民籍,自伏仗決。此皆灑掃與孔姓仇不共天者也。逮於今日,外孔之環居闕里者猶復不少,多隨我族行輩,隱存冒入之心。此次合修全國族譜,西隅社小孔家村與李官莊之偽孔先混入戴莊戶,被戶舉查出後又混入大薛戶,亦復敗露。族長孔傳堉將二戶首嚴懲革除。凡我族人稍有心者,豈可貪圖金錢忘為世仇以相援引乎?《語》云:「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可不戒歟?!」
  13. ^ 《元史·列傳第六十七·孔思晦傳》:五季時,孔末之後方盛,欲以偽滅真,害宣聖子孫幾盡,至是,其裔復欲冒稱宣聖后。思晦以為:「不早辨則真偽久益不可明,彼與我不共戴天,乃列於族,與共拜殿庭,可乎?」遂會族人,稽典故斥之,既又重刻宗譜於石,而孔氏族裔益明矣。
  14. ^ 《孔子家族全書·家族世系》192頁
  15. ^ 《孔子世家譜》民國版初集卷一、卷二「父被害時公生方九月,母張氏抱歸外家,獲免於難。」

書籍[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