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女貞德 (1999年電影)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聖女貞德
Jeanne d'Arc
法國劇院海報
基本資料
導演盧·貝松
監製帕特里夏·萊杜克斯
編劇盧·貝松
安德魯·伯金
主演
配樂艾瑞克·塞拉
攝影泰瑞·阿爾波卡斯特
剪輯塞爾維·蘭德拉
製片商高蒙
片長158分鐘[1]
產地 法國
語言英語
上映及發行
上映日期
  • 1999年10月18日 (1999-10-18)(美國首映禮)
  • 1999[2]年10月27日 (1999[2]-10-27) 法國
  • 1999[2]年11月12日 (1999[2]-11-12) 美國
  • 1999年12月17日 (1999-12-17)金馬獎
  • 2000年1月1日 (2000-01-01) 臺灣
  • 2000年1月20日 (2000-01-20) 香港
發行商高蒙
預算6000萬美元[3][4]
票房$66,976,317[1]
各地片名
中國大陸聖女貞德
香港聖女貞德
臺灣盧貝松之聖女貞德

聖女貞德》(法語:Jeanne d'Arc)是1999年法國的一部歷史劇情電影,由盧·貝松導演,蜜拉·喬娃維琪約翰·馬克維奇費·唐娜薇達斯汀·霍夫曼主演,貝松和安德魯·伯金編劇,艾瑞克·塞拉創作電影配樂。電影展現了15世紀法國宗教烈士和戰爭女英雄聖女貞德的故事。故事開始於年輕的貞德目睹了英國人對家人犯下的暴行,激發她領導法國人在戰鬥中抵抗英國軍隊的侵略。她成功擊退了英國人,也讓查理七世登上王位。最終貞德因異端罪被判處死刑。本片是喬娃維琪繼《第五元素》後主演的第二部貝松電影,但所獲評價有好有壞[5],僅賺了6700萬美元,而製片預算為6000萬美元。

劇情[編輯]

年幼的貞德從小崇尚超自然現象。一次她回到家裡發現村子被燒毀。姐姐凱薩琳為了保護她不被與法國陷入長期戰爭的英國軍隊襲擊把她藏起來。躲藏的瓊目睹她姐姐凱薩琳遭到殺害的情景。隨後貞德安葬她的姐姐後投靠遠房親戚。在希農即將成為法國國王查理七世法國王太子約翰·馬克維奇飾)從成年的貞德(蜜拉·喬娃維琪飾)那兒收到消息,請求他派遣軍隊領導抵抗英國人入侵的戰爭。與王太子及其丈母娘阿拉貢的約蘭德費·唐娜薇飾)講述自己的幻象後,奇蹟的是王太子相信貞德的預言。

貞德戎裝領導法國軍隊包圍奧爾良城迫使英國人投降卻遭到拒絕。軍隊指揮官懷疑貞德的領導能力,在第二天擅自發動戰爭占領聖盧普。當貞德抵達戰場時,法國士兵潰退。貞德命令士兵回頭衝鋒成功占領敵軍堡壘,挺進敵軍據點「炮塔」(Tourelles)。貞德又給英國人機會投降但又被拒絕。於是貞德率領法軍攻擊炮塔,儘管英國守軍傷亡慘重,但貞德不幸負傷。然而貞德翌日再次發動攻擊。由於英軍重新整隊,法軍需要移動至開闊地點面對他們。貞德單刀赴會給英國人最後的投降機會最終得到接受並退兵。

貞德回到蘭斯見證查理七世的加冕,隨後在巴黎城牆繼續展開軍事行動,但因增援請求沒有被她接受導致圍困失敗。貞德要查理七世給她另一支軍隊但被拒絕。查理七世表示現在更願意藉助外交手段結束戰爭。擔心自己的位置會受到貞德威脅的他。貞德在貢比涅被親英勃艮第人俘虜並被帶給英軍。因具有神一般的異象和體徵,貞德被控以異端罪,英軍傀儡政府要求讓她接受教會法院的審判。英方希望迅速處決貞德,因為英軍看到她的活著不敢打仗。主教科雄擔心處決可能收到上帝傳達的異象的人不正當行為。行刑前夕,悲痛欲絕的貞德並沒有作出最後的供述。主教告訴她在懺悔前必須放棄對異象的信仰,而貞德簽下悔過書。主教鬆口氣把文件交給英國人並且告訴他們貞德不能因異端罪而被處刑。貞德在牢房中遇到無名的隱形人(達斯汀·霍夫曼 飾),他暗示自己是貞德的良心。該男子質疑貞德是否真的收到上帝的旨意。受挫的英國人又設計另一條道路讓教會處決貞德。英軍進入貞德的牢房撕毀她的衣服後給她換上男人的衣服。然後他們聲稱貞德有咒語能變出新的衣服來證明她是個女巫。儘管主教懷疑英國人的話放棄貞德與他的緣分,將貞德在魯昂的市場中處於火燒之刑。一直到1920年,貞德才被封聖。

演員[編輯]

主題[編輯]

盧·貝松表示自己對敘述聖女貞德的歷史不感興趣,而是希望從歷史中向現代人傳達訊息。貝松表示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他繞開對15世紀史實的敘述,相反從「外圍」深入挖掘貞德情感效應和影響。在《盧·貝松的電影世界》(The Films of Luc Besson)一書中,蘇珊·海沃德將其解釋為貝松需要在情感上跟蹤貞德,傳達出她的疑慮,表明經歷戰爭的人不可能完好無損地回來[6]

而中世紀學者格溫多林·摩根指出,貞德的神智是貫穿電影的持續性主題,從開頭牧師在她還是個孩子拋出的疑問,持續到影片末尾處與「良心」的談話。學者認為良心為貞德的幻想提供了後現代解釋。在貞德所生活的那個年代,她的聲音和幻想從不會被質疑[7]。《電影中的騎士》(A Knight at the Movies)一書的作者約翰·阿伯爾夫認為製片人創造良知旨在滿足現代觀眾對精神病的認識[4]。也有人認為影片帶有「女權主義暗流」。貞德目睹姐姐被強姦後,她的討伐被說成是「反對男性統治和虐待夫婦的鬥爭」[7]。《Exemplaria》作家尼古拉斯·海多克也認為目睹姐姐被姦殺是促使貞德抗擊英國人的備用心理動機,而不僅僅是她的幻想[8]

海多克還認為影片的一個主題是教會沒有滿足個人精神需求的能力[8]。據說這透過貞德多次面對教會而展現出——當她是個小女孩時,因頻繁懺悔、拒絕與人交流而被人辱罵,這迫使她把自己潛入教會。而在審判期間,她拒絕懺悔直至良心反而向她坦白[4]

《中世紀主義研究第十三卷》(Studies in Medievalism XIII)作者克里斯塔·卡尼特玆認為影片存在反智主義,不會讀書或寫字、沒有接受任何正規教育、軍事訓練的貞德卻戰勝了擁有這些知識的人[9]。海多克評論道,貞德在審訊期間面對無情的指責時,她的「智慧上司」給予了她機智。貞德還設法在戰爭中高歌猛進,而那些更有經驗和知識的人卻不能,尤為明顯的是她使用的攻城武器落後得不能打開城門[8]

製作[編輯]

盧·貝松原本被聘為執行製片人,擔任導演的是凱薩琳·畢格羅。畢格羅已經構思了《聖女貞德》電影大約十年。她的電影名為《天使的伴侶》(Company of Angels),傑·克羅克擔任編劇。電影在貝松的幫助和財政支持下製作,1996年7月畢格羅與貝松簽訂合同作出交換,給了貝松除了私人出資以外的資訊選角工作的權利。畢格羅表示,攝製前八個星期,貝松意識到他當時的妻子蜜拉·喬娃維琪不打算飾演貞德,後來他撤回了對電影的資助,用它來換取財政支持者的援助。畢格羅揚言要為違約和「自己的研究成果」被竊取採取法律行動,案件最終庭外和解[10]。貝松離開後,他開始獨立製作聖女貞德的項目,喬娃維琪同意當主角,而《天使的伴侶》的製作緊接著被遣散[11]。影片試圖延續貝松和喬娃維琪此前的合作作品《第五元素》的成功[10]

攝製工作在捷克展開。拍攝第一個星期,一名替身演員意外死亡。事件發生後貝松變得完全沉默,只是出現在片場中指揮劇組[12]

音樂[編輯]

聖女貞德原聲帶
The Messenger: The Story of Joan of Arc
艾瑞克·塞拉原聲帶
發行日期1999年11月2日
類型電影配樂
唱片公司索尼音樂娛樂
艾瑞克·塞拉專輯年表
第五元素
(1997年)
聖女貞德原聲帶
The Messenger: The Story of Joan of Arc

(1999年)
精緻藝術的誘惑
(2001年)

電影原聲帶由艾瑞克·塞拉作曲,索尼音樂娛樂負責發行。這是塞拉與導演盧·貝松的第八次合作,塞拉已經被貝松此前的電影創作了七張專輯,包括《尼基塔》和《終極追殺令[13]。專輯全長約64分鐘,配樂場景占全片90%[14]。評論家注意到塞拉出現了變化,在傳統意義上非常依賴合成器效果。影片另一方面由於歷史背景使用了大量的管弦樂,但有些曲目仍使用了合成器[13][15]。《盧·貝松的電影世界》一書的作者馬克·布朗里格表示塞拉的配樂完成了他從流行配樂創作者到管弦樂電影作曲家的「進化」。塞拉此前為《第五元素》創作的配樂也運用了管弦樂元素[16]。他們給予配樂好評的同時,批評了貞德死時的配樂對《布朗尼之歌》的詮釋缺乏想像力。AllMusic給予專輯三顆星評級(滿分五星),表示專輯「融合了管弦樂、搖滾樂和電音元素,營造出籠統的影院體驗[17]。」Soundtrack.net的丹·戈德瓦塞爾給予原聲帶四顆星評價(滿分五星),表示專輯「聽上去非常讓人滿意」,但對貞德與良心交談這一特定音樂應該登場的場景缺少配樂表示失望[13]

歷史偏差[編輯]

貞德在村子裡目睹她的姐姐被英國士兵所殺的場面完全是虛構的[4][7][18]。貞德一家在襲擊前離開村子,原因並非是英軍的襲擊,而是勃艮第人的襲擊[18]。影片中的貞德很小時擁有幻視能力,但在歷史上貞德宣稱幻視是從13歲開始的。貞德小時候在田野里找到她的劍,而歷史上她是在多年後前往希農的路上找到它的[7]

海沃德稱讚貝松所展現的勃艮第軍和英軍間的合作比以往的電影人更為準確[18]。貞德的審判一幕的多條線索與真實記錄一字不差[4]。現實生活中的貞德曾受過兩次傷(一次是乳房上方中箭,另一次是腿部中箭)[4]。影片包含了15世紀與貞德有關的一些說法,如查理七世要她從從希農的臣子中認出他來。研究貞德的貞操是驗證貞德自身價值所必須完成的真正考驗[4]

發行[編輯]

票房[編輯]

該片在美國賺到14,276,317美元,加上世界其他地區的5270萬美元的票房,總共為66,976,317美元[1]

專業評價[編輯]

影片獲得的評價褒貶不一。爛番茄基於73條評價給影片打出30%,網站共識寫道:「拙劣的敘事被其自身重量壓垮[19]。」Metacritic基於33條評論給影片打出54分,即「評價普通」[20]

羅傑·埃伯特給影片打出兩顆星(滿分四星),指出「影片很凌亂,是一部不以任何人為中心的古裝史詩片。」埃伯特表示電影可能教育了參與實驗的觀眾,他們在反饋卡上寫的是「為什麼她必須在最後死掉?」[21]在題為《逼真的動作沒法拯救貞德的選角錯誤》的影片中,托德·麥卡錫稱讚影片的動作場面和技術應用,包括蒂埃里·阿伯加斯特的攝影,但在整體上給予負面評價。他批評對喬娃維琪的選角,聲稱她唯一帶給影片的是「高挑得驚人的肉體」,確切來說無法主導(貞德)的形象[2]。Film Threat的朗恩·威爾斯卻給影片打了四顆星(滿分五星)。還稱讚了動作場面的威爾斯表示影片的主要力量在於它「成熟的歧義和角色關係」,不打算把貞德描繪成「超級英雄」,而是讓觀眾來決定她是先知還是僅僅有兩極性,最後得出結論:「影片涉及到最多的是宗教,如果你想理解得更好,就要從字面上認真了解它[22]。」

家用媒體[編輯]

影片的DVD於2000年4月4日發布[23]。DVD版本以原始的2.35:1格式呈現影片,包含美國劇場版刪減鏡頭、英文字幕、互動菜單、「人才檔案」、兩頁的製作手冊、24分鐘的HBO花絮《尋找真正的聖女貞德》(The Messenger: The Search for the Real Joan of Arc)、影片的劇場版預告片、《羅拉快跑》、《終極追殺令》和《奧蘭多》的預告片。DVD還包括了艾瑞克·塞拉為影片創作的配樂,與電影共同以杜比數位5.1環繞聲呈現。儘管批評了電影本身,DVD Talk的希瑟·皮克爾還是給予DVD好評[24]

藍光版於2008年12月2日發布,包含英語、法語、葡萄牙語、西班牙語和泰語聲軌及10種語言的字幕。DVD Talk的格倫·埃里克森同樣批評電影,但讚揚了藍光版本,打出給視頻質量打出4.5星(滿分5星,下同),音頻質量4星,但附加內容因缺乏特色僅為0.5星[25]。Blu-Ray.com在評論中稱讚了視音頻質量,表示「我不認為很多人對這一方面表示不滿[26]。」High-Def Digest卻給出負面評價。儘管視頻質量獲贊,但特別收錄的缺少招來了批評,邊緣增強被認為扼殺了視頻質量。評論員得出結論:「索尼幾乎是在乞求人們去買它[27]。」

獎項[編輯]

影片在第25屆凱薩獎上獲得八項提名,贏得其中的服裝設計獎和最佳音效獎[28][29]。影片還贏得埃米爾兄弟獎最佳導演獎和最佳影片獎[30]。影片被提名為1999年金預告片獎「最原始預告片獎」[31]和1999年拉斯維加斯影評人協會獎最佳服裝設計獎和最佳製作設計獎,贏得金捲軸獎最佳音效剪輯獎[32]。相反,蜜拉·喬娃維琪的表現被提名為金酸梅獎最差女主角獎[33]

參考資料[編輯]

注釋
  1. ^ 1.0 1.1 1.2 The Messenger: The Story of Joan of Arc (1999). Box Office Mojo. [2014-1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19). 
  2. ^ 2.0 2.1 2.2 McCarthy, Todd. Review: 'The Messenger: The Story of Joan of Arc – Vivid Action Can't Save Miscast 'Joan'. Variety. 1999-10-31 [2014-10-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03). 
  3. ^ Hayward 2009,第162頁.
  4. ^ 4.0 4.1 4.2 4.3 4.4 4.5 4.6 Aberth, John. A Knight at the Movies. Taylor & Francis. 2012: 257–298. ISBN 9781135257262. 
  5. ^ Luc Besson. MSN. [2014-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28). 
  6. ^ Hayward 2009,第165頁.
  7. ^ 7.0 7.1 7.2 7.3 Studies in Medievalism XII: Film and Fiction: Reviewing the Middle Ages. D.S. Brewer. 2003-01-23: 40–46 [2015-05-23]. ISBN 978-0-85991-77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11). 
  8. ^ 8.0 8.1 8.2 Haydock, Nickolas. Shooting the Messenger: Luc Besson at War with Joan of Arc. Exemplaria. Summer 2007, 19 (2): 243–269. 
  9. ^ Canitz, Christa. Historians Will Say I am a Liar: The Ideology of False Truth Claims in Mel Gibson's 'Braveheart' and Luc Besson's 'The Messenger'. Studies in Medievalism XIII: Postmodern Medievalisms: Cambridge and Rochester. 2004: 127–142. 
  10. ^ 10.0 10.1 Hayward 2009,第161頁.
  11. ^ Jermyn, Deborah; Redmond, Sean. The Cinema of Kathryn Bigelow: Hollywood Transgressor. Wallflower Press. 2003-01-15: 11 [2015-05-23]. ISBN 978-1-903364-4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11). 
  12. ^ Hotlz, Michel. Les grands bleus. La coterie de Besson et ses méthodes sont vertement dénoncées. Jeanne d'Arc de Luc Besson avec Milla Jovovich, John Malkovich, Faye Dunaway, Desmond Harrington, Dustin Hoffman. 2 h 40.. Libération. 1999-10-27 [2014-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23) (法語). 
  13. ^ 13.0 13.1 13.2 Goldwasser, Dan. The Messenger: The Story of Joan of Arc. Soundtrack.net. 2001-06-23 [2014-1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01). 
  14. ^ Hayward 2009,第47頁.
  15. ^ Hayward 2009,第70頁.
  16. ^ Hayward 2009,第69頁.
  17. ^ The Messenger: The Story of Joan of Arc. Allmusic. [2014-1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13). 
  18. ^ 18.0 18.1 18.2 Hayward 2009,第164頁.
  19. ^ The Messenger: The Story of Joan of Arc. Rotten Tomatoes. [2014-1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12). 
  20. ^ The Messenger: The Story of Joan of Arc. Metacritic. [2014-1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10). 
  21. ^ Ebert, Roger. The Messenger: The Story of Joan of Arc. RogerEbert.com. 1999-11-12 [2014-10-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03). 
  22. ^ Wells, Ron. The Messenger: The Story of Joan of Arc. Film Threat. 1999-12-11 [2014-10-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11). 
  23. ^ The Messenger: The Story of Joan of Arc (1999). DVD Release Dates. [2014-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05). 
  24. ^ Picker, Heather. The Messenger: The Story of Joan of Arc. DVD Talk. 2000-04-13 [2014-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05). 
  25. ^ Erickson, Glenn. The Messenger: The Story of Joan of Arc (Blu-ray). DVD Talk. 2008-12-02 [2014-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05). 
  26. ^ The Messenger: The Story of Joan of Arc Blu-ray. Blu-Ray.com. [2014-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05). 
  27. ^ Zyber, Joshua. The Messenger: The Story of Joan of Arc. High-Def Digest. [2014-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05). 
  28. ^ Dubois, Julien. Leconte, Besson top Cesar nominations. Screen Daily. 2000-01-20 [2014-1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21). 
  29. ^ Saint Marc, Francoise Meaux. Venus outshines Joan at Cesars. Screen Daily. 2000-02-20 [2014-1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21). 
  30. ^ Nos palmares precedent. Lumières Award. [2014-1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16) (法語). 
  31. ^ Winner and Nominees for the 1st Annual Golden Trailer Awards. Golden Trailer Awards. [2014-10-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24). 
  32. ^ Jeanne d'Arc (1999). The Encyclopaedia of Fantastic Film and Television. [2014-1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29). 
  33. ^ 1999 Nominees Press Release. Golden Raspberry Awards. 2000-07-12 [2014-1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2-08). 
參考文獻
  • Hayward, Susan; Powrie, Phil. The Films of Luc Besson: Master of Spectacle. Manchester: 曼徹斯特大學出版社. 2009. ISBN 978-0-7190-7029-7.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