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天魔舞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十六天魔舞,是盛行於元代的一種舞蹈。十六天魔舞與唐代西域傳入中原的「胡旋舞」被視為中國最負盛名的、來自西域的古典樂舞。[1]

歷史[編輯]

十六天魔舞的雛形來源於藏傳佛教金剛舞,內容與蓮花生大師收伏魔女並使之成為護法天母的傳說有關,創編者可能是噶瑪噶舉派黑帽系的上師,並與藏傳佛教密宗歡喜禪雙身法事業手印)有關。西夏和元朝時期在河西一帶流傳。進入中原後有所改造。[2]關於十六天魔最早的記載是晚唐五代時蜀人王健《宮詞》「十六天魔舞袖長」。

元代,不少皇帝都信奉佛法,崇尚藏傳佛教。元雜劇中已有所反映,如武漢臣曾著雜劇《提頭鬼》表現內容有「仁安殿正果追魂使,四歌神助提頭鬼。」元初從民間到宮廷,四大天王舞、十六天魔舞已很流行,連皇家宮廷的儀仗隊中都有畫著四大天王神像的「四大天王旗」。薩都剌《上京雜詠》寫元世祖忽必烈在上京觀看十六天魔舞的情況:涼殿參差翡翠光,朱衣華帽宴親王。紅簾高卷香風起,十六天魔舞袖長。至元十八年(1281年)十一月初二日,元朝政府下令禁止表演。[3]

至正十四年(1354年),元順帝妥歡帖睦爾下令編製樂舞《十六天魔舞》以讚美佛教。舞蹈內容圍繞16位天魔菩薩的容貌出現,並迷惑眾生。但是後來被釋迦牟尼佛降伏。此可見於《元史》卷四三《順帝紀》的記載:「順帝怠於政事,荒於遊樂,以宮女三聖奴、妙樂奴、文殊奴等十六人舞《十六天魔舞》。」元代周憲《王宮詞》:「背番蓮掌舞天魔,二八華年賽月娥。本是西河參佛曲,來把宮苑席前歌。」 反映十六天魔舞是只有在宮中有佛事時才進行的表演,其餘非宮官受秘密戒者不得入內觀看。[4]舞蹈結束後,元順帝會在宮中秘密挖掘的地道離開,並與一眾舞女在地道裏修練雙身法以完成佛事。[5]元代張昱《輦下曲》曾讚美《十六天魔舞》的舞姿:

服飾[編輯]

跳十六天魔舞的舞者必須頭垂髮數辮,梳練槌髻、佩戴象牙佛冠,且身被瓔珞。又她們穿大紅綃金長短裙、金雜襖、雲肩、合袖天衣以及綬帶鞋襪。而手裏亦都拿著法器加巴剌般之器」。當中其中一人要執奏樂。[6]

舞蹈[編輯]

整套伴奏樂隊由11人組成。十六位舞者在跳舞時一手持法器,一手打手印,雙臂翻舞。[7]而她們均以龍笛頭管小鼓琵琶胡琴響板拍板奏樂。過往的考古學家認為敦煌465窟的元代舞蹈壁畫可能與該舞蹈有關。[8]

參考來源[編輯]

  1. ^ 沈衛榮、李嬋娜《“十六天魔舞”源流及其相關藏、漢文文獻資料考述》第2頁 (PDF). [2017-10-2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04-18). 
  2. ^ 十六天魔舞源流考(作者:黎国韬) - 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2014-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22). 
  3. ^ 《元曲章》卷57《刑部諸禁雜禁》台北,故宮博物院景印元刊本,一九七六年,頁34下
  4. ^ 中國文代研究院 燦爛的中國文明 〈中國傳統舞蹈 元代名舞《十六天魔舞》〉. [2017-10-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27). 
  5. ^ 荒淫元順帝:組織宮女群體淫亂. 大公報. 2013-01-07 [2017-10-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13). 
  6. ^ 茹之〈漫談中國舞:元代之《十六天魔舞》〉. 大紀元時報. 2007-04-08 [2017-10-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24). 
  7. ^ 香港大學學生會文學院學生會中文學會〈《賞藝識趣》十月號:中國古代宮廷舞蹈〉. [2017-10-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27). 
  8. ^ 中國舞蹈 元代之《十六天魔舞》. 大紀元時報. 2007-04-25 [2017-10-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9).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