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蜀汉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基础条目 蜀汉属于维基百科历史主题的基础条目第五级
条目“蜀汉”已被列为历史中文领域基础条目之一。请参见中文领域基础条目以了解详情。请勇于更新页面以及改进条目。
          本条目页依照页面品质评定标准被评为丙级
本条目页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中国专题 (获评丙级极高重要度
本条目页属于中国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中国领域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丙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丙级
 极高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极高重要度
历史专题 (获评丙级未知重要度
本条目页属于历史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历史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丙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丙级
 未知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尚未接受评级。
三国专题 (获评丙级未知重要度
本条目页属于三国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三国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丙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丙级
 未知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尚未接受评级。

封侯内容建议[编辑]

  1. 建议移除"一等, 二等..."(请问这一等, 二等的出处?) 蜀汉很多封爵是虚封, 没有食邑, 无从区分高下.
  2. 原受爵者后, 不应重复计算袭爵者 (如张翼次子张护雄).

变动如下:

  • 阳泉侯刘豹, 青衣侯向举在220年劝刘备称帝 (见三国志先主传). 故二人封侯时间在220年前.
  • 请求史料上记载马岱封陈仓侯的年代(234年是个不错的猜测).
  • 李福:平阳亭侯, 不是平阳侯. 查不到封侯时间.
  • 王训:宕渠侯-242年 - 王训应作"句扶". 封侯年份没有记载.
  • 廖化: 封侯在259年(领右车骑将军)
  • 刘琰: 封侯在223年(后主即位)
  • 费祎: 成乡侯在244年(退曹爽有功)

地图与疆域[编辑]

  • 图中展示的是蜀国后期国力衰落的疆域划分,在蜀国全盛时期,疆域不但有益州,还有其他地方。
  • 蜀汉王朝疆域所及,北至武都、汉中,东抵巫峡,南包云、贵,西达缅甸东部。略有今云南全省,四川、贵州二省的大部,陕西,甘肃南部、广西西北部及缅甸东北部、越南西北部。

蜀下大力量平定了越巂、益州(今四川境内)、牂牁(今贵州境内)、永昌(今云南境内)四郡之变乱。使少数民族地区得到开发,加强了民族团结 。三国时期疆域大致稳定:魏与吴、蜀间的界线是长江与淮河之间、今大别山、湖北汉川至兴山一线、大巴山、秦岭,而吴、蜀之间以今湖北的西界、贵州务川至台江一线、广西西界和中越边界为界 。

乡侯/县侯[编辑]

  • 武乡,在琅玡郡,诸葛亮祖籍,属于遥领,是侯国,见《汉书·地理志》。
  • 西乡,在汉中郡,蜀汉开始设县,见于《旧唐书·地理志》。
  • 斄乡,在扶风郡,马超祖籍,又是遥领,曾是董卓的封地。

以上都是县侯,全称是武乡县侯、西乡县侯、斄乡县侯,而并不是“武”乡侯、“西”乡侯、“斄”乡侯。--Msuker (留言) 2008年4月28日 (一) 22:41 (UTC)[回复]

资治通鉴[编辑]

又是原创研究,资治通鉴难道不用蜀?真的要正名怎么没把魏纪算入汉纪,却把“蜀纪”算入魏纪?

  • 魏纪卷六十九:“蜀将军孟达屯上庸,与副军中郎将刘封不协。”
  • 卷七十:“吴王使辅义中郎将吴郡张温聘于汉,自是吴、蜀信使不绝。”
    • “芝乃自表请见曰:“臣今来,亦欲为吴,非但为蜀也。””这还是邓芝出使的话。
    • “三月,蜀丞相亮率诸军北驻汉中,使长史张裔、参军蒋琬统留府事。”
  • 卷七十二:“六月,亮以粮尽退军,司马懿遣张郃追之。郃进至木门,与亮战,蜀人乘高布伏,弓弩乱发,飞矢中郃右膝而卒。”

等等,不再列举。通鉴最明显的一点不过是将刘禅称为“汉主”而已,其它并没有什么明显的“正名”的企图,蜀用得比汉多。—Msuker (留言) 2009年1月11日 (日) 10:22 (UTC)[回复]


你说“蜀用得比汉多”,那是因为魏国方面的奏章和言论,皆用“蜀”字的关系。蜀汉方则多用“汉”字。不过蜀汉方会有“蜀”“汉”两字混用的情形,只能说司马光改的不彻底,或则“蜀”意即指蜀地或益州。

扣除魏方的称呼、奏章和言论,扣除蜀方“汉主”这个称呼及称益州为“蜀”的话,则称“汉、汉人、汉将”的地方较多,称“蜀、蜀人、蜀将”较少。

  • 魏纪卷69对蜀汉方称“汉、汉人、汉将”的有17处,称“蜀、蜀人、蜀将”的有3处。魏方称蜀汉为“蜀”有12处。
  • 魏纪卷70对蜀汉方称“汉、汉人、汉将”的有8处,称“蜀、蜀人、蜀将”的有8处。魏方称蜀汉为“蜀”有7处。司马懿言“达与吴、汉交通”则是误改。
  • 魏纪卷71对蜀汉方称“汉、汉人、汉将”的有12处,称“蜀、蜀人、蜀将”的有0处。魏方称蜀汉为“蜀”有1处。曹真言“汉人数入寇”则是误改。
  • 魏纪卷72对蜀汉方称“汉、汉人、汉将、汉兵”的有6处,称“蜀、蜀人、蜀将”的有3处。魏方称蜀汉为“蜀”有5处。
  • 魏纪卷73对蜀汉方称“汉、汉人、汉将”的有3处,称“蜀、蜀人、蜀将”的有0处。魏方称蜀汉为“蜀”有4处。
  • 魏纪卷74对蜀汉方称“汉、汉人、汉将”的有12处,称“蜀、蜀人、蜀将”的有0处。吴方称蜀汉为“蜀”有6处。魏方称蜀汉为“蜀”有2处。
  • 魏纪卷75对蜀汉方称“汉、汉人、汉将”的有14处,称“蜀、蜀人、蜀将”的有4处。魏方称蜀汉为“蜀”有1处。
  • 魏纪卷76对蜀汉方称“汉、汉人、汉将”的有7处,称“蜀、蜀人、蜀将”的有2处。吴方称蜀汉为“蜀”有1处。魏方称蜀汉为“蜀”有0处。
  • 魏纪卷77对蜀汉方称“汉、汉人、汉将”的有5处,称“蜀、蜀人、蜀将”的有2处。魏方称蜀汉为“蜀”为0处。
  • 魏纪卷78对蜀汉方称“汉、汉人、汉将”的有15处,称“蜀、蜀人、蜀将”的有10处。吴方称蜀汉为“蜀”有5处。魏方称蜀汉为“蜀”有28处。

上表只是大略统计,只计算蜀汉及吴方则是“汉”略多,若加上魏方的称呼及言词则是“蜀”较多。—DEMONBANE (留言) 2009年1月14日 (三) 01:30 (UTC)[回复]

所以你说通鉴为蜀汉正名,首先是原创研究,其次是有争议的原创研究(即必须按照你的理论排出某类别的内容,而且自行推测史书正误的情况下,比如邓芝那句话,算正算误?),不应该在维基发表。—Msuker (留言) 2009年1月14日 (三) 07:52 (UTC)[回复]
“蜀”是因为其统治地区位于蜀地而已,故此用蜀汉或蜀指称,中国史书一直都是有这种代称的习惯,其国号则是“汉”--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0年4月28日 (三) 08:27 (UTC)[回复]

成汉[编辑]

说蜀汉又称成汉,还放在第一段,真是丢人现眼。余兮 (留言) 2010年6月21日 (一) 17:34 (UTC)[回复]

派系[编辑]

蜀汉派系基本上分为三类,一为刘备嫡系,老资历、武将偏多,如关羽、张飞、赵云,这显示了刘备特爱武勇的人才,后来拔擢的魏延、黄忠也是属于勇猛果敢的武将;一类是刘备在刘表时期吸纳的荆州人才,以文官居多,诸葛亮、庞统、费祎、蒋琬、杨仪还有个敌前逃亡的徐庶;最后是攻入益州时的当地人士,以法正、李严、许靖为代表;另外还有以在雍、凉二州当地出生,或旧属曹魏势力的雍凉人士,以马超、姜维、夏侯霸为代表,但此派系人数较少,且长期向荆州派系靠拢,因此影响力不大。

蜀汉派系不和的程度极为严重,远远超过东吴与曹魏。蜀汉是外来政权,益州宿将极为不服,刘备嫡系排挤其他派系。襄阳派系则积极夺权。襄阳派系以诸葛亮为首,对益州派系采取忍让安抚,对刘备熵系则积极暗中打压排挤。内斗的结果却是打压刘备提拔的强力武将,使得后期蜀汉北伐无将可用,因此有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