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讨论:台湾日治时期/2004—2010年存档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Untitled

移动自Talk:台湾割让 台湾割让?有这么一个名词吗?我在google中找不到,只有在文中提及“...台湾割让给日本...”,自己发明的东西不适合放到百科全书,请参看wikipedia:不适合维基百科的文章。当然,内容是合适的,只是标题不符合规范。或许可以合并到其他条目中?例如台湾日治时期--百无一用是书生 (Talk) 03:46 2004年10月27日 (UTC)

移動完畢

一般讨论

Briton兄以及虎兄, 我把这页原本的内容改掉了, 把原本的内容移到台湾割让这一条. 擅自做主, 先说声抱歉了. --wdshu|阿呆 21:35 2004年10月13日 (UTC)

这么大的题目能够写成短篇,实在不容易-佩服.

建议一下, 文中有提到许多参考书目及作品年代, 以及参考序, 我觉得这都可以拿掉, 因为百科全书不是论文出处的搜索(index), 只要统一列在最后就好了... 阿牛 09:43 2004年10月26日 (UTC)

关于这一点, 我之前和虎兄曾经讨论过, 请见我的讨论页之"关于资料引用的格式问题." 由于你的建议, 我又在图书馆翻了一下几本我比较常用的工具书, 通常, 如果是规模比较小的工具书(只以单本的形式出现的), 是只将参考书目放在最后面. 但是, 如果是比较大部头的百科全书(通常整套的数量都在四本或以上), 则多数是采取我这种引用方式, 因为读者在参考的时候比较方便. 采用该格式之工具书的相关清单如下:
  • Borgatta, Edgar F., and Rhonda J. V. Montgomery. eds. 2000. Encyclopedia of Sociology. 2d ed., New York: Macmillan Reference USA.
  • Britannica Editors. 2003.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Chicago, Ill.: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Corporation.
  • Sills, David L. eds. 1968.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s.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 and the Free Press.
谨此. --wdshu|阿呆 23:07 2004年10月26日 (UTC)

"美国总统威尔逊倡议民族自决原则及稍后列宁所鼓吹" 为何“美国总统威尔逊”便是“倡议”,“列宁”就变成了“鼓吹”呢?这算不算有欠中立呢?

泰雅族原住民

关于"泰雅族原住民",近年来台湾似乎逐渐改称为"赛德克族". 或许"泰雅族原住民"可以解释为所谓的"泛泰雅族".

发动雾社事件的原住民是赛德克族,不过文献上都称为泰雅族。因为不管是日本或是国民政府,都是将赛德克族视为泰雅族的一部分。近几年来赛德克族一直争取成为台湾官方认可的"族名",以便与泰雅族区隔,并不是全部的泰雅族都要改称赛德克族。也就是说,他们希望泰雅族会被划分成泰雅族及赛德克族两部分。--Nuker (Talk) 04:33 2004年10月27日 (UTC)
我刚刚改写完泰雅族这一项目, 里面有简单的说明. --wdshu|阿呆 20:15 2004年10月27日 (UTC)

删节内容

“由于我们申论的重点在于此段时期中政治霸权和反抗运动之间的互动关系,这个分类架构应当会比前述的那些架构具洞察力。”被我删除了。因为这种阐述是POV的。“应当会比前述的那些架构具洞察力”有明显作者个人观点,暗示读者以这种观点为准。而前文又指出历史分期的方式各家观点不同。我们不应该为读者提出建议应该以哪种观点为准,但是可以告诉读者哪种观点更流行--百无一用是书生 (Talk) 03:57 2004年10月27日 (UTC)


wdshu兄, 日本好像没有马关, 只有下关这个城市. --Kerry7374 22:57 2004年12月31日 (UTC)

Kerry, 谢谢你的提醒. 新年快到啦, 祝你新年快乐!!!--wdshu|阿呆 23:38 2004年12月31日 (UTC)

详细说明日本在被割让的台湾土地上的殖民统治情况

wiki条目应当如实反映情况,和满洲国条目一样,本条目最重点的内容是日本如何进行殖民统治,包括日本人和台湾人的经济、生活地位、情况等说明,以及日本将台湾人改造为日本人的具体措施活动(也包括成效、对现在的部分台湾人心态的影响,代表性的比如李登辉参拜靖国神社的心态),这是多数人真正感兴趣的内容。目前还比较欠缺,请大家补充。香港日治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参考。 --Wikiqebia 05:52 2006年1月6日 (UTC)

为何使用“中国”台湾?而不是大清帝国台湾呢? --lujc

:维基人有责任要服从中国人的命令,将日治台湾彻底妖魔化如日治香港条目一般,反映出中国人真正感兴趣的内容吗?—久远 (留言) 2010年3月4日 (四) 00:46 (UTC)

关于“三大陋习”

请问,“三大陋习”是日治时期的提法吗?如果有,请提供依据,指出是谁在什么时候提出的。就现在的标准来看,很难说“留辫子”是种“陋习”,这只是一种传统发型,属于文化的一部分,和“吸鸦片”、“裹小脚”是不同的。好多非洲人还扎好几百个小辫,嬉皮庞克还留很多怪异的发型,也没人说他们是陋习。 --鸟甲 06:47:07 2006年5月17日 (UTC)

  • 三大陋习首先是由桦山提出:[1],后来是风俗改良会:[2]。这里是引用吴密察,《台湾史小事典中》“日本统治台湾之后,政府认为辫发是急需改革的俗,对于个人清洁卫生也有很大的妨害。”-winertai 08:02 2006年5月17日 (UTC)
谢谢,回答得相当好。 --鸟甲 13:19:34 2006年5月17日 (UTC)

其中“辫发”陋习经对照清朝条目,查证应属满清殖民政策之剃发易服影响,而非原本台民传统。

特色条目

此条目经评选后入选特色条目,并将按顺序于2006年第30周于首页展出。(现在是2006年的第21周)--Dracula·Chat Room 12:52 2006年5月27日 (UTC)

日治时期

日治时期名称是2004年就有的共识,为了避免过多的改正与编辑战,请各位亲爱的维基人勿再将此名称移动。谢谢。--winertai 03:45 2006年6月18日 (UTC)

敝人不喜欢“日治时期”这样的称呼方式,但不会去随意变更。--Ellery 07:23 2006年7月24日 (UTC)

这不是共识.是少数亲日者想要窜改历史.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吾未见有此“共识”之文献,反远远不如“日据时代”使用得更为广泛。以“治”夺“据”,实无根据,Wiki用此标题,无异于自贬,或有如盲者,侈言共识而将伊于湖底,皆为人所不齿!

“日据时代”一词不过是小小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内使用的词汇而已。对于身处于当局的台湾民众,不见得如此。而处于侵略台湾立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意图灌输图利于该国立场的辞汇,做为百科主要立场,是不能令人接受的。维基百科并非中国百科,请注意。--久远 (留言) 2011年2月20日 (日) 13:18 (UTC)

条目撰写所用语气、语言十分值得商榷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台湾没有最近年份的造作的脱中国化教育,三十年前的中国台湾人人,六十年前的中国台湾人,抑或一百年前正在被日本殖民统治着的中国台湾人,写这个条目会是怎样的写法?和香港日治时期相比,这个条目的语气、语言十分值得商榷。在这个角度上,可以明显的看出,总体上香港人的心态的确要比目前台湾人的心态要健康得多。正常情况下,没有心态健康的人会留恋做二等公民的时代,除了太监。历史总是有很多无奈。或许在中日战争、二战的时候,有不少台湾的中国人去充当日本军国的炮灰为日本军国效力,甚至可能有个别被日本军国派遣中国大陆来屠杀自己的百年之前同族同宗的同胞的,但那都是被强迫或者“强奸”的,不是你们的错。就像清初的汉人被迫更换服装发型,就像四十年多前的遭受着大饥荒的大陆同胞喊“毛主席万岁”,就象今天的北朝鲜人喊金正日万岁,民意在愚民中被“强奸”。 同样是曾经充当日本军国炮灰为日本军国效力的韩国人,他们的态度截然不同。很多人很幼稚,或者说是有些盲目亲日的人的可笑辩解,他们说汪精卫没有卖国,他们说汪精卫为中国废除了那些与帝国主义者的不平等条约。不知道这些人有没有想过,假如日本军国在二战中胜利了,汪精卫的伪中华民国会是什么命运?大陆、台湾的中国人会是什么命运?恐怕连二等公民都当不成,要么被皇民化、被迫忘祖忘宗,要么被种族灭绝。我不是没有日本朋友,我有不少的日本朋友,我曾经给他们中的几位探讨过这种假设,他们最后都同意我的这种预计。日本在中国东北移民的“开拓团”蚕食中国人的土地,在中国台湾的“皇民化运动”同化中国人,是这种预计的有力佐证。 --Wikiqebia 04:23 2006年7月25日 (UTC)


    • 看不懂你要说什么,是说你要当太监?还是纯把这而当论坛、闲话圣地?--阿儒 | 这里泡茶 04:27 2006年7月25日 (UTC)
    • 其实当初会大量改写这条目,也是看到香港日治时期的“杀人无数”四个字。个人认为,就中立性而言,这条目不会比有“杀人无数”四个字的香港日治时期差。至于健不健康,见仁见智,不过我相信,离紫禁城很远的台湾人,实质当太监的应该不会很多。--winertai 04:50 2006年7月25日 (UTC)
      • 我非常赞同把事实写出来,而不是夸大或者缩小事实。但是,以满足于二等公民的语气、语言,那是可悲的。就像香港,如果没有因为英国的殖民统治而造成的特殊情形,不可能有今天这样不同于中国其他的发达。但是,人格的尊严是至高无上的。香港人并不需要以二等公民的姿态对英国人歌功颂德。我们对于香港的发展,需要的是采取事实分析的态度。 --Wikiqebia 04:53 2006年7月25日 (UTC)
        • 维基的事实就是中立。这条目开宗明义就解释了,台湾人不喜欢被殖民,但是如果因为这因素,把历史事实遗忘或扭曲,并不是很好。Wikiqebia兄提及这些事情,那些伪啊,太监啊,二等公民,都不是很符合维基礼仪。您如果如此愤愤不平,倒不如多写写华北国华北自治运动中华民国国军 (汪精卫)香港军 (日本)香港军 (英国)香港军 (人民解放军)...这些新条目,我这边图书馆找的资料都不是很齐全。--winertai 05:08 2006年7月25日 (UTC)
          • 我认为日治时期台湾人是二等公民是完全符合事实的。你说得不错,这些条目应该写一写,台湾同胞反击日本殖民统治的英雄故事也应该多介绍介绍,目前在台湾的教育部的选择性遗忘灌输给新一代的台湾人的这些知识是有问题的。 --Wikiqebia 05:16 2006年7月25日 (UTC)

这篇文章的语气和写作角度值得商榷,尤其这种争议大的文章不应该上首页。只是在大陆GFW封锁之后,大陆的声音越来越弱了才会出现这种条目。其中“此心态不仅普遍留置于老一辈台人之间,也相当程度地影响了战后台湾对国家民族认同、族群意识观念甚至台独运动。而这种不等于认同日本殖民政权的政权间比较,1990年代之后,也常常被其他华人地区的华人所误解。”显然是片面的强加的论调。同意Wikiqebia的言论,建议大家再看看他的说法。 Betaver 16:38 2006年7月25日 (UTC)

    • 你提的这句话,除了国家认同那部分是参酌引自李筱峰与王育德(....台湾的统治者所欲灌输给台湾人民的国家认同的标准,都具有殖民地性格)之外,几乎是引自黄秀政的台湾史相关著作。去除了一些非中立性文字,其中,将原文上的“...日治时代与国民党威权比较”改成两政权比较,“台湾人”改成老一辈台人,...常被人误解...改为其他华人误解...等等。另外,你可能痛恨的陈水扁也曾引用黄教授的这段文,阿扁总统说法是...陈水扁表示,台湾民众对日本的好感仍深,最大的原因,应是日治时代和国民党迁台后的威权时代相比,“大家还是比较怀念日治时代吧!”但他又称,尽管 从小就听长辈说日治时代好,但毕竟是异族统治,台湾人民追求的是独立自主...。我想,借此条目,也希望Betavers能稍稍体谅了解一下台湾人国家认同的窘困立场,而不是断然指责是片面强加论调而去否定曾生活在台湾日治时期的人之想法。当然,这里并非论坛,写这些条目很多人,都只是单纯的想将日治时期的原貌呈现。若要真论及文章语气与写作角度的不公平性,维基人对于日本人和国民党在大陆的所有历史是最严重的了。就是基于此,本来想将何应钦将军著作中“南京大屠杀中,中国人民被日军屠杀死亡人数约十万”的论述放在南京大屠杀条目上,不过因为怕“数字不够正确”而招来非议(南京大屠杀条目是超级敏感地带),只好作罢。而这种“害怕”在某程度上,我认为对维基发展不是很健康。至于,是否要为了能让维基在大陆通行或迎合大陆维基人,而将这种“害怕”扩大?端赖大家参详参详。--winertai 17:48 2006年7月25日 (UTC)
      • 同意Betaver 15:06 2006年7月30日 (UTC)

本来就要有不同的观点,如果维基上条目内容还是义务教育爱国史的那套,那何必写维基百科?另外给想参与其他地区华人,对日本的态度是台湾人跟其他地区很大的分歧,不要认为华人都应该仇日,一个要靠仇恨跟侮辱他民族才能显得出伟大的民族并没有加入的必要,不是吗?

这样的内容并没有什么问题。要知道台湾人在日本时代时,对日人的仇时应该不亚于现在的中国人,可是现今对日治时期的怀念却又是事实。楼上二位朋友明显是为了仇日而仇日,还说是在大陆GFW封锁之后,大陆的声音越来越弱了才会出现这种条目。所以呢?维基要让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接管辖啰,才会通篇都是官方的论点,您的意思是这样吗?--Koika 15:33 2006年7月26日 (UTC)
    • 您对我的观点进行了曲解,大陆的声音越来越弱不等于大陆官方的声音越来越弱,这样的回答不知您满意否?我实指Wiki上存在大陆的声音越来越弱的现实,认为本条目有所违背文章客观、公正的原则,因此反对本条目成为特色条目。Betaver 06:35 2006年8月6日 (UTC)

欢迎各位来自大陆的朋友,在有资料根据、并且能让读者阅读便利的状况之下,补充您认为欠缺的观点或声音,而不要以语气这种人人感受不同的东西当作否定他人劳动成果的理由。--Theodoranian|虎儿 =^-^= 15:39 2006年7月26日 (UTC)

这段不中立﹐删除

加上战后国民政府初期治台失当,让因日本被卷入战争的台湾人,在二次大战战后对日治时期产生某些程度的怀念。此心态不仅普遍留置于老一辈台人之间,也相当程度地影响了战后台湾对国家民族认同、族群意识观念甚至台独运动。而这种不等于认同日本殖民政权的政权间比较,1990年代之后,也常常被其他华人地区的华人所误解。

什么叫“常常被其他华人地区的华人所误解”﹐到底要如何证明其他华人所认为的是误解﹐还是没有误解﹖我就看到李登辉非常怀念日本统治﹐台联到精国神社参拜。一口咬定“其他华人误解”是不中立的写法。真实事求是 11:06 2006年7月28日 (UTC)

    • 原文是出自黄秀政教授的著作。这条目不是论坛,加入内容请加出处。--winertai 11:29 2006年7月28日 (UTC)
      • “常常被其他华人地区的华人所误解”这段论述不中立﹐非常不适合中文维基。我引用的内容来自维基的相关条目。若你不想加那些内容这句必需删除。--真实事求是 11:33 2006年7月28日 (UTC)
        • 嗯,尊重您的意见。不过还是要告诉你,侵略与殖民都不是台湾人的最爱,而你一口咬定华人没有误解跟一口咬定其他华人误解都是相同不中立--winertai 11:41 2006年7月28日 (UTC)
            • 谁一口咬定没有误解﹐不要乱进行人身攻击。真实事求是 05:21 2006年7月30日 (UTC)


        • 跟这位把台湾人当二鬼子跟战犯后补没啥好讲的,看完他台籍日本兵讨论中的言论很无言
          • 有时候本来有些歉疚的心意,看到那些文字就脚冷--winertai 05:18 2006年7月29日 (UTC)
            • 毫无根据﹐进行人身攻击﹐为什么台籍日本兵内会被人无故删除大量资料﹖真实事求是 05:21 2006年7月30日 (UTC)
(!)意见,特色条目不是数据库,一些与日治时期关系有限的内容,比如参拜靖国神社台籍日本兵,这些应放在其本条目里写作,而非全丢到本条目中。这里不应是发泄不满、批判日本帝国主义的地方,我认为将一堆相关性有限的资料全丢到本条目才真正破坏本条目的中立性与内容。--阿儒 | 这里泡茶 06:24 2006年7月30日 (UTC)

[[我认为建立台湾国家是绝对必要的。日本为什么可以进出支那中国?原因是看破支那的国民性之低下。现在台湾社会潜在的裂痕,纯粹是野蛮支那军公教所造成的。驱逐支那,恢复台湾。本人注解不接受其他反面意见。事先声明。]] 还有没必要尊重支那的弱残兵。 马先生说叫台湾人,让它们觉得不舒服。那就回支那,不然丢弃于台湾海峡也是很好的思考。--Z zz

楼上的先生,您的用词不大妥当吧,另,您忘了签名,小弟帮您补上--robinhou 16:04 2006年8月2日 (UTC)
robinhou先生说的很对。。。楼上的楼上过于偏激了。。。pjyuguo

这个条目也能评上特色条目

神奇哦。--Mukdener|留言 14:56 2006年7月29日 (UTC)

    • 是因为太过中立或太真实到刺到痛处吗?不管是否如此,欢迎你前往撤销。--winertai 15:07 2006年7月29日 (UTC)

我的意见相当大,但是认为现在提交撤销并非适当时机(引自winertai 讨论区)

等大陆解除对维基百科的封锁再提交比较好。文中总论虽有三处引用,我不能说那不中立(盖因我个人对中立的理解:事实即中立),但是作者显然只选择了事实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出于我能够想象的原因被忽略了,而且我认为是故意的。任何人当然可以只写自己想写的部分,只要有事实依据的话,但是一个条目本身却不可以只反映半个世界,哪怕这半个是好的,另外半个是不好的。这种问题在中文维基很普遍,很多涉及敏感话题的条目都是如此,本条目当然也没逃过这个厄运,自然也没有资格作为中文维基此种类型条目的典范。--Mukdener|留言 15:31 2006年7月29日 (UTC)

如果事实如果能靠想像就能完成,就太完美了。正如你所言,“中文维基与其他语言最大不同,就是反映了半个世界。”的这看法,正是中国官方禁止中文维基的最大原因,因为他们不准“一半的真实或中立”出现,他们要的是完全一致的想像的原因,也就是要完全符合自己的看法才是真事实与真中立。--winertai 16:39 2006年7月29日 (UTC)

To Mukdener:你可以补充你认为需要补充的部分,猜测他人的写作动机是不好的,没有建设性的批评只不过是无病呻吟。--Theodoranian|虎儿 =^-^= 16:41 2006年7月29日 (UTC)
以上发言引自我在winertai讨论页的留言,并非没有建设性的批评。而且事实上我的批评也是非常有建设性的。--Mukdener|留言 17:48 2006年7月29日 (UTC)
我也不认为猜测别人动机是有建设性的批评。--阿儒 | 这里泡茶 06:25 2006年7月30日 (UTC)

对于中日台的恩怨

部分的维基人对其投注了过度的关注,所谓的中立性并不是以感情主导的宣传资料,日本帝国给亚洲的遗产并不只有战乱的破坏,一件事物陈述如果只有民族恩怨的偏颇,这绝对不是中立的百科要做的,要知道一个重要条目可能会有外语的联结,跟其他语言没有交集的论述,这倒底是华人自外于世界还是别的因素?

hi你忘了签名喔,其实台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国际法来看,是个标准的“战败省”,就跟德国的亚尔萨司、洛林两省有异曲同工之妙,真要实事求是,台湾当时就是中国的所谓“敌人”之一,中立的看,日本在台湾经营上贡献了什么?要有什么缺憾?目前我个人所看到真正不中立的缺憾,恐应该是日本的统治机器、手法,完全被后来的国民政府学来一五一十的对付人民。--魔法设计师 07:10 2006年8月1日 (UTC)

赞同魔法师的意见!日本统治台湾五十年,前面三十年一直不遗余力地压迫台湾、同化台湾的汉人,30年之后台湾的“日治一代”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之后,日本在台湾再无后顾之忧,所以放心大胆的发展台湾经济。

个人的看法

我觉得除了情感因素外,该条目中立性被质疑的原因可能包含对殖民当局的负面批评不足:以教育为例,义务教育的确有依民族区分,进行不平等教育,但文章中并未提到。此外,日治时期高等教育的情形,尤其是总督府对教育上的种种限制,深深影响这50年间成长的台湾高级知识分子,但文章也没谈到;经济上,日本当局剥削蔗农与控制樟脑公卖产业、乃至于金融产业,造成台湾农民组合与台湾共产党等左派的兴起,进而影响当代文学与战后台湾的政经局势,但文章也没谈到。因此,我觉得本文至少在这部分上,的确需要加强。--阿儒 | 这里泡茶 07:21 2006年7月30日 (UTC)

    • 对这我看法与阿儒并没有太多相左,也欢迎在中立前提下,增加此方面资料。不过,我想除了台湾人之外的维基中文使用者,对此条目意见,恐怕只有阿儒开头说的情感因素,而不是所谓负面批评不足。其实大家可以看看这条目在大幅度修改前的原版本,那种全然是“抗日”的原版,才是很多维基人要的,但是那种只记载台湾人抗日的条目,真的是日治时期的真相与事实吗?是中立吗?我并不在乎此条目被撤销特色条目,或被有理性的修改,或被贴上不够中立性,我只是会看到这那些没有从此条目了解某些真相的人感到相当可惜。--winertai 15:35 2006年7月30日 (UTC)
      • 如果能带着了解过去时光的心态来看这条目,就会觉得中立性相当好,也算完整。记得投票时,连最严格的S君都难得投了赞成票,因此个人并不认为此条目的特色条目资格要被剥夺。--Ellery 14:52 2006年8月4日 (UTC)
    • Done! -- てんくうのおか(talk) 10:45 2006年8月1日 (UTC)

不是台湾

页首处像台湾地图的海蚀平台是澎湖七美的“小台湾”,不是台湾,请勿以讹传讹。--Yyk 11:44 2006年7月30日 (UTC)

那个应该是被写在Template:Taiwan上的吧?--Anav Rin 14:49 2006年7月30日 (UTC)

应补充日本屠杀台湾人事件作平衡

明治国王的战绩:

桃园大嵙崁、三角涌大烧杀:5000人死亡

新竹苗栗台中区血战吴汤兴,台湾军民伤亡数据不明

八卦山台兵全军覆灭、血洗彰化城:6000人死亡

怒烧鹿港老街:200人死亡

嘉义大林镇大莆林奸杀妇女、屠村:约500人死亡

台南萧垄街惨案:7000人以上死亡

宜兰礁溪激战:1000人以上死亡

苏澳登陆屠杀:1500人死亡

屏东长治乡火烧村:约1000人死亡

云林大屠杀:约12000人死亡 (“云林の虐杀”は不明 明明上面写数字不明,自己也可以乱掰)

台南埤斗仔屠村:约300人死亡

归顺式场惨案:265人死亡

后壁林屠杀(林少猫事件):约1000人死亡

台南水上屠村:约300人死亡

高雄笔秀村惨案:约100人死亡

后藤新平全台军事大扫荡:约20000人死亡

北埔事件:109人死亡 (日本人死的比台湾人多)

总计:约 55274 台湾人死亡

大正国王的战绩:

全台理蕃大讨伐:7080~2万人死亡 (这种乱掰的数字不看也罢不是?)

林杞埔事件、土库起义事件 :10人死亡

苗栗事件:约800人死亡

六甲起义事件:约50死亡

西来庵事件:7000人死亡

总计:约 14940~27860台湾人死亡

昭和国王的战绩: 1926年~1945年

三阶段雾社事件:3000台湾人死亡

1930年代~1940年代

特高镇压农组事件、众友会事件、埔里社事件、宜兰矿工暴动案、高雄哗变事件 金门抗日事件、中华会馆抗日事件、台湾民族主义青年团惨案、 东港事件、苏澳间谍案、涩谷警察枪击台湾人事件...等 白色恐怖:约2000人死亡

总计:约5000台湾人死亡

日据时代51年总计 约7万5千人~9万3千人被日本政府杀死


资料来源:

日方文献 http://kyoukasyonet.fc2web.com/kiru14.html

我方文献 http://bbs.moninet.com.tw/board/topic.cgi?forum=105&topic=357&start=0&show=0


--snkcom500-- 01:35 2006年8月22日 (UTC)

  • 请善用台湾抗日运动,另外我很怀疑上面的一些数字,比如西来庵事件被捕的人也不到2000人,被枪杀者九百多人。显然,7000人灌水过多。至于八卦山之役台湾民主国的部队全加起来没有6000人都还是个问题。--阿儒 | 这里泡茶 18:17 2006年8月21日 (UTC)

请不要双重标准,西来庵和八卦山战役你们只采信日本官方数据, 那为什么228事件你们不以官方数据为准???而大幅度采信高于官方数百倍的民间数据?

八卦山之役殉难六千人是我实地考察过的,乃根据当时黄石城县长所立的碑文,至于西来庵事件,波及的范围超过20个村庄,我采用的是郭宏彬的说法,比这更夸张的民间说法还有1万8千人。

应该将所有数据陈列出来,让民众自行判断。

台湾抗日运动是一回事,大多数遇害者不是抗日份子,而是平民百姓。

例如云林大屠杀和阿公店事件,已演变为国际媒体关注的国际事件,在维基百科看不到一个专题,我所看到的两份文献均记载3万人,1万八千人是云林市公所出现的纪录,

另外一些日本民间人士也发行过日军在乡村留下暴行的历史书籍 http://ntw.com.tw/linnei/chinese/cj05.htm

我认为应该将日军屠杀事件,和各种官方和民间(日本民间学者的数据也常常高于日本官方) 独立成一个条文,国府时代连一点点鸡毛蒜皮(某某人被关几个月)都能大幅渲染,白色恐怖源起于日本时代, 在白色恐怖条文更见不到任何日本政府参与的痕迹,偏袒一个国家未免太过火了。 --snkcom500-- 02:30 2006年8月22日 (UTC)

  • 我是看黄秀政的《台湾割让与乙未抗日运动》,上面没看到6000人的数字,另外他不是日本人,立场上也不同情日本,也许你应该去图书馆借书找一下相关的研究资料,而不是随便说别人双重标准。另外,要列的话也不是到处丢资料,而是在适当的地方列,如果嫌没有专题,请自己动笔写。此外,云林大屠杀我没研究,不过雾社事件全族虽死伤惨重,总死伤人数也不到1000人,3000人显然又是灌水的数字。-- 阿儒 | 这里泡茶 19:09 2006年8月21日 (UTC)
    • 最后,请用正式的书面资料支持你的论点,而非贴了一篇网络资料就算数。--阿儒 | 这里泡茶 19:15 2006年8月21日 (UTC)

你叫我去图书馆找黄秀政的作品来佐证你的论点,为什么你不亲自去一趟彰化八卦山抗日纪念公园看一下我所说的纪念碑?我怎么知道黄秀政是不是直接引用日本官方文献? 二二八事件什么大大小小的数据都被罗列成串,连10几万的死亡人数都冒出来,而日军所犯下的屠杀事件你只相信最低数据当唯一真理,不是双重标准是什么? 近日我会自行动笔编辑,所有死亡数据出处我会明确标明,你放心吧. 雾社事件不到1000人显然又是日本官方说法,我对日本政府公布的数字没有太大兴趣. 你去看二二八条文,那里不但充斥网络资料,甚至连三姑六婆式的八卦流言也被采纳, 什么本土一流精英被杀光,只剩下二流人才存活云云,就根据若林正丈访问不知名人士的一句话??? 这是多么严重的指控,对后世造成的杀害力有多大你知道吗? 尽管我在讨论条文提出大量证据反驳,都无法更动原文,修改后立刻被改回 ,为何?是哪一只心存特定政治立场的黑手在干预? 云林大屠杀方才我补充在条文里,字是我自己打的,我也注明出处来自"台湾省通志稿""云林县志稿" 以及日人今村平藏所留下的"云烟瘴雨日志"等史料,竟然抵不过若林正丈随口一句话? 是谁移除的? 只因为你没有研究过(或根本不想面对)所以可以依个人喜好移除?

--snkcom500-- 03:48 2006年8月22日 (UTC)

我是劝阁下到图书馆查相关资料,如果不想查,大可不用说那么多奇怪的话。另外我没看到228事件的条目有什么大问题,倒是上面丢一堆网络资料却要说可信,只怕说服不了任何人。如果没办法说服人,却还要扯到无关紧要的话,然后把不合阁下之意的数字说成日本人的数据,我想我也没必要理会阁下贴得一堆资料。--阿儒 | 这里泡茶 01:16 2006年8月22日 (UTC)

  • 日据时期"城乡统治不同"是铁一样的事实,

也可以参考很多本土乡土作家对"日据时代的怀念" 文中大都提及日本人怎样压榨强奸残杀台湾人民(例如:李乔)
最主要的是这些乡土作家还往往是台湾独立建国支持者。不过基于中立 那也是他们的个人信仰。
--邦远 03:14 2007年1月30日 (UTC)--61.30.72.148 03:10 2007年1月30日 (UTC)

  • 该条目一片赞扬的文字,对于杀戮问题,却没有一字提及,是否不妥呢!——user:信陵使待茶 09:16 2006年8月22日 (UTC)

我也劝老兄去历史事件现场看碑文,好解开你的疑惑,如果你是一个身体力行的人,我更希望你能去那些被我点名发生过屠杀事件的乡镇市,阅读乡镇市立图书馆内的乡镇志,无风不起浪,没有一个事件是无中生有的. 里面的网络资料都可以追寻到原文出处,作者包括许介鳞、曹丰逸、史可学、郭弘彬、庄永明、邱国祯,以及来自南瀛抗日志的多人口述资料,这些受访的当事人连地址都敢公布,比起缩在幕后的"228"血泪史目击者还要光明多了,他们又各自参考数10种文献,现在有争议的问题除了死亡数字不统一之外,可以确定这些乡镇发生过血案,只是不受到政府重视以及政党宣传罢了,在台湾没有政党会炒作仇日情节获取选票;历史也绝不能因此沦为"会吵的人有糖吃",写历史也不可以专门迎合特定族群的口味,你现在看到的二二八条目没问题是被我编辑过的版本,在这之前充斥着危言耸听的不实言论,除了我前面提到的若林正丈,像外省人的死亡人数也遭到断章取义的痕迹,他们找出一个整体死亡人数最少的版本,刻意强调调查者的省籍,然后营造出1~2万罹难者只有147个外省人的假象,来误导受难族群中的比例,而故意不提该版本罹难外省人高出本省人三倍的现象, 又例如事件中的远因,全数归罪国民政府,后来的第一至四项又经过我多次补充,期间连续遭人删去,总之 二二八用什么手法去编辑,我就参照他的模式来编辑,接不接受请自由心证。

--snkcom500-- 10:33 2006年8月22日 (UTC)

引用一段话

看到引言被删,所以只得再关注一下这条目,并提出若干反驳。我写条目或发言,都喜欢引用资料或文献资料。所以对于信陵使的质疑,我特别引用陈维斌所著的“说书看日本”一段话:

奇也怪哉,像阿公这样“多桑世代”的父执辈身受异族统治压迫了数十年,而说起日据时代时有如白头宫女,但是从未见过日本人的小外甥却视日本人如蛇蝎。这么大的落差,使我一时之间不知何以回应。是要说阿公年纪大了,只把好的部分留在记忆之中呢?还是要跟小外甥说学校老师讲的也不一定全对呢?一个世代成长要二十年,现在开始灌输正确的知识给小孩子,要等到他们长大成人能够应用这些知识,已经是二十年以后的事情了。现在开始教他们爱邻人,这个爱要等二十年才能开花结果;如果现在开始教他们恨邻人,二十年后,这个恨也将引出不同的结果。战争已经结束六十年,如果现在学校教的还是以否定的角度来看日本的话,那么心理上的战争至少还要维持二十年。在我这个年代,有关台湾历史的知识几乎等于零。尤其最近一百年台湾的近代史中,前五十年的日据时代历史更是一片空白。这五十年是台湾历史上最大的禁忌,对这五十年,台湾人不愿谈,日本人不敢谈,中国人不屑谈。这几年来总算“本土意识”开花,书店的书架上有关台湾的书年年增加,台湾历史的研究也让台湾的历史渐渐揭开了面纱。即使如此,现在翻阅史书、论文,对日据时代那五十年,也还是大多如果不是草草带过,便是只强调抗日运动。可是另一方面,像阿公这样“多桑世代”的父执辈对日本有强烈的认同感,以及台湾其他还有许许多多人对日本有亲近感,这也是不可否认的的事实。

不过很可惜我也是土生土长的"台湾人" 却对"阿公"的那种年代嗤之以鼻 不过不能怪他 谁叫清朝战败 战败只好割让台湾呢?
他也只能委曲求全的做二等公民 直到光复为止 但是做人还是要有感念之心 但不代表思想上认同他的价值观 --邦远 03:22 2007年1月30日 (UTC) 我写这条目用意,其实也如同上面所述,想抹灭自己心中的这场战争。既然已在书写中达到这目的,对于条目修改或存在价值,就没有那么在乎。--winertai 17:56 2006年8月23日 (UTC)

台湾人死亡数字的考证来源

桃园大嵙崁-三角涌大烧杀

5000人 出处:郭誉孚,《自惕的主体的台湾史》 http://www.japanresearch.org.tw/special-11.asp

彰化八卦山之役

义军牺牲人数为6000人 根据民国72年元月黄石城县长于抗日纪念公园立碑记载, 另外在其他古迹介绍网站还有"约四五千人"的说法 http://tf90.tfvs.tp.edu.tw/8806058/%A4K%A8%F6%A4s%A7%DC%A4%E9.htm

嘉义大莆林大屠村

许介麟--“日本武士道揭谜”引用文献‘攻台战纪’‘攻台见闻’‘让台记’ 记载:日军奸杀简氏一族妇女60名 http://www.japanresearch.org.tw/director-08.asp

出处:喜安幸夫--台湾岛抗日秘史:斗六大林之役

http://ntw.com.tw/linnei/chinese/cj05.htm

张家昀 记载:日军奸杀简氏一族妇女120名、另杀村民无数 http://www.japanresearch.org.tw/twhistory-48.asp

嘉义义竹乡惨案

49人

出处: http://content.edu.tw/local/chayi/shingan/cy2.htm

萧垄街惨案

死亡数3000人 出处:中时电子报: 萧垄抗日纪念碑 还原史实

战史上并无正确统计数字,后来有人估算战死的义士应有两千多人,遇害的无辜百姓可能有五千多人。 出处:萧垄走番仔反--李心瑷: http://js2es.tnc.edu.tw/~eric/mag/mag2.htm

无法估计死亡人数,血流成河。 出处:郭弘斌--台湾人的台湾史 http://www.taiwanus.net/history/4/6.htm

王爷头攻防战

300余人牺牲 出处: http://www.chiculture.net/0119/html/c28/0119c28.html#

竹篙山之役

二百多人---吴新荣在《震瀛采访录》 上千人-----《台南县志》 出处:南瀛抗日人物志 http://163.26.161.130/~tust/book/book(1)/book(1)-2-3.htm

宜兰平原大烧杀

被杀戮的台湾人达一千五○○余人 出处: 台湾总督府警务局“台湾总督府警察沿革记” http://www.cotaiwan.info/SBTATI/SBTATI_SBpublish_200TW400C.nsf/0/181ADE611C7E242D48256D77004FABF4?OpenDocument

此役义民军战死者达五百余人。其后一月十二日日军混成第七旅团第二大队登陆苏澳,被杀戮的台湾人计有二千四百五十四名由第七旅所杀,三百七十七名由宪兵所戮,另有一千五百余人被杀 出处:郭弘斌--台湾人的台湾史 http://www.taiwanus.net/history/4/8.htm

火烧鹿港街

200多人死亡 出处:鹿港镇志.洪弃生‘瀛海偕亡记’.鹿港镇公所官方网站

云林大屠杀事件

日本官方文献:6000人死亡 ‘台湾总督府警察沿革志’第二编,上卷

民间说法:30000人死亡 出处:郭弘斌--台湾人的台湾史 http://www.taiwanus.net/history/4/15.htm

台湾省通志稿》抗日篇述及云林屠杀事件:相传死者当在三万人以上。

云林县志:18000人

今村平藏--‘云烟瘴雨日志’:一万余人

根据日本政府指定教科书商扶桑社文献纪载: “云林の虐杀”犠牲者数不明

http://kyoukasyonet.fc2web.com/kiru14.html

坪林湖桶屠村事件

300余人 出处: http://www.befuntravel.com.tw/member/spreview.asp?msno=10206&msubject=%B2Y%B5%B4%A7%A7%AFP%A9%B9%A8%C6%AA%BA%ADJ%B1%ED%A5j%B9D&userid=ctsho

埤斗仔大屠村

日本宪兵队史记载,死难村民达238人

原文出处: http://www.yfes.tnc.edu.tw/st/page4-4.htm

笔秀村的惨案

80人 http://audi.nchu.edu.tw/~s9151035/talk3.htm

高雄阿公店大讨伐事件

杀害人数达2053人

许介麟.武士道揭谜 引用文献:

‘台湾总督府警察沿革志’第二编,上卷,页512。

归顺式大屠杀典礼

266人 出处:‘台湾总督府警察沿革志’第二编,上卷,页460-461。 http://www.japanresearch.org.tw/director-08.asp#_ftn26

全台军事大扫荡

11946人

出处:‘后藤新平’第二巻 

http://kyoukasyonet.fc2web.com/kiru14.html

自后藤就任至一九○二年的五年期间被处刑的“土匪”总数达三万二千人 出处:

http://www.taiwanus.net/history/4/19.htm

恒春大屠杀

2000人 出处: 李梦哲 http://www.taiwanfun.com/central/taichung/articles/0312/0312LinTW.htm

后壁林惨案

396人就地处死,其他以所谓“临时处分”名目而杀害者不可计数。 出处: http://www.taiwanus.net/history/4/28.htm

北埔事件

109人 出处: http://www.beipu.gov.tw/main07/history2.htm

理蕃大讨伐(针对原住民)

7080人 出处: 公共电视台 http://www.pts.org.tw/~web01/wind/p2.htm

20000人 出处:台湾人四百年史--史明 http://www.cotaiwan.info/SBTATI/SBTATI_SBpublish_200TW400C.nsf/0/12BD0F9873BC8AE348256D7F002EF757?OpenDocument

西来庵大屠杀事件

苏乃加根据当时《台湾人口现住统计》,详细比对当时的人口资料及出生死亡率, 事件中的罹难人数大约在六千至七千人左右。 出处: 西来庵抗日事件与判866名死刑--曹丰逸 http://www.japanresearch.org.tw/twhistory-21.asp


合理估计有五、六千人中其毒手而殉难。 出处:台湾人的台湾史--郭弘斌 http://www.taiwanus.net/history/4/41.htm

雾社事件细分为 "第一次雾社事件".....日警下手杀害或受困自杀、或遭毒气致死 "第二次雾社事件".....唆使味方蕃杀害起事遗族 "第三次雾社事件".....二战期间强制征召起事遗族赴南洋当炮灰

(此事件广为人知,遗憾的是公视制作的风中绯樱-数据上完全采纳日本官方, 三次加起来的罹难数仅不到1300人 )

昭和时代白色恐怖事件

罹难知识分子22名 台中市忠烈祠 烈士名册 右坛神龛 http://confucian.tccg.gov.tw/chinese/b6.htm

高雄哗变事件

600人 出处:张廉熙、李敏、晓兰--话说台湾 http://big5.huaxia.com/zt/rdzz/05-066/2005/00353391.html

东港事件

189人 出处:庄友明--“东港事件”追悼复仇大会 http://www.vft.com.tw/Taiwan/TaiwanHistory.aspx?id=113&Month=11

台湾民族主义青年团惨案

25人 出处:从沈荣的际遇谈日据时期的殖民地法制 http://www.xiachao.org.tw/i_f_page.asp?repno=583N

瑞芳抗日军事件

300余人 出处:参阅庄嘉农“愤怒的台湾” http://www.cotaiwan.info/SBTATI/SBTATI_SBpublish_200TW400C.nsf/0/255CD8852B30D59A48256D7F00305C1E?OpenDocumentoup

金门抗日事件

12人 出处:中央社 http://www.epochtimes.com/b5/6/3/6/n1245919.htm

苏澳间谍案

对于受害被处死的人数有两种说法,一说有七百余人,一说一千余人 出处:邱国祯--台湾白色恐怖档案 http://home.kimo.com.tw/snews1.tw/Myword/myword_00.htm


无法考据死亡人数的集体屠杀事件或战役牺牲人数: 例如:双春、北桄榔、杜仔头庄事件、蚵壳城之役、金包里之役、铁线桥之役、 屏东六堆佳冬、长治乡火烧村、苗栗事件。



--snkcom500 06:19 2006年9月10日 (UTC)

这位先生很热心,我也认为这条目必须要修改,先生何不注册维基,自行进行修改呢。技术上的问题可以找我。我认为与你讨论的那些台湾维基人是“不忍心”放上你提供这些资料的,因为这刺痛了他们对“上帝”的信仰。
其实还有很多维基人对这条目有意见,但由于欲修改必须大量找资料,更重要的是这条目受到十多位台湾亲日派的“保护”,要修改又必须经过大量对做学问毫无意义的辩论,且这种辩论会令人看到人性的丑陋愚昧,过程很不愉快。维基尚有大量有趣味的条目,外面的天地多么广阔,空气多么清新,所以有反对意见的维基人不愿把宝贵时间大量“浪费”在这条目上,很多人眼不见为净,干脆不看与台湾有关的条目,是以此条目就变成如此模样。
但先生似乎是台湾人,台湾日治时期这样亲日的写法老实说是在丢台湾人的脸,对先生来说修改条目是很有意义,爱台湾、为台湾人增光的事情,先生应该挺身而出,过程中有任何问题可找我,我能力所及就帮先生解决。--真实事求是 07:22 2006年9月10日 (UTC)
姑且不论你的语气,维基身为一部百科全书,我不认为作学术讨论是“毫无意义的辩论”。还有,请注意你的礼貌。 -- てんくうのおか(talk) 15:10 2006年9月10日 (UTC)

感谢"真实事求是"您的鼓励~我想搜集更完整的殖民时代杀戮事件在进行编辑。 我对欧美帝国时代的负面事迹也相当有兴趣,苦于详细的相关文献在国内不容易找齐。 如果站在仇视角度去描述这段历史,只怕沦为“二二八”“南京大屠杀”等民族政争工具。 所以对此议题应该网罗各国资讯全面性整理。

--snkcom500 06:45 2006年9月12日 (UTC)

两蒋联日抗共的后遗症蔓延至今

早从两蒋时代走联日抗共的亲日路线, 从战后密切的经济合作和文化引进政策可见端倪 政府在历史教材的取舍,有意淡化日本治台负面事绩 牺牲本土台湾人的记忆去维持双方友好关系, 一方面掩饰蒋政权承袭,师法日本高压统治模式!

说真的,台湾人的亲日情节,完全是两蒋一手推波助澜造成的 如果两蒋有心仇日,大可鼓励台湾人站出来挖日本人过去的疮疤, 将发生在某县某乡某村某庄的什么XX屠杀,XX惨案, 钜细靡遗的列入教科书从中小学教育、 禁止日本卡漫输入 禁止台语演歌和翻唱日本歌、大动作将前朝乡绅地主旧势力进行清算, 唆使民众检举汉奸,没收他们的产业土地,限制留日学生人数 或许台湾会变成另一个韩国吧!

今天我搜集这些资料贴出来,是否自己又被笑成替两蒋卖命的打手了??

人对一个国家的复杂情感岂能非黑即白、铜板两面可以定调的? 不亲日一定仇日?不仇日一定亲日? 那么批评台湾治安不好的人就不爱台湾吗?

日本殖民台湾其实就像欧美殖民非洲亚洲南美洲一样,没什么好隐瞒的 我并不是特别想针对谴责日本罪行单一去做文章 我认为曾经对外殖民的任何国家都应该补充类似的史料

我在维基百科看到美国屠杀印地安人100多万,西班牙更屠杀1500万原住民,几乎搞种族灭绝 日本殖民台湾的过程和西方比较起来还算轻微的 另外像美国国父华盛顿任内奴役或虐杀境内50万以上的黑人(不包含搭船途中死亡的人数) 华盛顿不讲人权,欺压有色人种是事实 这些都值得列入华盛顿个人条目里面

--snkcom500 08:31 2006年9月10日 (UTC)

请善用台湾抗日运动条目

不反对在有论据的情况下提及日军的“暴行”,但请不要把全部的伤亡数字丢到本条目中。本条目已经长达83KB,再做这种事情只会让整篇文章长得难以阅读。再者,希望能够将想加入的句子与上下文顺一顺,不要随便加一段“屠杀事件”之类的东西,然后再用跟香港日治时期一样的说法:“日军杀人无数”,对阅读者相当碍眼。(好吧,对某真和某M两个酸溜溜的人可能不会) -- てんくうのおか(talk) 15:14 2006年9月10日 (UTC)

或许是“物极必反”的缘故,若照成阅读上的不便请您海涵 事实上我还没有加入日治时代的政治狱事件(指有期徒刑),否则可能更长 “有数”的部分我尽量找出来,无法确定的部分只好暂时归类为“无数” 都怪政府60几年来从未正视过这段历史,资料才会如此散乱

--snkcom500 07:11 2006年9月12日 (UTC)

各地方行政区划面积表

有两个地方错得离谱:澎湖面积4,628.6;台东比花莲大。其他没细看。不知道有没有人能纠正这些错误数据。用维基百科上台湾各县市的数字则为:

  • 台北州:4600.75
  • 新竹州:4652.96
  • 台中州:7395.7
  • 台南州:5444.19
  • 高雄州:5271.87
  • 台东州: 3515.2526
  • 花莲港厅:4628.5714
  • 澎湖厅:141.0520

还望有心人士能予以查证。—出木杉 2007年6月6日 (三) 10:42 (UTC)

关于“日据时代或日本殖民时期”的名称

我发现目前用户61.62.28.26删除这一段。为避免编辑战,我先放在这里:

日据时代日本殖民时期等提法为过去国民党执政时期所惯用,今日部分坚持“反殖”的人士仍然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亦沿用此。这种现象一方面固然是从两次中日战争的角度看待问题,强调台湾是被日本从中国手中强行窃据,故称“日据”。但也有人基于“反殖”的角度采用此一词汇。理由是认为在中国割让台湾与日本时,台湾人民并不同意被交由日本统治,且曾发动乙未战争以及“始政”后的游击战,作全面性的抵抗,而后沦陷。而且日本以殖民地经营台湾,各种建设多为配合日本本国发展之需要,更将台人视为二等公民,因此日本统治台湾应以“日据”称之;支持使用日治时期此一词汇者,认为这是不采取国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抗日”观点,引进台湾有别于中国的历史主体性。

爱尔思先生 2007年8月28日 (二) 05:34 (UTC)

  • 日治或日据,社会上尚未有完全的共识,在注释中予以说明,应是较为公允的作法。前一个版本删去上述注释,并在条目本文中说日本人给台湾人时间自行离去,不离去者视为“自愿”成为日本国民云云,乃是似是而非之论。固然“法理上”似乎成立,但这个说法,完全忽视了日本接收台湾时,从北到南不间断的“乙未抗日”战役。也忽视了日本“始政”以后,各地持续甚久的武装反抗行动。这是用虚假的道理,抹煞了台湾人以生命抵抗日本统治的历史事实。
  • 又从维基编辑的精神来说,前一个版本所更改的注释一,连结到大纪元的一篇关于“教科书日治日据搞不清楚”的报导,更是不知所云。这篇报导的重点在于教科书内容的不统一与混乱,而非针对日治日据的争议做详细的讨论。文中只含混地提到“有专家说,日本人让台湾人自由离去,所以法理上如何如何……”请问所谓专家是谁?这个说法从哪里来的?如果据此就可以当成一则能够引用的出处或证据,那么所有道听途说都可以拿来当出处注解了。我不反对有人持这样的观点,也认为写入维基中与其他观点并列甚好,但请拿出确切的资料,是哪一位历史学者,在哪一份文献里提出了这样的看法,而这样的看法,是否获得学界和社会上广泛的支持?Kleistan (留言) 2007年12月6日 (四) 18:46 (UTC)
  • 搞编辑战实在很没意思,请Winertai说明,提出“台湾人在法理上属于自愿接受日本统治”的是哪一位学者,出于哪一本著作?这个意见有获得学界和社会广泛的认同吗?而且如我前面所说,这种说法忽视了台湾人牺牲生命,以实际行动抵抗日本统治的事实。埋头玩弄文字游戏,而不看实际发生的事情,实在过于偏颇。

此外请不要随便找一则新闻报导,只因文中含混提到“有专家说如何如何”,没名没姓也不知出处,就当作可资引用的注释。

日治、日据的说法,社会上仍有不同意见,在注释中并陈,让读者自行判断吧。干嘛硬是要消灭其中一种声音。 —Kleistan (留言) 2007年12月7日 (五) 04:28 (UTC)

赞同并陈意见,不过增添内容之相对说法,请阁下找出诸如大纪元时报(媒体网站)的“道听涂说”来源﹔另外,阁下口中那“道听涂说”也曾于自由时报见报。维基并不完全保证资料正确,只求有其来源。--winertai (留言) 2007年12月7日 (五) 05:50 (UTC)
本条目本文中就提到“乙未抗日”、“北埔事件”、“西来庵事件”和“雾社事件”等武装抗日活动,都是台人不愿接受日本统治的明证。
割台时,工部主事统领全台义勇邱逢甲率全省绅民上呈抚署请愿:“臣等桑梓之地,义与存亡,愿与抚臣誓死守御。设战而不胜,请俟臣死后,再言割地。”《清季外交史料(光绪朝)》39卷一○九,页五,〈台抚唐景崧致军务处台民呈称愿效死勿割台地电〉。
同时,台籍在北京官员叶题雁等人亦联名向都察院请愿:“闾巷妇孺莫不欲食倭人之肉,各怀一不共戴天之仇,谁肯甘心降敌?”又称:“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清季外交史料(光绪朝)》38卷三九,页三五-六,〈附件一,户部主事叶题雁等呈文〉。
你一直回避提出究竟是哪一位学者哪一本著作提出这样的观念,引用一个毫不严谨的媒体报导,这样跟毫无根据有什么不同。

Kleistan (留言) 2007年12月7日 (五) 08:19 (UTC)

我没有回避哪学者或哪专家提出,因为我引用的来源就是大纪元,至于严不严谨,那是个人观感。我再强调一次,维基只管是否有其来源,而不保证资料正确性。倒是你添加内容,,里面很多说的都是“台人不愿接受日本统治的明证”,而不是为何要使用“日据”两字。这多余部分,我就删除了。跟你相同,我也不喜欢编辑战。阁下两案并陈意见,我已经接受且赞同,恕我不奉陪与阁下答嘴鼓。盼学识渊博的阁下能多用心于其他条目,实为维基之福,万民之福。--winertai (留言) 2007年12月7日 (五) 15:08 (UTC)
多承指教,原来是我把维基想得太复杂了,维基的编辑方式其实是这么简单。新增内容引用自“Yahoo!奇摩知识+”,对为何使用“日据”一词有聚焦精准的讨论,个人觉得挺严谨的,还盼幸勿再删除了。Kleistan (留言) 2007年12月7日 (五) 16:34 (UTC)
是的,编辑维基就是这么简单。另外,非常抱歉,奇摩知识+属类似百度的个人论坛,个人认为并无法成为引用来源。引用Wikipedia:可供查证...通常来说,最可靠的来源是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同行评审期刊与书籍,大学级别的教科书,著名出版社出版的杂志、期刊、书籍,以及主流的报纸。我认为我引用的大纪元与阁下引用的海峡评论分属报纸期刊(至于是不是属主流报纸著名期刊则在此不辩论),至于奇摩知识+﹔很遗憾的什么都不是,谢谢。--winertai (留言) 2007年12月7日 (五) 17:39 (UTC)
呵呵,我之前所引李国祈的看法,完全符合你所引述的维基标准,还不是楞给你全部删掉,只留下一句过于简略的“有学者从文化角度认为应该使用‘日据’”。若不是经此一翻闹腾,现在李国祈的说法能被完整呈现吗?
维基对引用来源的严谨性并不是没有要求的:“这些来源应富有事实查证与正确性的声誉。”维基同时也有“可疑来源”的规定:“事实查证上声誉不好的来源”是不能被引用的。但对于我质疑大纪元该篇报导的严谨性,阁下已用“严不严谨是个人观感”回应,再讨论下去也不会有结果,且罢。但支持使用“日治时期”的理由应该不难找到更严谨更具学术性的来源吧。Kleistan (留言) 2007年12月10日 (一) 13:16 (UTC)
如果稍早编辑有所疏忽造成误会,这里向阁下致歉。另外附议“日治”说法之引用补充须加强一事。不过我坦言,除了网络资料外,我这几天逛长安及松山市图,都找不到相关解释为何使用日治的说法(即使使用日治的资料或网页如交通部,台湾发展史)。--winertai (留言) 2007年12月11日 (二) 16:28 (UTC)

留言回复抬头越来越长,重起一段。

确实关于讨论应该使用“日治”或“日据”乃至于“日本统治时代”、“日本殖民时代”的资料,出乎意料的少。在实际的使用上,“日治”确有渐趋普遍的倾向,但仍有相当程度的论文和报导依然使用“日据”等其他名词。只是大家各用各的,好像很少好好把其中道理讲清楚。

我对“日治”此一用法毫无意见,其实也不特别偏好“日据”,只是希望能够较平衡地呈现多方的观点。若说支持“日治”的用法是因为“用语较为中立”,或者“正视日本曾全面有效统治台湾的历史事实”等等理由,还比较有说服力。但以“马关条约”及“日人曾允许台人自由离开”而推出“台湾人在法理上属自愿接受日本统治”的结论,作为维基百科中支持“日治”用法的理由,乃至是唯一的理由,就实在是太那个了。

编辑疏忽在所难免,请不必放在心上。彼此有机会找到比较理想的资料再贴上来补充吧。 Kleistan (留言) 2007年12月12日 (三) 13:17 (UTC)

参考文献

现在下方注释及参考文献的写法相当混乱,格式非常“多样化”,且有的根本只列出书名,没有进一步的资料,我们是否应该将其统一?--あるがままでいい(talk) 2007年9月9日 (日) 09:48 (UTC)

删除模板

  • 我删除条目最近添加的模板(如右)
日本日本帝国台湾(日属台湾)
统治时间 1895年4月17日1945年10月25日
通用语言 日语 台语闽南语
首府 台北市
历任元首 明治天皇 大正天皇 昭和天皇
首任总督 桦山资纪
末任总督 安藤利吉
货币 台湾银行券 日圆
版图
日本统治台湾的版图
日本统治台湾的版图
  • 原因如下:
  1. 标题之“日本帝国台湾”,“日属台湾”,疑似原创、与条目名称冲突且完全不中立。
  2. “历任元首”、“日本统治台湾的版图”、“首府”、货币等词句不中立且不正确。
  3. 不符合维基格式。
  4. 条目名称所示“台湾日治时期”并非模板所表现之“政治实体”或“曾经存在的国家”。
这个模版最近不断被提出,为避免编辑战,有两点应该厘清:一是维基编辑方针中对于此类模版可有规范?二是“大日本帝国台湾”的说法不知出于何处?
请大家在讨论页交换意见,获取共识为宜。Kleistan (留言) 2008年2月28日 (四) 17:28 (UTC)
那请问一下一个问题:台湾总督府统治区域难道没有一个对应的行政区划吗?例如从台湾以外的地方写信封要怎么表示要寄到台湾??没有的话不太对吧!总督府是那么有实权的机构喔~其统治区域也应该会有个对应的行政区吧。--140.113.196.1 (留言) 2009年7月31日 (五) 06:07 (UTC)

这个名词本身很具有奴化色彩

哈哈,个人意见,喜欢用的人恐怕自己不觉得,这明显是默认了日本入侵--Yeahsoo (留言) 2009年3月5日 (四) 23:00 (UTC)

久远看这谈不上奴化被奴化,反而强要改成X据台湾,就明显违背客观史实描述。因为日本治理台湾,是当年大清帝国战败而签字割让,作成马关条约,然后清军撤退,日军占有。并非日军直接抢夺占领,据而不还。User:久远|久远]] (留言) 2009年7月31日 (五) 06:29 (UTC)

    • 韩国面对中国汉朝四郡的"汉治"应该也会"汉朝占据"吧,越南面对明朝的"明治"也会说"明朝占据"吧!国民党政府为何要说""日据""呢?想想背后的道理!韩国人用的是"日帝"或"日政"时代,一般台湾本省人用台语说"日本时代"",你可以把他翻成英文,就知道差异在哪,历史的诠释不是关起门来自己爽的事情!
    • 中共宣称""新疆""自古是属于中国的,但清朝乾隆的命名为"新疆"不是说明了一切,这个""自古的""版图说法,连现在的北韩/越南北边/海参威/江东64屯/库页岛/俄国远东州/外蒙古都可以适用呢!!Encolpius (留言) 2010年3月18日 (四) 15:58 (UTC)encolpius

事实上

阿斯顿发送对方

缺少皇民化的前期

  • 目前条目从1937断成同化及皇民化,感觉好像一下从""大正民主""跳到""昭和军国主义""
  • 日本大正天皇太子(1912-1915)/昭和天皇(1915-1988)/1915年同是大正15年及昭和元年
  • 日本的军国主义应该和1929年(昭和4年)的美国黑色星期五以来的经济大恐慌有关,所以日本的解决方式便是1931的918事变/1932年满州国/1933年日本退出国际连盟(所以日本人称为15年战争,1931-1945)
  • 1931满州事变是台湾史的关鉴点,台湾人的政治团体都遭到消灭,如台湾文化协会(1921-1931),台湾民众党(1927-1931),台湾共产党(1928-1931),只剩不反对总督府同化政策的地方自治联盟(1930-1937),还有每年在东京""闹事""的台湾议会设置请愿(1921-1934)总督府顾忌日本国会不敢碰,,1935年始政40周年的台湾博览会,可以视之为最后的承平宴会
  • 1937卢沟桥事变后,小林跻造提出"皇民化/工业化/南进基地化"口号才出现,但皇民化意涵的前置作业似乎早在同化后期(1931-1937)便已开始
  • 随着史料的考证皇民化除了日本政府的政治动员外,似乎也有村庄部落环境卫生,破除迷信的现代化意涵皇民化前期似可定为1931-193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