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承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刘承干(1882—1963)字贞一,号翰怡求恕居士。湖州吴兴县南浔人。中国藏书家、刻书家。

履历[编辑]

刘承干祖籍上虞,其先祖于雍正年间迁居湖州南浔镇。祖父刘镛以经商致富。父刘锦藻,承干为长子,出继伯父刘安澜[1]

承干幼年就读于浔溪书院。光绪三十一年(1905)中秀才。宣统中,承干以捐资赈灾三万余两,得分部郎中、四品卿衔、四品京堂,候补内务府卿。1911年起定居上海。承干长于古籍版本知识,1914年,沈曾植聘承干为《浙江通志》分纂人。自1919年在南京各书肆购书以来,刘承干即致力于藏书,在上海有求恕斋,在家乡南浔则有嘉业堂。他的嘉业堂藏书楼在鼎盛时期汇集了书籍约60万卷、16万册、12450部,其中不乏缪荃孙孙廷翰所赠予的善本。刘承干乐于将自己的藏书提供给外人借阅、誊抄,还为阅览者提供食宿。此外,他还进行刻书活动,聘用当时的著名刻工陶子麟、饶星舫,延请著名学者缪荃孙、叶昌炽董康主持校勘,加上自己的校勘编纂,刘承干出版了《嘉业堂丛书》《求恕斋丛书》等丛书,所刻之书达177种,3000余卷。日军攻占上海后,局势动荡,满铁大连图书馆等机构觊觎刘承干的藏书,而承干亦曾有打算出售。1940年至1941年,郑振铎文献保存同志会收购了嘉业堂藏书中明刊本经史子集四部共1200余种书籍。同志会在与刘承干的磋商中发现他“素性懦弱寡断,易为人言所惑”。刘承干政治观念保守,与清遗老们往来甚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承干将未散失的嘉业堂藏书归公,使其成为了浙江省图书馆的书库。1954年至1957年,刘承干以王欣夫为中介人,分三次将部分藏书售予复旦大学。1963年,刘承干病逝。[2][1][3]

参考文献[编辑]

  1. ^ 1.0 1.1 张围东. 古籍之美:古籍文獻典藏與管理. 台北: 方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2022. ISBN 9789864713646. 
  2. ^ 上海市文史研究馆. 鱼雁雅誼翰墨流芳—高振霄师友来书信札集. 上海: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20. ISBN 9787547916254. 
  3. ^ 宋建成. 國家圖書館故事. 卷二, 館藏發展與整理. 元华文创. 2020. ISBN 9789577111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