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AOrdinaryEditor/沙盒2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王秋蟾(1912年—?),本名,为台湾日治时期的一名女性诗人

生平[编辑]

王秋蟾是台南女诗人,年幼时家境贫困,未能接受正规学校的教育。然而,她在十二岁时进入了台湾织布株式会社工作,并在晚上利用空闲时间到私塾学习汉文和汉诗创作。随后,她的作品陆续发表于各种报纸和诗社,并参与台南的“珊社”活动,担任词宗一职。 1935年,她因为诗歌酬唱而认识了谢景云,并对他的才华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交往并在1939年结婚。婚后,王秋蟾因为家务繁重,创作的数量有所减少。她的诗集《瀛海诗集》收录了一些她的作品,大多数是在婚前执笔,而婚后则因为育子和理家的负担而创作较少。 王秋蟾的诗作多以婉约的措辞和情感缠绵的情爱诗为主,也有一些描写景物的作品。她和谢景云常常一起旅行,创作了一些描写旅游景色的诗作,深受注目。目前,王秋蟾的个人经历和后续的消息仍未得知。根据居住地推测,她可能是王士俊的后代。她的诗作带有清新可诵的特点,格调也较高。现在收录在《听见树林头的诗歌声─谢景云、王秋蟾合集》中。


王秋蟾于十二岁时进入台湾织布株式会社担任女红,并选择于闲暇之时前往私塾学习汉文汉诗写作。曾参加台南珊社的活动,自许成为诗人。后于1935年与谢景云相识、相恋,并于1939年结为连理。婚后王氏作品渐无,其作品见于黄洪炎编《瀛海诗集》。[1]

参考资料[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