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烱明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郑烱明(1948年),台南市人[1],先后就读省立高雄中学[2]中山医学院医科。曾任高雄市立大同医院内科主治医师,目前自行开业行医。[3]是台湾文学本土派相当重要的诗人,以及重要的台湾文学运动人士。

文学履历[编辑]

1968年加入笠诗社。1982年与叶石涛等南部作家创办《文学界》杂志,该杂志是当时台湾文学本土派重要的作品发表空间,任发行人;《文学界》停办以后,又与一些学者、作家创办《文学台湾》,成为该刊的发行人。曾任台湾笔会理事长、笠诗社社长、2005年高雄世界诗歌节策划人、2007年台蒙诗歌节策划人,现在是文学台湾基金会、锺理和文教基金会董事长。

作品及获奖情况[编辑]

著有《归途》、《悲剧的想像》、《蕃薯之歌》 [4]、《最后的恋歌》、《郑炯明诗选》、《三棱镜》 [5]、《三重奏》、《永远的爱》。其主编的诗集有《台湾精神的崛起》(笠诗社)、《混声合唱》(春晖出版社)。其获奖多次,1969年荣获全国优秀青年诗人奖、1978与1979年分别荣获吴浊流新诗佳作奖、1982年获得第二届笠诗创作奖、1983年获得吴浊流新诗奖、凤邑文学奖、南瀛文学奖、高雄市文艺奖。

作诗的理念[编辑]

郑烱明认为台湾六、七○年代风行的超现实主义诗作,其作者“用时代隔阂的语言写诗,即是逃避的文学,写现实中没有的东西,那是欺骗的文学”,因此主张要“以平易的语言,写出植根于现实生活的诗”,并强调自己的创作理念,写道:“我写诗,因为我关心这个社会,我不要做一个活在时代裂缝的人。”台湾文学评论者彭瑞金认为,诗的时代性与社会性是郑烱明写作的两大支柱,也是其诗“进入本土精神的两段途径”(彭瑞金‧语)。[6]

参见[编辑]

参考资料[编辑]

  • 国立台湾文学馆/编著,《遇见台湾诗人一百:一百位诗人简介》,2011年“遇见台湾诗人一百”展览的小册子。
  • 彭瑞金/著,《台湾新文学运动40年》,高雄市:春晖出版社,1997年。

出处及注解[编辑]

  1. ^ 现在已为台南市的一部分。
  2. ^ 现在成为高雄市立高雄高级中学
  3. ^ 国立台湾文学馆/编著,《遇见台湾诗人一百:一百位诗人简介》,2011年“遇见台湾诗人一百”展览的小册子,页30。
  4. ^ 《归途》、《悲剧的想像》、《最后的恋歌》由笠诗社出版,《蕃薯之歌》由春晖出版社出版。
  5. ^ 郑烱明曾贵海江自得的合集。
  6. ^ 彭瑞金/著,《台湾新文学运动40年》,高雄市:春晖出版社,1997年。页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