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织布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台湾织布会社,照片中大门所在的道路是现在的树林街[1]:56

台湾织布正式名称为台湾织布株式会社,是创立于台湾日治时期大正八年(1919年)11月14日的纺织公司[1]:53。该公司的创办人为小原富太郎[注 1],由民间日本商人筹资、台湾总督府辅助。是台湾首间以机械动力织布机进行生产的纺织厂[2],也是目前所知直至1930年前唯一完整的机械制程纺织厂。 其生产织品以棉类为主,前期以棉布料出发、后期更开发棉线产线。[1]:77 1938年时,全台湾生产的棉布有9成来自台南市,而台湾织布的产量就占全台湾的六成[1]:70

台湾织布株式会社设址于台南州台南市盐埕三番地(今台南市南区新昌里[注 2]西门路、国华街、南宁街围起来的区域),1920年5月动工,隔年6月建筑设施与动力机械设备皆已完备,遂开业征才,预计招募女性职员百名、男性职员数十名,并投注成本从日本招聘产业人员来培养台湾本土纺织人才。[3]从电力机械化制程、纺织成品、人才技术等等面向,台湾织布株式会社对带动台南、台湾纺织产业发展有一定的影响。[1]:77

太平洋战争,厂房被毁,于1945年停业。战后被并入台湾工矿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底下的新丰纺织厂[1]:86。民营化后,新丰纺织厂于民国45年(1956年)更名为国丰纺织厂,因经营不善,工厂土地后来出售变为住宅建地[1]:86

沿革[编辑]

1920年代台湾纺织业[编辑]

在1920年代以前,台湾的纺织纺织品需求,主要仍自大清或日本本土进口[1]:53[4]。本土纺织产业在前两者的竞争下,难以发展。

台湾的纺织品产业转向蓬勃发展的契机,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内外局势等影响下日趋成熟。外部因素方面,随着大清被中华民国所取代,影响供应稳定,再加上日本本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有工资暴涨、劳工运动兴起等问题[1]:53、54[4]

在内部因素上,经历台湾总督府前二十年的建设,岛内近现代化与基础民生设施日趋稳定,包含电力设施等,制造产业逐步迈向电气化生产;再者,台湾地理位置对于从南方取得棉花等原物料、再将成品贸易运送回南方消费市场更为便捷、省成本;与此同时,台湾人在近代化社会下的职业选择趋向多元、就业需求提高,女性的求职风气与机会,也随着近代教育、政府对劳动力的需求而打开,且台湾的劳动力生产成本较日本低。前述各种因素遂引起日本人关注、在台设厂投资。[1]:52、53

台湾织布[编辑]

大正八年(1919年)11月14日,小原富太郎等人成立台湾织布株式会社[1]:54。由小原富太郎担任社长,小原三男担任“取缔役支配人”(相当于执行董事),公司资本额为50万日圆。[1]:54公司创业初期营运成绩并不理想,曾向台湾银行等处贷款[1]:67。之后在大正十三年到十五年(1924-2926),该公司获得台湾总督府的补助金共2万6千圆[注 3][1]:53[4]。大正十五年(1926年),台湾织布减股减资约四分之一[1]:70

1920年代为创设初期,着重于设施与设备引进、台湾本土纺织人才培育等基础工作,并逐步引领台南成为台湾纺织品的重要产地[1]:70。工厂于1920年5月开始动工,经过一年后厂区设施陆续完工,150台设备(纺织机、经缲机等等)于大正十年(1921年)6月完成交付[1]:54。剩下的设备则到大正十一年(1922年)6月完成交付[1]:54,连同先前交付的设备一共安装了3百台设备。

1930年代的宽幅棉布生产营运方针,带来极大的获利,1937年创下高营业额[1]:73。同时期因应业务需求,增添纺织机设备,扩大营运规模,以及增设染色工厂、新式缲棉工场等原料或加工生产设备。

1940年爆发小原富太郎等管理者违反战时以抑制物价飙涨的价格管制令,被搜索逮捕,但之后此案无结果[1]:76、77

1945年,因盟军军机轰炸,厂房被毁,公司停业。

新丰、国丰纺织[编辑]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华民国政府接收台湾。1946年2月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工矿处组成纺织业接管委员会,接管在台日本人资产,将帝国纤维株式会社台湾事业部、台湾纤维工业株式会社、台南制麻株式会社、新竹纺绩株式会社、台湾纺绩株式会社、南方纤维工业株式会社以及台湾织布株式会社等七间纺织公司合并,成立省营台湾纺织业股份有限公司。

1947年,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工矿处,将其管辖的七间公司,合并改组为台湾工矿股份有限公司。台湾织布更名为“台湾工矿股份有限公司新丰纺织厂”继续营运。1955年后转为民营,1956年更名为国丰纺织厂[1]:86。后期经营不善,工厂关闭、土地出售[1]:133

织品生产[编辑]

厂内主要建筑与生产设备[编辑]

设厂初期主要设施,有工厂的织机室、准备室、电动室、气罐室,唧筒室、糊附材料室、储水池、工厂用水井、烟囱、仓库,以及事务所与食堂厨房,占地约一千多坪[1]:58。生产设备的机械化纺织设备,包含纺织、准备、上浆(糊附)、加工等,皆可以电力完成所有织品制程[1]:61。这些纺织设备为日本制造,以名古屋丰田织机会社、大阪丰田织机会社所出产者为大宗[1]:61

织品成品[编辑]

台湾织布株式会社以棉类制品为大宗。 台南州在经历1923年起一连串奖励作物种植试验,棉花出产量不断扩大、是州内重要经济作物,因而台湾织布株式会社在原料取得上便捷、成本较低,利于发展,并曾于1935年另设​​台湾第一间之新式缲棉工场(1937年因官方“棉花取缔规则”与官办之台湾棉花株式会社成立,将此事业转让)[1]:74

最初该公司的业务设定为制造台湾人日常所需的衣服布料与相关原料的贩卖,而后改为制造纺织用的棉线[2]于1921年正式量产棉布。最初机器为狭幅织布机,只能生产狭幅白布、花布,1928年购入新式宽辐织布机,开始生产宽幅布料,其中有色宽幅棉布成为主要获利来源,除了切合台湾市场的需求喜好,更出口至中国华南、南洋的市场。亦曾开发渔业用绳索,品质媲美日本制,广受好评[1]:73。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被日本军部纳入战时生产体系,生产军用蚊帐。

纺织人才[编辑]

在工厂设施及初期设备完工后,台湾织布开始大举征才,当时据报导宣称要招募300名15到20岁的女性[注 4]和20名18到24岁的男性,男性应征者还要考国语(日语)、算数及书写[2]:67。当时所开出薪资是女性月薪15到30圆,男性30到60圆,以当时台南的情况是相当不错的薪资[注 5],但大约只有日本本土一半的程度[2]:67。另外由于台湾工人缺乏从业经验,所以1921年先从日本本土招募资深织工男女各20人来台教导,约经过2年半后台湾工人已能顺利工作,之后便改由优秀的台籍员工来培养新进工人[2]:67,带动台南纺织人才的成长。

随着台南地区纺织厂如雨后春笋林立,出现各家争抢有经验的优秀织工的状况,对台湾织布株式会社造成不小影响,后经市役所官方调解各家达成招聘转职员工的协议。[5]

注释[编辑]

  1. ^ 日本奈良县人,曾担任过台南市协议会员[1]:54
  2. ^ 在今之西门路、南宁街、国华街、树林街所围成的街区内[1]:54
  3. ^ 1924年1万,另外两年各8千圆[1]:53
  4. ^ 台湾织布后来实际上可能只有120到160人左右的女工[1]:67
  5. ^ 当时在台南的小、公学校任教的台湾人月薪约20到50圆[1]:67

参考来源[编辑]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王子硕、段洪坤、曾繁绢. 《迢迢織路:臺南四百年來紡織工業發展與演變》.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2022-12. ISBN 978-986-0701-57-9. 
  2. ^ 2.0 2.1 2.2 2.3 2.4 台湾工矿股份有限公司,〈台湾工矿股份有限公司纺织分公司概况〉,《台湾银行季刊》,第1卷第3期(台北,1947.12),页109-117。
  3. ^ 《臺灣大觀》. 〈台湾织布会社〉 (台南新报社). 1935: 238. 
  4. ^ 4.0 4.1 4.2 加藤光贵 著;黄秉珩 译. 《昨日府城‧明星台南:發現日治下的老台南》. 台南市: 台南市文化资产保护协会. 2007-12: 110、111. ISBN 978-957-28079-9-6. 
  5. ^ 〈熟練した織布職工の 引張り凧中止 以後は奪合はぬそ 會社の間に妥協成立〉. 《台湾日日新报》. 1927-01-26, 夕刊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