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湾炮台

坐标22°16′49.8″N 114°14′18.2″E / 22.280500°N 114.238389°E / 22.280500; 114.238389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白沙湾炮台
Pak Sha Wan Battery
 香港白沙湾
白沙湾炮台的其中一个炮床遗址
坐标22°16′49.8″N 114°14′18.2″E / 22.280500°N 114.238389°E / 22.280500; 114.238389
类型炮台
历史
使用时期1903 - 1987
战役香港保卫战
驻军状态
派驻部队英国 驻港英军(1903 - 1987)
英属香港 香港义勇防卫军(1941)

白沙湾炮台(英语:Pak Sha Wan Battery),是驻港英军为加强香港岛东部海岸的防守而于1903年建成的海防炮台[1],炮台位于鲤鱼门军营东部的白沙湾[2],即现在港岛东区柴湾杏花邨。炮台在二战后被弃用,1987年,驻港英军将鲤鱼门军营的用地,连同附近的鲤鱼门炮台、西湾炮台及白沙湾炮台等军事建筑,陆续移交给香港政府,其后军营及部分炮台分别被改作鲤鱼门公园及度假村香港海防博物馆,但白沙湾炮台至今仍未对公众开放[3]

历史[编辑]

规划及建造[编辑]

白沙湾位处鲤鱼门的东部,是扼守从香港东面海域进出维多利亚港的要冲,英军早于1880年起便在西湾山及筲箕湾鲤鱼门一带修筑堡垒、营房及炮台。1901年,英军在白沙湾建造海防炮台,以强化鲤鱼门东部入口的防卫。白沙湾炮台于1903年完工,在启用时安装有四门12磅MK1型3吋海防炮英语QF 12-pounder 12 cwt naval gun,附近建有营房及弹药库。炮台在1909年进行改建,于1910年改为安装三门6吋后装海防炮英语BL_6-inch_Mk_VII_naval_gun。1936年,英军修订防卫计划,在香港岛南岸加建新炮台,白沙湾炮台的其中一门6吋海防炮被拆除,转移到新建的炮台使用[1]

香港保卫战[编辑]

1941年12月8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并入侵香港,香港保卫战爆发,炮台当时由香港义勇防卫军第4营炮兵连驻守。炮台自战争爆发起,便遭到日军飞机多次空袭,日军在12月13日占领九龙半岛后,开始连日隔海炮轰英军在香港岛北岸的多座炮台及防御工事,扼守鲤鱼门的白沙湾炮台成为日军的主要打击目标。12月14日上午,白沙湾炮台遭到日军密集炮轰,包括指挥官在内的9名守军在日军炮轰中死伤,炮台观测站被毁,使该炮台的两门6吋炮只能目测瞄准[4]。12月15日晚上,日军派出约100人组成的突击队乘坐小艇[5],企图趁夜色偷偷横渡鲤鱼门海峡登陆香港岛[6],但被白沙湾炮台的守军发现,炮台在持续半小时的战斗中开火达58次,将日军艇队击退[7]

日军炮轰在12月17日及18日对香港岛发动猛烈炮轰,北角油库被击中而焚烧,位于筲箕湾的橡胶厂及在鲗鱼涌的油漆厂亦相继起火,火警产生大量浓烟,并乘东北风吹向英军阵地,使英军的观察视野大为下降[8]。12月18日晚上,日军利用火灾的浓烟作为掩护,在位处香港岛东北岸的北角、太古船坞、筲箕湾及爱秩序湾发起大举登陆,期间被白沙湾炮台的守军发现,炮台随即向日军登陆艇队开火,虽然造成日军大量死伤,但未能阻止日军登陆香港岛,日军第230联队第3大队、第228联队第2大队及第229联队第3大队,分别在北角、太古及爱秩序湾登陆[9]。第229联队在登陆后向鲤鱼门军营及附近的炮台发起进攻,鲤鱼门军营于19日凌晨被日军攻占,在白沙湾炮台南面的西湾炮台亦陷落,白沙湾炮台因此被日军包围及孤立[5],炮台的守军在敌众我寡下,无力发起突破日军包围,惟有破坏炮台的设施后于21日向日军投降[10]

战后应用及保育情况[编辑]

1945年8月香港重光,虽然英军在二战后回到炮台所在的鲤鱼门军营进驻,但白沙湾炮台因为没有实际需要而被弃用,炮台的设施亦被移除,英军将鲤鱼门军营主要作为操练场及住宿用途 [11]。1985年9月,香港政府与英国政府经过商讨后,英国政府同意缩减驻港英军的规模,并在1987年移交鲤鱼门军营的军事用地给香港政府改作其他用途[12]。1986年8月,东区走廊第三期工程展开,为了将这条快速公路从筲箕湾延伸到柴湾,东区走廊需要在鲤鱼门军营的中间穿过[13],将鲤鱼门军营的地域一分为二,西湾炮台及鲤鱼门军营的大部分营房位于东区走廊以南的西湾山上,而白沙湾炮台、鲤鱼门炮台及鲤鱼门军营的小部分营房则位于东区走廊以北的沿岸地带。驻港英军于1987年撤出鲤鱼门军营,将军营连同附近各炮台的土地交还予香港政府重新规划发展,鲤鱼门军营及炮台的大部分土地于同年被转交给市政局管理,在东区走廊以南的鲤鱼门军营,大部分建筑物因为具有建筑特色而得到保留,并成为于1988年启用的鲤鱼门公园及度假村,而邻近的西湾炮台被翻修为公园后亦对外开放[14]。在东区走廊以北的鲤鱼门炮台同样因为具有历史价值,于1993年被规划为军事博物馆用途,其后成为于2000年7月启用的香港海防博物馆。至于其余位处东区走廊以北的白沙湾炮台及鲤鱼门军营的小部分营房与用地,至今未有正式对外开放[15],只能经由东区走廊附近的小径前往[10]

参见[编辑]

参考资料[编辑]

  1. ^ 1.0 1.1 Pak Sha Wan Battery, Lye Yue Mun [1903- ]. Gwulo: Old Hong Kong. [2020-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4). 
  2. ^ Pak Sha Wan battery: a case study of a Hong Kong militaryheritage site (PDF). 香港大学学术文库. 香港大学. [2021-02-1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2-30). 
  3. ^ 建設及建築物 - 防衛設施 (二)香港東. www.hk-place.com. 香港地方. [2020-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5). 
  4. ^ 邝智文; 蔡耀伦. 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 香港: 天地图书. 2013-09: 213-214. ISBN 9789888254347. 
  5. ^ 5.0 5.1 Pak Sha Wan Battery Notice Board. Gwulo: Old Hong Kong. [2021-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17). 
  6. ^ 邝智文; 蔡耀伦. 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 香港: 天地图书. 2013-09: 216. ISBN 9789888254347. 
  7. ^ 邝智文; 蔡耀伦. 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 香港: 天地图书. 2013-09: 73-74. ISBN 9789888254347. 
  8. ^ 邝智文; 蔡耀伦. 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 香港: 天地图书. 2013-09: 224-225. ISBN 9789888254347. 
  9. ^ 邝智文; 蔡耀伦. 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 香港: 天地图书. 2013-09: 225-226. ISBN 9789888254347. 
  10. ^ 10.0 10.1 白沙灣抗日炮台 吸引行山友探秘. 大公报. 2020-10-18 [2021-02-17]. 
  11. ^ Pak Sha Wan battery: a case study of a Hong Kong military heritage site. hub.hku.hk.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20-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4). 
  12. ^ 駐港英軍縮減 兩年後少一營 取消建高希瑪軍營 鯉魚門軍營作其他用途. 华侨日报. 1985-09-28 [2021-02-17]. 
  13. ^ 鯉魚門 古稱鹽江口. 头条日报. [2021-02-17]. 
  14. ^ Saiwan Redoubt Part I: A unique, intriguing but neglected and abused example of Hong Kong's military heritage (PDF). Hong Kong: 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Surveyors. 2016: 18, 44 [2020-12-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2-30). 
  15. ^ Photos of Pak Sha Wan Battery, Lye Yue Mun [1903- ]. Gwulo: Old Hong Kong. [2020-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