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本巴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本巴人
本巴人的代表旗帜
赞比亚一处村庄的居民
分布地区
赞比亚共和国的北方省、鲁阿普拉省、铜带省
语言
本巴语
宗教信仰
基督教非洲原始信仰
相关族群
班图人

本巴人是非洲南部的民族之一,在过去也被称为“Awemba”或“BaWemba”,属于大集团的班图民族,主要在居住在赞比亚共和国境内,是赞比亚原住民中人数最多的。在英文拼音的本巴语中“BaBemba”使用Ba基前缀是指“人”。在当代赞比亚,单词“本巴”有不一样的解释,它可以指定本巴血统的人,不论他们居住的地方,包含移居到都市地区的、在原农村地区的本巴人;或者,它可以包括一个更大的人口,其中涵盖18个不同的邻近民族,会使用本巴语,又有着类似的社会文化而所共同形成的民族集团。

民族分布、人口与语言[编辑]

民族分布[编辑]

Coat of arms of Zambia.svg
赞比亚国徽

本巴人主要分布在非洲的国家赞比亚东北部地区的卢阿普拉省(Luapula)、北部省(Northern Province)、铜带省(Copperbelt)。

赞比亚各省列表

省份名称 英语原文 面积(km²) 人口[1] 首府
1 中央省 Central 94,395 1,012,257 卡布韦
2 铜带省 Copperbelt 31,328 1,581,221 恩多拉
3 东部省 Eastern 69,106 1,306,173 奇帕塔
4 卢阿普拉省 Luapula 50,567 775,353 曼萨
5 卢萨卡省 Lusaka 21,898 1,391,329 卢萨卡
6 北部省 Northern 147,826 1,258,696 卡萨马
7 西北省 North-Western 125,827 583,350 索卢韦齐
8 南部省 Southern 85,283 1,212,124 利文斯顿
9 西部省 Western 126,386 765,088 芒古

人口[编辑]

1910年和1930年的第一次人口普查殖民估计数量在100,000; 在1963年估计约为为250,000;在2002年估计使用本作为第一语言的人约为3,700,000。本巴人现存人口实际数量未有确切际载,可从使用本巴语的人口做为参考,赞比亚总人口公元2009年时人口普查约为一千两百万人,使用本巴语作为第一或第二语言的人口约占50%。[2]

语言与文字[编辑]

使用本巴语ChiBemba(也被称作Cibemba、Ichibemba、Icibemba和Chiwemba),属于尼日刚果语系-班图语支。采用拉丁字母拼音本民族语言的文字。

地理环境[编辑]

地理位置[编辑]

大约介于南纬9~12度,东经29~32度之间,位在非洲赞比亚东北部。 [3]

环境样貌与地形[编辑]

主要有两个季节,雨季(十一月至四月),对应于夏季或称旱季(五、六月至十、十一月)。旱季细分为凉爽的旱季(五、六月至八月),和炎热的旱季(九月到十、十一月)。受地势海拔较高的影响使该区为气候属于较凉爽宜人的亚热带型,然而,每月平均气温仍高于20℃(68℉)[4];至于地形上,整个区域皆属于高原,平均高度在1000多米以上,地势平坦,有丰富的生态环境、野生动物,故该区有多个国家公园,尤以北部省为最。[3]

北部省[编辑]

班韦乌卢湖形成附近湿地

平均高度约为海拔1200多米,河川湖泊遍布,也有裂谷地形,包含三个大型天然湖泊-班韦乌卢湖其邻近地区形成湿地、姆韦鲁湖在Kaputa区(两湖横跨卢阿普拉省)、还有广阔的坦噶尼喀湖的一部分,形成赞比亚与刚果民主共和国坦桑尼亚接壤的地方,主要为热带莽原气候,植被多为宽广辽阔的大草原,还有散布的灌木丛林植株。[3]

卢阿普拉省[编辑]

卢阿普拉河流经而得名,形成班韦乌卢湖姆韦鲁湖,主要为热带莽原气候,有许多河川、湖泊岛屿散布于宽广草原地形上的湿地景观。[3]

铜带省[编辑]

该省的岩脉中富含丰富的矿物,矿产发达,起初的命名由来即因为铜矿的发现。[5]

历史沿革[编辑]

本巴人原属于一个更大的民族集团中央班图,在大约十六或十七世纪时迁移到现今的所在地,十八世纪时名为Benu Ngandu的部族建立,其势力强大到足以要求周边部落进贡,最后形成一个联合部族,并建立类似王国的酋邦。

Flag of BSAC.svg
不列颠南非公司的旗帜

1888年英国殖民者不列颠南非公司从当时称罗德西亚地区的酋长取得开矿权,也是本巴人所在。同年英国当局建立了南北罗德西亚(分别是现在的赞比亚津巴布韦)。本巴人也就随着罗德西亚的建立,因而在不列颠南非公司控制之下,即便当局承认本巴酋长的权力,却也同时拨移许多权力。1924年北罗德西亚成为由英国殖民官员统治的保护地。1929年当局给予本巴酋长们裁定当地法院判决的权力,恢复了一些酋长的威望。

1953年南北罗德西亚和尼亚萨兰(现今的马拉维)合并成为罗德西亚与尼亚萨兰联邦(即中非联邦)。1962年的联邦选举中,非洲人赢得了大多数立法委员会的席位。立法委员会通过决议,呼吁北罗德西亚脱离联邦,并要求更广泛的自治民主权和公民权。1963年联邦解散。1964年10月24日北罗德西亚改称赞比亚共和国。也就变成本巴人的现存地。[6][7]

关于起源与传说的部分无可靠历史文字记载,可参考本巴人口述文学的神话宪章。

社会、家庭与婚姻[编辑]

社会型态[编辑]

政治组织[编辑]

十八世纪本巴建立的酋邦社会,其政治制度包括三个层次的组织:酋邦国、领地、村庄组织,由一个最高统治者也就是最高酋长(citimukulu)领导,他的权力来自于上天授予的皇室血脉继承,并由三十到四十个也是由血统继承而来的成员组织议会协助政务的讨论,且该会议的成员必须负责保守关于传统仪式的秘密,不得让一般族人成员知道;而酋邦国会被分为数个领地,每个领地也会由一位世袭的大酋长(mfumu)领导,既是地方上的政治组织、也是传统仪式的负责单位,而各个大酋长的人选通常是最高酋长的兄弟或平表们,他们也都各自会有所属领地的议会组织,而且这些领地层级的政治组织也会根据其与政治权力中心的远近、以及其职位在世袭传承上的古老程度,做阶层式的分级制度;在大酋长之下也有一般酋长或称低阶酋长,其领导范围则是数个村庄,而各村庄还会有村长协助管理。[8][9]

社会控制[编辑]

本巴人将所有疾病与死亡归咎给人为自作虐的因果循环,这是一种强烈的制约手段,促使人不敢随意作恶,以此维护村庄的和谐。另外他们将夫妻双方关系视为极度神圣的,必续发展亲近而具有魔力般的关系,通奸因此也被视为须尽力制止的事。他们还会借由皇室举办的祭典仪式,向本巴族人传达必须信服于他们具有灵力的酋长,以确保祖先会保佑他们的土地肥沃、物产丰饶。[8]

氏族系统[编辑]

本巴人在早期研究中显示共有约四十几个大小不同的氏族,其命名有动物名(鳄鱼、鱼、狮子、大鼠等)、植物名(野枇杷、蘑菇、小米、豆子等)、用具器皿(铁与壶)、天气现象(雨)、人体部位(男性生殖器与女性生殖器)、甚至是文化活动(葬礼),鳄鱼在本巴语中称为"ngandu or ngwena "被视为继嗣最初的正统,所谓的Benu Ngandu也就是本巴的皇室氏族,也是最早古老的氏族之一,而有的氏族是根据古老氏族分家而形成新的氏族,他们的命名也通常与此相关,像是蘑菇氏族原本是鳄鱼氏族的人,一位蘑菇氏族的女性祖先头顶着一个锅,经过一个饥饿在哭泣的小孩,但他宣称头顶的锅是空的不愿意给予食物,却不小心打翻头顶的锅,结果里面撒出一堆蘑菇,于是本巴的最高酋长(同时也是鳄鱼氏族的领导人)宣判:“你已经拒绝了给予我们的孩子食物。我们现在叫你蘑菇的人。”还有一个关于葬礼氏族来源的故事,原本他们是一群野枇杷氏族的年轻人,搬离父母辈的村庄,另建一个村落居住,当他们的一个成员死亡时,其余原本氏族的人不肯前来哀吊葬礼。因此产生分裂,年轻的分支宣称:“我们现在必须将哀号占为己有。诚然,我们是送葬的氏族。” [10]

戏谑关系[编辑]

Banungwe是本巴人在氏族名称上一种对应配对的关系,根据其意义大致上可翻译成戏谑关系,指称当一氏族名称对于另一氏族名称含有互补、仰赖、敌对等的关系,这可以是一对一也可以是一对多,例如鳄鱼氏族可以与鱼氏族配对(鳄鱼之于鱼是猎食者)、雨氏族可以与所有植物名称的氏族配对(植物仰赖雨水而生长)、也可以与鱼氏族配对(淡水鱼在雨季溪流暴涨时产卵),而铁氏族则可以对应所有动物名称的氏族(铁制武器可用来猎捕所有动物)。而这份关系的主要产生情境是多样化的戏谑方式,可能在日常生活中,也可能祭典仪式、部落会议前,例如鳄鱼氏族的人会对鱼氏族的人说:“你只是我的食物”,而鱼氏族可能就会回:“没有我,你也活不下去”,又或著是鱼氏族的人也可能会嘲笑鳄鱼的行动迟缓,从中可以借此看出这样的关系是没有上对下之分的,属于平民的鱼氏族也能嘲笑皇室的鳄鱼氏族,还有一个很特别的对应关系,葬礼氏族会嘲笑其他氏族,认为只有他们是葬礼的专家,也因此葬礼氏族可以与其他所有的氏族产生banungwe配对。而由于banungwe对象嘲笑的内容常带有戏谑或调情,banungwe的对象时常也就是结婚配对的考量对象,这可能也就是banungwe关系对于本巴社会的功能与用意。[11]

家庭与婚姻型态[编辑]

继嗣与婚配[编辑]

本巴人是属于单边继嗣原则的母系继嗣社会,以氏族为部落群体居住单位,形成一个村庄,采外婚制,氏族(同个继嗣群体)内禁婚,亲属称谓与易落魁人相似,也就是亲代的同性手足共用称谓(以台湾社会上亲属称谓的角度来看,会有复数个母亲或父亲的现象),亲代异性手足依性别区分称谓,同时也区别交表平表,但平表不分性别而交表区分,因为交表(已为另一个继嗣群体)视为可通婚对象。[8][12]

本巴人的亲属称谓型态

居处形式[编辑]

传统上,一个男性与女性行婚姻仪式后,男方会到女方家(村庄)居住并替女方家服劳动的义务,通常为六到七年,大约也就是一个稻作期,在这之后女方的大家长(通常是女方父亲)才会完全认可这段婚姻,这时男性可选择与妻方继续居住,或是带着妻子与儿子回到自身的村庄,也有的情形是结婚的同辈年轻人会一起共同搬出原村庄,形成另一个村庄,这通常也会伴随氏族分裂的现象,要特别区别,这与现代他们受西方影响,形成以核心家庭为单位,搬出去独立居住的情形不同。[8][12]

一夫多妻的现象[编辑]

而本巴人的迁居情形有时会造成原本的夫妻不同住,男方可能因此跟其他女性住在一起,因而形成一夫多妻的假象;又或是也有些形容本巴人婚姻现象的不稳定,主要是因为有些男性未在女方家服完劳动的义务,而这段婚姻也就不算被正式认可,男方也可能会再去其他女方家服劳动义务,形成另一段正式的婚姻关系,因此许多关于本巴人婚姻时常分居或离婚的描述,也就时常出现,也会被推论为是一夫多妻现象的主因,然而这些都不是所谓的一夫多妻制社会出现的情形,除了在神话里有描述到最初的本巴酋长有多于一位的妻子,本巴人婚姻制度实际上并不是行一夫多妻的,。

产业与生活[编辑]

居住型态[编辑]

小茅屋

在传统上他们居住在用茅草搭建起来的小茅屋,英文上称做hut英语hut,过去时常是以氏族为村落单位,有可能是一个﹐也有可能是多个联姻的氏族,村庄大小不等,过去平均约是在30~50户,但在1934年由理查兹Audrey Isabel Richards英语Audrey Richards观察到的重要首领居住村庄有400至600户,有的住屋形式的会成完全包覆状,也有的是具有公共空间功能的凉亭型式;在现代,有些传统住屋墙壁已转换为较坚固的水泥、砖块、或土墙。[12][13] [14]

生产方式[编辑]

一只采采蝇
一只采采蝇

传统生活以农业为主,采行轮耕、焚垦每五到六年作为一次轮回迁移村庄,每到新的耕作区先烧尽该处的灌木丛,余下的灰烬即可增加土壤的沃度,主要作物为小米,也会种植块根植物和豆类,例如红薯和花生等,种植季节在雨季,此时土壤是较松软适于耕作的,也会辅以渔猎和狩猎,在周围河流或湖泊用网、矛捕鱼,过去会猎杀大象水牛,而因为采采蝇的关系他们较少畜养黄牛,山羊和绵羊则被视为财产和祭祀所需的畜养动物,在传统上有男女分工,女性负责烹饪、收集木材、还有园艺事务,男性负责清除森林开辟农田,并由多个人组成一个狩猎组织,男女双方一起共同负责谷物的种植;在20世纪殖民年代时,大多数的本巴男人受聘于开采铜矿,根据理查兹Audrey Isabel Richards英语Audrey Richards在1930年代观察到的,约有40至60%的男性去做矿业的工作。 [15]

信仰与仪式[编辑]

原始信仰[编辑]

本巴人的原始信仰为万物有灵论泛灵信仰祖先崇拜,本巴人不断寻求着来自神灵的祝福,因为他们相信所有幸与不幸都来自超自然的机运所致。已婚的妇女会负责领导家族内的信仰,包含借由与祖灵(mipashi也可译作灵神)的沟通来进入神圣的领域,同时也有对土地上古老的守护神(ngulu)敬拜,守护神也被视为管辖领域范围更胜于灵神的存在;而对于这些宗教仪式知识与古老信仰,则会透过女性的启动仪式(cisungu)来建立传承、传递,也因此女性在过去本巴社会中占有神圣的地位。在十八世纪后,随着本巴人社会建立起的政治权力中心,本巴酋长会借由宗教力量在各个村落里建立嗣堂,也因而对死去酋长的精神(milunga)崇拜也变成本巴宗教信仰基本要素的一环。[8]

启动仪式[编辑]

Chisungu是在本巴社会中当女孩到了青春期要变为女人所进行的仪式(如同女孩成年礼的概念),英文上把他译作为启动仪式,而整个仪式会经过一连串繁琐且精细的过程,包括具有神圣象征意义的唱歌、跳舞﹑与模拟表演。仪式会在女孩结婚前就举行,仪式本身同时也象征女孩准备好要迈入婚姻,而男孩是不会进行这个仪式的,因为本巴人是行母系继嗣的社会,这个仪式的作用也是在强调女方是婚姻中负责继嗣传承的一方,一段婚姻中新郎应该要来女方家与女方的亲戚家庭同住,更胜于居住在男方的家庭。[16]

艺术与口述文学[编辑]

艺术呈现[编辑]

关于本巴人的艺术其实没有太多的发展,在殖民者、人类学家最初接触本巴人时,他们处正在木工技艺纯熟的社会发展阶段,可以观察到他们有很多的木工制的传统艺术品流传市场贩售,诸如木制椅子、木制面具等;而这些艺术品共同处在于都有简单的三角形几何图案(有时两个三角形结合在一起成菱形状),在本巴人居屋的墙壁上也可看到这类装饰,有一说这图案象征太阳角度转变的刻痕,而这也可说是某种渐渐开始发展成形的早期艺术形式。[17][18]

神话宪章[编辑]

本巴人在过去传统上并无本巴文字出版的文学著作,但他们有许多共同流传的传说,被视为一种口头上、口述的文学形式,尽管内容多而繁杂,且并非总是有统一的说法,有一则关于本巴人起源的传说,大体上并没有太多版本上的差别,其内容被当作为本巴最高酋长Chitimukulu英语Chitimukulu正当统治的权力来源因而得以流传,而这个故事中文上即可译作本巴的神话宪章,神话之义取其故事内容的超自然色彩、以及神权强化的概念;而宪章之名以表这故事的传承性、与赋予酋邦国统治的正统性。开头会有一段引文,其英文与中译、以及故事大纲如下:

“Silly little one, wander not from the path your ancestors followed / Forget not your origins / Forget not how you came to the land of the paramount.”『迷失徘迴於祖先未曾走過之路的傻孩子阿 /別忘了你來自哪裡 /別忘了你是如何有幸能來到這片至高無上之地。』
TalkingDrum.jpg
说话鼓

在一个叫柯拉的土地上有个国度,有一位地上之王,穆本巴Mukulumpe Mubemba(他的名字后来也就作为本巴人bemba的命名),有一天他在森林里打猎,遇上一位从天上掉下来的美丽女子,名叫穆卡萨Mumbi Mukasa Liulu,她有着大如象的耳朵,并说自己是天空皇后且属于鳄鱼家族,于是地上之王与天空皇后结婚并生下三个儿子,卡汤各Katongo恩科莱Nkole、与基蒂Chiti,还有一名女儿穆伦加Chilufya Mulenga。有一天皇室血脉的儿子们建立一个通往母亲天空之乡的高塔,然而高塔倒了下来压死许多人,他们的父亲地上之王很生气,把卡汤各双眼挖出,并流放恩科莱基蒂两人,同时把他的妻子穆卡萨遣返回她的天空之乡,并把他们的女儿穆伦加囚禁在一间没有门窗的小茅屋里;之后他们的父亲假装原谅恩科莱基蒂叫他们回来,却暗中安排了一场活动打算借机杀死他们两个,被已眼盲的卡汤各Katongo得知这件事,并借着Talking drum英语說話鼓暗示他两个兄弟避开父亲的毒手。最后即便他们全安然活下来了,他们决定带着数个同父异母的兄弟以及他们的跟随者逃离父亲的掌控。

他们一路向东南远离,并经过许多困难与危险,也遇到许多不同的外族人,有人脱离、分派离开他们(这当中也涵盖其他氏族建立的故事),而一位名为Luchele Ng'anga的白巫师,时常会出现在故事中适时的给予他们旅途上的指引与方向;当他们越过卢阿普拉河时,基蒂将一根长矛射向一棵大树,并开始高声歌唱,宣称这地方是我的土地,并在此定居。 然后,他们派同父异母的兄弟克帕萨Kapasa回去父亲那里解救他们的妹妹穆伦加,找到了穆伦加克帕萨在夜里搭起一道梯子穿过屋顶越过天空,从他们父亲的土地飞行回到他们的新地盘,并且穆伦加将从父亲那里得来的种子藏在头发中带出,作为流亡者们未来园艺的准备;而后来救出穆伦加克帕萨却因为诱拐她发生恋情关系,被基蒂逐出他们的皇室氏族。

基蒂Chiti这个名称,也是后来被作为本巴最高酋长Chitimukulu(伟大的)名称的沿用,原意是伟大的基蒂,也会被作为伟大的树之意。 [19]

现况[编辑]

本巴人现在为赞比亚国境内的国民同时也是人口数最大的原住民,而本巴酋长已不具有赞比亚国境内的政治实权,尽管如此本巴酋长还是有其政治上的影响力,鳄鱼皇室氏族依旧还在,最高酋长也一直为人尊敬,有许多政治人物还会去拜访他;而即便赞比亚境内英文被定为官方语言,学校还是有共同教授英文与本巴语的情形;在信仰上面由于受英国殖民母国的影响,多数是原始信仰与基督教信仰混和;因为殖民时期铜矿开采招募大量男性,在家中缺乏劳动助力的女性,也因而缺少农作财产上的收入,男性则靠着工钱提高财产,再加上渐受西方风气的影响,在社会制度上的母系继嗣也渐渐消失。[20]

著名人士[编辑]

Michael Sata.jpg
赞比亚的第五任总统

参考资料[编辑]

  • A History Of The Bemba, by Andrew D. Roberts
  • The Rainbow And The Kings - A history of the Luba Empire to 1891, by Thomas Q. Reefe (For general context of the breakup of the Luba/Lunda Empire, of which the Bemba migration is a part.)
  • Gordon, David. "Bemba." Encyclopedia of World Cultures Supplement. 2002. Encyclopedia.com. 20 Jun. 2015 <http://www.encyclopedia.com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来源[编辑]

  1. ^ 人口数据根据2000年的人口普查
  2. ^ Encyclopedia of World Cultures Supplement | 2002 | Gordon, David | Copyright
  3. ^ 3.0 3.1 3.2 3.3 Culture summary: Bemba by Lagacé, Robert O. Skoggard, Ian A., 1953-/Published By: New Haven, Conn.: HRAF, 1997
  4. ^ Camerapix: "Spectrum Guide to Zambia." Camerapix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Nairobi, 1996.
  5. ^ Kagem Emerald Mines (Kafubu emerald mines). Wondermondo. [2015-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19). 
  6. ^ 存档副本. [2015-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7-07). 
  7. ^ 存档副本. [2015-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03). 
  8. ^ 8.0 8.1 8.2 8.3 8.4 Culture summary: Bemba by Lagacé, Robert O. Skoggard, Ian A. Published By: New Haven, Conn.: HRAF, 1997 .
  9. ^ The succession of Bemba chiefs: a guide for district officers by Brelsford, William Vernon Published By: Lusaka, Northern Rhodesia: Printed by the Govt
  10. ^ Reciprocal clan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Bemba of N. E. Rhodesia by Audrey I. Richards Published By: Man -- Vol. 37, article no. 222 London: The Royal Anthropological Institute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1937. 188-193 p.
  11. ^ Reciprocal clan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Bemba of N. E. Rhodesia by Audrey I. Richards Published By: Man -- Vol.37, article no.222 London: The Royal Anthropological Institute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1937. 188-193 p.
  12. ^ 12.0 12.1 12.2 . "The Political System of the Bemba Tribe of North-Eastern Rhodesia." by Audrey I. Richards Published By: African political systems, edited by M. Fortes and EE Evans-Pritchard London, New York [etc.]: Pub.for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African Languages & Cultures by th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 Milford, 1940. 83-120 p.
  13. ^ Kitwe On Line Kitwe, Zambia forum for info, news, business and discussion http://kitweonline.com/kitweonline/insaka-forum/insaka-forum.html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4. ^ Kitwe On LineKitwe, Zambia forum for info, news, business and discussions http://kitweonline.com/kitweonline/discover-kitwe/culture/language/free-english-to-bemba-translation-service.html/comment-page-4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5. ^ Richards, Audrey I. (1940).Land, labour and diet in Northern Rhodesia: an economic study of the Bemba tribe.Published By: London, New York
  16. ^ CHISUNGU: a girls' initiation ceremony among the Bemba of Northern Rhodesia by Audrey I. Richards Published By: London, England: Faber and Faber, 1956. 224 p., plates
  17. ^ Stock Photo - geometrical wallpaintings in a traditional hut of the Bemba people http://www.alamy.com/stock-photo-geometrical-wallpaintings-in-a-traditional-hut-of-the-bemba-people-3442850.html
  18. ^ tribal african art-bemba (awemba, ayemba, babemba, bembe, wabemba, wemb) http://zyama.com/bemba/index.html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9. ^ Bemba myth and ritual: the impact of literacy on an oral culture by Kevin B. Maxwell Published By:New York: P. Lang, 1983. xxiii, 197 p
  20. ^ Blessed to Bless: Language Bemba 存档副本. [2015年6月2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5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