奎荣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奎荣

大清四川庆符县知县
字号 字聚五
出生 道光十三年(1833年)
大清四川成都
逝世 宣统三年十月十四日(1911年12月4日)
 清朝四川成都
出身
  • 同治十三年(1864年)甲戌科翻译进士

奎荣(1832年—1911年12月4日),字聚五,哈喇额岳特氏,汉姓花[1]成都驻防正红旗蒙古[2][3][4],历官四川南充县[5]峨眉县三台县犍为县彭水县庆符县长宁县[6]诸县知县辛亥革命期间绝食殉国。

生平[编辑]

同治三年甲子科带补辛酉科,中式翻译举人,国史馆收掌官[7],同治十三年(1864年),中式甲戌科翻译进士,以知县用,发往四川任职。奎荣笃嗜著作书,且务必躬行。其性格温厚,惟恐言语伤人。初任南充县知县,光绪八年署峨眉县[8],留意风化,捐俸禄买书,亲自在书院讲授。光绪十五年四月署三台县知县[9][10],二十二年题署犍为县知县[11],二十三年调补彭水县知县,二十四年四月初六日到任,三十一年正月告请病假,交卸回省[12],捐居宅为学校使用。

宣统三年(1911年)保路运动爆发,总督赵尔丰待之过急,奎荣叹息道:“损下益上失民心,蜀祸将自此始”,于是搬到郊外居住。保路同志军起,又迁入城中。十月初四日,四川绅民逼迫总督交出政权,又有北京失守传言,奎荣于是托病不食。有人劝其年事已高,不要折磨自己。奎荣慨然道:“国事如此,吾辈尚偷生耶?”至十四日饿死,年八十。《清史稿》有传。[13]

延伸阅读[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清史稿·卷496》,出自赵尔巽清史稿

注释[编辑]

  1. ^ “奎荣,字聚五,哈喇额岳特,汉姓花.蒙古正红旗人,翻译进士,所任县官.晚年家居, 擅金石书画・所书钟鼎文,时人视为珍品,热心教育.曾为第三小学捐款和赠送校地”。《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39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05,第150页
  2. ^ “奎荣,成都驻防正红旗䝉古人,甲戌科进士,历署南充三台等县知县,前署本邑〔峨眉县〕,每课蒙列前茅,创设宾兴,士林咸德之”,《清代朱卷集成》335和鸣盛朱卷
  3. ^ “同治三年甲子科带补辛酉科:奎荣,蒙古正红旗人,翻译举人,国史馆收掌官”,《重修成都县志》卷五选举志举人28
  4. ^ 《清史稿》作满洲正红旗,误
  5. ^ “奎荣,字聚五,满洲人。以拔贡权县篆,视事勤愼,以实心行实政。其锄暴安良、崇文重士诸大端,治绩昭著,邑人至今思之”,(民国)《新修南充县志》卷九
  6. ^ “十三年甲戌科,奎荣,蒙古正红旗人,中式翻译进士,授工部主事,改官四川候补知县,历署峨嵋、南充、庆符、长宁等县,补授犍为,寻改彭水县”,《民国重修四川通志》
  7. ^ “同治三年甲子科带补辛酉科……奎荣,蒙古正红旗人,翻译举人,国史馆收掌官”,《同治重修成都县志》
  8. ^ “奎荣,成都驻防䝉古正红旗翻绎进士,八年署”,(宣统)《峨眉县续志》卷五
  9. ^ “邱祖培贵州毕节县监生,十五年三月代理。奎荣正红旗蒙古翻译进士,四月署。李煐江苏元和县监生,十六年三月署”,(民国)《三台县志》卷十五
  10. ^ “奎荣,字聚五,正红旗蒙古翻译进士。光绪间,官三台。恺悌精明,刑不滥用。凡讯断,恒以情理返覆开谕之,人均折服。及代去,邑人立碑以志去思”,(民国)《三台县志》卷十六
  11. ^ “奎荣、聚五,成都正红旗,进士,光绪二十一(二)年;奎荣,字聚五,正黄旗籍,驻防成都。进士,光绪二十二年任。红船育婴义冢,逐一整理,培修养济院,新修栖流所,又创办恤嫠,筹设宣讲,捐愤置宾,兴引息,重公除弊,审判严明。以道里不符定制,请调彭水。去之日,士民争送,妇孺感泣,歌颂伞牌,乞丐遮道,争以白水明镜持赠。公精书法,尤善钟鼎,民间多珍藏之”,(民国)《犍为县志》
  12. ^ “锡良奏彭水县奎荣告病开缺片……查有卸任彭水县知县奎荣年七十四岁系京城蒙古正红旗文弼佐领下人,由京员改归知县,光绪三年到省,二十二年题署犍为县知县,二十三年调补今职,二十四年四月初六日到任,三十一年正月告请病假,交卸回省,现在迁延日久,气血亏损,坐立维艰,禀请开缺调理……光绪三十二年七月十五日”,《近代史所藏清代名人稿本抄本》第3辑第58册
  13. ^ 《清史稿·卷四九六·忠义十》:奎荣,字聚五,满洲正红旗人,成都驻防。同治十三年翻译进士,用知县,发四川。奎荣笃嗜程、朱书,务躬行。性温厚,与人语,惟恐伤之。始权南充,偶误决一狱,屈者恚而得狂疾,闻之大戚,曰:“是予之罪也!”亟集两曹,自引咎,平反之,自是听断益平。尤留意风化,在峨眉任,捐俸购儒先书,集书院诸生定课程,亲为讲授。历犍为、彭水、庆符诸县,所至劝学,一如在峨眉时。庚子前,以老告休,捐居宅为学校用。铁路争事起,总督赵尔丰持之急,奎荣太息,谓“损下益上失民心,蜀祸将自此始”,遂避地郊居。同志军起,复迁入城。十月初四日,绅民迫总督交政权,又讹传北京失守,遂讬疾不食。或谓年已笃老,毋过自苦,奎荣慨然曰:“国事如此,吾辈尚偷生耶?”至十四日饿死,年八十。奎荣德望为蜀士推重,皆称聚五先生。既殉节,益崇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