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山头刘家大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博山山头刘家大院,位于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山头街道的古窑村,为一保存完善的清代末期民居,全区共有三处院落,当地人称为“刘家大院”,被列入“市古建筑近现代优秀建筑和纪念性建筑”。[1]

源起[编辑]

据《刘氏族谱》记载:刘氏始祖于明朝洪武十八年(1385年)自河北省冀州枣强县迁居山东省博山县,第八世祖刘赏德、刘赏仁兄弟始于陶镇定居。[2]

范围[编辑]

敦睦堂[编辑]

敦睦堂刘家大门位于北头井胡同,兴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院内建筑为1980年代翻建,仍有后人居住。

毂德堂[编辑]

毂德堂刘家大院位于河南东街10号,建物规模最大有房屋40余间且保存完善,由该地富商刘澍沣(1895年—1936年)修建,为古窑村第一富户。[3]刘氏与正室妻子房庆仪育有宗文、宗武、宗成、宗康、宗夏、宗周六子和宗玉、宗秀两女,与侧室钱氏育有宗禹、宗商、宗鲁三子和宗珉、宗佩、宗映、宗璞四女。毂德堂刘家大院第一进院落为三间南屋,供佣人和门房居住,后侧花园植有名贵花木并筑有水池假山,现已不存。二进院落院门为雕花木门,饰有垂珠砖雕等门饰,门内两侧为砖雕、拱壁;正房为北屋三间,一明两暗,为青砖小瓦木结构,前有回廊。东西配房各有三间,北屋为客厅、东西配房为客房。正房左侧有一月亮门连接第三进院落,为刘澍沣母亲与其三房妻妾居住,属四合院配置,东屋在1980年代修房顶时发现梁上铭有“大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建”字样。第三进院落西屋的一侧连接四进院落,为厨房、仓库、佣人住处。[4]1949年后曾被先后辟为看守所、粮所、山头小学河南分校等设施,1972年与1979年,前院和后院先后改建为居民住房。

庆余堂与汉余堂[编辑]

由刘氏族人“庆余堂”刘澍滨、刘耀枢父子及“汉余堂”刘澍汉、刘耀柱家族合用的刘家大门,大门建于1931年,内有南北两厢房共六间。东大门为庆余堂家族故宅,为青石小瓦结构的二层小楼人称“转堂楼”,小楼环南北东三面,上下共计10间房,楼板为木制结构,为光绪年间建筑。北大门为汉余堂家族故宅,有北屋三间、东西屋各两间,现仍有后人居住。

参考文献[编辑]

  1. ^ 王浩然. 探寻齐长城 颜神古镇:古村落绽放新华彩. 中国山东网. 2023-05-30. 
  2. ^ 博山山頭劉家大院. 古建筑保护. 2016-12-14. 
  3. ^ 据《博山县志》载:邑人周汉清1923年投资在陶镇南沟成立鲁兴煤矿,占地面积3849.83公亩,用的全是刘澍沣家的地。刘澍沣每10筐煤抽1筐的地租,收入颇丰。自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刘澍沣在陶镇大兴土木,先后建有四进院落,有说法称该院北屋为孙廷铨外祖母家祖屋,由刘澍沣购得后再另行扩建前两个院落,但尚未有考证。
  4. ^ 陈华新, 卢珊, 覃晓雯. 博山古窑村民居建筑的研究与保护开发. 中华民居·学术版. 2014-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