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官制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北宋初期体制大体沿袭唐朝的政治制度,但亦有些许改变。

中央官制[编辑]

宋史‧志第一百一十四‧职官一》:“宋承唐制,抑又甚焉。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筦库,悉隶三司。”

宰执[编辑]

宋代握有最高行政权的是宰执。宰执即是平章政事宰相)和参知政事(执政,参知政事是宋太祖为牵制宰相赵普所设,初始地位尚低,而后太祖一升再升,用来制衡宰相)的合称。

三省六部制[编辑]

三省六部

二府三司制[编辑]

二府指的是枢密院中书门下,分军政两权。三司是主管财政的最高机构,即盐铁部、度支部、户部三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号称“计相”。其长官称三司使,以两省五品以上及知制诰、杂学士、学士充。副手称三司副使,以员外郎以上历三路转运及六路发运使充。宋神宗的元丰官制改革将三司职权归户部和工部。南宋增设总领所,负责供应数路或一路各军钱粮,并参预军政。其长官称“总领某路财赋军马钱粮”,简称总领。

地方官制[编辑]

上下阶级分为路、道、府、州、县

[编辑]

路一级的官制复杂交错,有许多冗官。主要有路转运司〈主管财政和监察,有转运使、副使、判官等〉、提点刑狱司〈主掌刑狱,长官为提点刑狱公事〉、提举常平司〈负责仓储,长官为提举常平公事〉、提举学事司〈负责教育〉、经略安抚司〈长官为安抚使,安抚使照例兼任禁军军区的马步军都总管等军事职官,同时兼任某州、某府的地方官知州或知府,安抚使权限大,受路一级长官监察〉

[编辑]

望县:四千户以上,紧县:三千户以上,上县:二千户以上,中县:千户以上,中下县:不足千户,下县:五百户以下 官员主要是知县、县丞,主簿

官员品级[编辑]

品级 官员
正一品 尚书令中书令侍中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全为加官,非常设的名誉职务)
从一品 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枢密使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正二品 门下侍郞中书侍郎太尉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
从二品 六部尚书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州牧左右金吾卫左右卫上将军殿前都指挥使节度使御史大夫枢密副使签书枢密院事观文殿大学士
正三品 观文殿学士,翰林、资政、保和殿大学士,翰林学士,资政、保和、端明殿学士,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学士,枢密直学士,左、右散骑常侍,权六曹尚书
从三品 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直学士,御史中丞,开封尹,尚书列曹侍郎,诸卫上将军,太子宾客、詹事
正四品 给事中,中书舍人,太常卿宗正卿秘书监,诸卫大将军,殿前副都指挥使,承宣使,
从四品 保和殿、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侍制,左、右谏议大夫,权六曹侍郎七寺卿,国子祭酒,少府、将作监,诸卫将军、轻车都尉
正五品 马、步军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观察使,通侍、正侍、宣正、履正、协忠、中侍大夫
从五品 集英殿修撰,太常少卿、宗正少卿,秘书少监,内客省使,延福宫使,景福殿使,太子左、右庶子,枢密都承旨,中亮、中卫、翊卫、亲卫大夫,殿前马、步军都虞候,防御使,捧日、天武、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团练使,诸州刺史,驸马都尉
正六品 集英殿修撰,七寺少卿,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公事,尚书左、右司郎中,国子司业,军器监,都水使者,太子少詹事、左右谕德,入内内侍省、内侍省都知副都知,宣庆、宣政、昭宣使,拱卫、左武、右武大夫,入内内侍省、内侍省押班,枢密承旨、副承旨
从六品 起居郎,起居舍人,侍御史,尚书省左、右司员外郎,枢密院检详诸房文字,右文殿、秘阁修撰,开封少尹,尚书诸司郎中,开封府判官、推官,少府、将作、军器少监,和安、成和、成安大夫,陵台令
正七品 殿中侍御史,左、右司谏,尚书诸司员外郎,侍讲,直龙图、天章、宝文阁,开封府司录参军事,枢密副承旨,枢密院诸房副承旨,武功至武翼大夫,成全、平和、保安大夫,翰林良医,太子侍读、侍讲,两赤县令
从七品 左、右正言,符宝郎,监察御史,直显谟徽猷、敷文阁,太常、宗正、秘书丞,大理正,著作郎,崇政殿说书,内符宝郎,正侍至右武郎,武功至武翼郎,和安至保安郎,翰林医官,合门宣赞舍人,太子中舍人、舍人、诸率府率,亲王府翊善、赞读、直讲,判太医局令,翰林医效、医痊
正八品 七寺丞,秘书郎,太常博士,枢密院计议官、编修官,敕令所删定官,直秘阁,著作佐郎,国子监丞,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国子博士,大理司直、评事,训武、修武郎,内常侍,开封府诸曹参军事、军巡使、判官,京府判官,亦畿县令,两赤县丞,三京赤县、畿县令,太史局五官正,中书、门下省录事,尚书省都事
从八品 御史台检法官、主簿,少府、将作、军器、都水监丞,寺、监主簿,秘书省校书郎、正字,太常寺奉礼郎、太祝,太学、武学、律学博士,主管太医局,合门祗候,枢密院逐房副承旨,东、西头供奉官,从义、秉义郎,太子诸率府副率,亲王府记室,节度、观察、防御、团练、军事、监判官,节度掌书记,观察支使,京府、节度、观察、防御、团练、军事推官,诸州签判,节镇、上中下州录事参军,京府诸曹参军事、军巡判官,承直、儒林、文林、从事、从政、修职郎,京畿县丞,三京赤县、畿县丞,诸州上中下县令、丞,两赤县主簿,尉,诸府诸曹,节镇、上州诸司参军事,节度副使、行军司马,防御、团练副使,太史局丞、直长、灵台郎、保章正,翰林医愈、医证、医诊、医候,三省枢密院主事,守阙主事、令史、书令史
正九品 郊社、籍田、太官令,国子学正、录,武学谕,律学正,太医局丞,忠训、忠翊、成忠、保义郎,挈壶正,京畿县主簿、尉,三京赤县主簿、尉,诸州别驾、长史、司马,枢密院守阙书令史
从九品 黄门内品,承节、承信、迪功郎,中、下州诸司参军,诸州上中下县主簿、尉,城砦、马监主簿,诸州司士、文学、助教,翰林医学

[编辑]

  1. 正二品:上柱国
  2. 从二品:柱国
  3. 正三品:上护军
  4. 从三品:护军
  5. 正四品:上轻军都尉
  6. 从四品:轻车都尉
  7. 正五品:上骑都尉
  8. 从五品:骑都尉
  9. 正六品:骁骑尉
  10. 从六品:飞骑尉
  11. 正七品:云骑尉
  12. 从七品:武骑尉

文阶[编辑]

北宋前期文阶
阶官
1 太师
2 太尉
3 太傅
4 太保
5 太子太师 司徒
6 太子太傅 司空
7 太子太保
8 太子少师 尚书省左仆射
9 太子少傅 尚书省右仆射
10 太子少保
11 吏部尚书
12 兵部尚书
13 户部尚书
14 刑部尚书
15 礼部尚书
16 工部尚书
17 尚书省左丞 尚书省右丞
18 吏部侍郎 兵部侍郎
19 户部侍郎 刑部侍郎
20 礼部侍郎 工部侍郎
21 中书舍人
给事中
太子宾客
22 秘书省监
左谏议大夫
右谏议大夫
23 光禄寺卿
尚书省左司郎中
尚书省右司郎中
24 卫尉寺卿
太常寺少卿
秘书省少监
25 少府监监
26 司农寺卿
27 光禄寺少卿
28 卫尉寺少卿
司农寺少卿
29 吏部司郎中
司封司郎中
司勋司郎中
考功司郎中
兵部司郎中
职方司郎中
驾部司郎中
库部司郎中
30 户部司郎中
度支司郎中
金部司郎中
仓部司郎中
刑部司郎中
都官司郎中
比部司郎中
司门司郎中
31 礼部司郎中
饲部司郎中
主客司郎中
膳部司郎中
工部司郎中
屯田司郎中
虞部司郎中
水部司郎中
32 吏部司员外郎
司封司员外郎
司勋司员外郎
考功司员外郎
兵部司员外郎
职方司员外郎
驾部司员外郎
库部司员外郎
33 户部司员外郎
度支司员外郎
金部司员外郎
仓部司员外郎
刑部司员外郎
都官司员外郎
比部司员外郎
司门司员外郎
起居郎
起居舍人
侍御史
34 礼部司员外郎
饲部司员外郎
主客司员外郎
膳部司员外郎
工部司员外郎
屯田司员外郎
虞部司员外郎
水部司员外郎
左司谏
右司谏
殿中侍御史
35 太常寺博士
国子监博士
左正言
右正言
监察御史
36 殿中省丞
太常寺丞
宗正寺丞
秘书省丞
著作郎
秘书郎
37 太子中允
太子左赞善大夫
太子右赞善大夫
太子中舍
太子洗马
38 秘书省著作佐郎
大理寺丞
39 将作监丞
光禄寺丞
卫尉寺丞
鸿儒寺丞
40 大理寺评事
41 太常寺太祝
太常寺奉礼郎
42 秘书省校书郎
秘书省正字
诸寺监主簿
元丰改制以阶易官
品秩
(旧)
元丰前 元丰改制后 品秩
(新)
使相
(节度使、枢密使、亲王、留守、检校官

中书令、侍中、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开府仪同三司 从一品 1
从二品 尚书省左仆射
尚书省右仆射
特进 2
正三品 吏部尚书 金紫光禄大夫 正二品 3
兵部尚书
户部尚书
刑部尚书
礼部尚书
工部尚书
银青光禄大夫 从二品 4
正四品上
正四品下
尚书省左丞
尚书省右丞
光禄大夫 正三品 5
正四品下 吏部侍郎
兵部侍郎
户部侍郎
刑部侍郎
礼部侍郎
工部侍郎
正议大夫 从三品 6
正五品上 给事中 通议大夫 正四品 7
以上无磨勘法,需特旨除授
正四品下 左谏议大夫
右谏议大夫
太中大夫 从四品 8
以上为宰相所带阶官,文臣带诸阁侍制以上磨勘迁转至止
从三品 秘书省监 中大夫
(执政官所带阶官)
正五品 9
光禄寺卿
卫尉寺卿
少府监监
中散大夫 从五品 10
从四品上
正四品上
从四品上
从四品上
从四品上
从五品上
从五品上
秘书省少监
太常寺少卿
光禄寺少卿
司农寺少卿
卫尉寺少卿
尚书省左司郎中
尚书省右司郎中
朝议大夫 正六品 11
从五品上 前行郎中:
吏部:
吏部司郎中
司封司郎中
司勋司郎中
考功司郎中
兵部:
兵部司郎中
职方司郎中
驾部司郎中
库部司郎中
朝请大夫 从六品 12
中行郎中:
户部:
户部司郎中
度支司郎中
金部司郎中
仓部司郎中
刑部:
刑部司郎中
都官司郎中
比部司郎中
司门司郎中
朝散大夫 13
后行郎中:
礼部:
礼部司郎中
饲部司郎中
主客司郎中
膳部司郎中
工部:
工部司郎中
屯田司郎中
虞部司郎中
水部司郎中
朝奉大夫 14


从六品上
从六品上
从六品上
从六品上

从六品上
从六品上
从六品上
从六品上

从六品下
前行员外郎:
吏部:
吏部司员外郎
司封司员外郎
司勋司员外郎
考功司员外郎
兵部:
兵部司员外郎
职方司员外郎
驾部司员外郎
库部司员外郎

侍御史
朝请郎 正七品 15
从六品上 中行员外郎:
户部:
户部司员外郎
度支司员外郎
金部司员外郎
仓部司员外郎
刑部:
刑部司员外郎
都官司员外郎
比部司员外郎
司门司员外郎

起居郎
起居舍人
朝散郎 16


从六品上
从六品上
从六品上
从六品上

从六品上
从六品上
从六品上
从六品上

从七品上
从七品上

从七品下
后行员外郎:
礼部:
礼部司员外郎
饲部司员外郎
主客司员外郎
膳部司员外郎
工部:
工部司员外郎
屯田司员外郎
虞部司员外郎
水部司员外郎

左司谏
右司谏

殿中侍御史
朝奉郎[1] 17
正五品上
从七品上
从八品上
从八品上
国子监博士
太常寺博士
左正言
右正言
承议郎 从七品 18
从五品上 太常寺丞
秘书省丞
殿中省丞
著作郎
秘书郎
奉议郎 正八品 19
正五品下
正五品下
正五品下
正五品上
从五品下
太子中允
太子左赞善大夫
太子右赞善大夫
太子中舍人
太子洗马
通直郎 20
以上为升朝官
从六品上 秘书省著作佐郎
大理寺丞
宣德郎 从八品 21
从六品上
从六品上
从六品下
光禄寺丞
卫尉司丞
将作监丞
宣义郎 22
从八品下 大理寺评事 承事郎 正九品 23
从九品上 太常寺太祝
太常寺奉礼郎
承奉郎 24
正九品上
正九品下
从七品下
秘书省校书郎
秘书省正字
将作监主簿
承务郎 从九品 25
以上为京官
三京府判官
留守判官
节度判官
观察判官


正九品
正九品
26
节度掌书记
观察支使
防御判官
团练判官
从八品
从八品
正九品
正九品
27
军事判官
京府推官
留守推官
节度推官
观察推官
正九品 28
防御推官
团练推官
军事推官
军判官
监判官
正九品 29
县令

录事参军事
京畿县从八品
正九品
从八品
30
试衔知录事参军事
试衔知县令事
31
三京军巡判官
司理参军
司法参军
户曹参军
法曹参军
县主簿
县尉
正九品 32
以上为选人

环卫官[编辑]

环卫官
北宋官名 南宋官名 品秩 总称
1 左金吾卫上将军 从二品 诸卫上将军
2 右金吾卫上将军
3 左卫上将军
4 右卫上将军
5 左骁卫上将军 从三品
6 右骁卫上将军
7 左武卫上将军
8 右武卫上将军
9 左屯卫上将军
10 右屯卫上将军
11 左领军卫上将军
12 右领军卫上将军
13 左监门卫上将军
14 右监门卫上将军
15 左千牛卫上将军
16 右千牛卫上将军
17 左金吾卫大将军 正四品 诸卫大将军
18 右金吾卫大将军
19 左卫大将军
20 右卫大将军
21 左骁卫大将军
22 右骁卫大将军
23 左武卫大将军
24 右武卫大将军
25 左屯卫大将军
26 右屯卫大将军
27 左领军卫大将军
28 右领军卫大将军
29 左监门卫大将军
30 右监门卫大将军
31 左千牛卫大将军
32 右千牛卫大将军
33 左金吾卫将军 从四品 诸卫将军
34 右金吾卫将军
35 左卫将军
36 右卫将军
37 左骁卫将军
38 右骁卫将军
39 左武卫将军
40 右武卫将军
41 左屯卫将军
42 右屯卫将军
43 左领军卫将军
44 右领军卫将军
45 左监门卫将军
46 右监门卫将军
47 左千牛卫将军
48 右千牛卫将军
49 左金吾卫中郎将 环卫中郎将
50 右金吾卫中郎将
51 左卫中郎将
52 右卫中郎将
53 左骁卫中郎将
54 右骁卫中郎将
55 左武卫中郎将
56 右武卫中郎将
57 左屯卫中郎将
58 右屯卫中郎将
59 左领军卫中郎将
60 右领军卫中郎将
61 左监门卫中郎将
62 右监门卫中郎将
63 左千牛卫中郎将
64 右千牛卫中郎将
65 左金吾卫郎将 环卫郎将
66 右金吾卫郎将
67 左卫郎将
68 右卫郎将
69 左骁卫郎将
70 右骁卫郎将
71 左武卫郎将
72 右武卫郎将
73 左屯卫郎将
74 右屯卫郎将
75 左领军卫郎将
76 右领军卫郎将
77 左监门卫郎将
78 右监门卫郎将
79 左千牛卫郎将
80 右千牛卫郎将

检校官阶[编辑]

检校官
北宋前期 元丰三年 政和二年
1 检校太师 检校太师 检校太师
2 检校太尉 检校太尉 检校太傅
3 检校太傅 检校太傅 检校太保
4 检校太保 检校太保 检校少师
5 检校司徒 检校司徒 检校少傅
6 检校司空 检校司空 检校少保
7 检校尚书左仆射
8 检校尚书右仆射
9 检校吏部尚书
10 检校兵部尚书
11 检校户部尚书
12 检校刑部尚书
13 检校礼部尚书
14 检校工部尚书
15 检校左散骑常侍
16 检校右散骑常侍
17 检校太子宾客
18 检校国子祭酒
19 检校水部员外郎

散官[编辑]

文官[编辑]

文散阶
品级 官位
从一品 开府仪同三司
正二品 特进
从二品 光禄大夫
正三品 金紫光禄大夫
从三品 银青光禄大夫
正四品上 正奉大夫
正四品下 中奉大夫
从四品上 太中大夫
从四品下 中大夫
正五品上 中散大夫
正五品下 朝奉大夫
从五品上 朝散大夫
从五品下 朝请大夫
正六品上 朝奉郎
正六品下 承直郎
从六品上 奉直郎
从六品下 通直郎
正七品上 朝请郎
正七品下 宣德郎
从七品上 朝散郎
从七品下 宣奉郎
正八品上 给事郎
正八品下 承事郎
从八品上 承奉郎
从八品下 承务郎
正九品上 儒林郎
正九品下 登仕郎
从九品上 文林郎
从九品下 将仕郎

武官[编辑]

武散阶
官位
从一品 骠骑大将军
正二品上 辅国大将军
正二品 镇军大将军
正三品上 冠军大将军
正三品 怀化大将军
从三品上 云麾将军
从三品 归德将军
正四品上 忠武将军
正四品 壮武将军
从四品上 宣威将军
正五品上 定远将军
正五品 宁远将军
从五品上 游骑将军
从五品 游击将军
正六品上 昭武校尉
正六品 昭武副尉
从六品上 振威校尉
从六品 振威副尉
正七品上 致果校尉
正七品 致果副尉
从七品上 翊麾校尉
正八品上 宣节校尉
从八品上 御武校尉
从八品 御武副尉
正九品上 仁勇校尉
正九品 仁勇副尉
从九品上 陪戎校尉
从九品 陪戎副尉

医散官[编辑]

原十四阶,高宗绍兴时续增八阶

医散阶
从六品 和安大夫、成和大夫、成安大夫
正七品 成全大夫、保和大夫、保安大夫、翰林良医
从七品 判太医局令、翰林医效、翰林医痊
正八品 和安郎、成和郎、保安郎、成安郎、成全郎、保和郎、翰林医官,
从八品 翰林医愈、翰林医证、翰林医诊、翰林医候
正九品
从九品 翰林医学

参考文献[编辑]

  1. ^ 李一冰 <苏东坡新传>(下) P973

外部链接[编辑]

参见[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