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嶼公共租界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鼓浪嶼公共租界
Kulangsu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公共租界
1902年-1943年

鼓浪嶼公共租界地圖
政府鼓浪嶼公共租界工部局
歷史 
• 成立
1902年1月10日
• 廢除
1943年5月28日
今屬於 中華人民共和國
從日光岩頂上俯瞰鼓浪嶼和對岸的廈門
鼓浪嶼遍佈租界時代遺留的歐洲風格的老房子

鼓浪嶼公共租界(英語:Kulangsu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是中國在清末到民國時期的3個公共租界之一(另外兩處公共租界是上海公共租界蕪湖公共租界)。

鴉片戰爭期間,英軍佔領了鼓浪嶼,直到1845年才撤軍。1843年後,廈門根據《中英南京條約》開闢為通商口岸,英國另在廈門本島內港海岸獲得了一塊灘地興建英租界,鼓浪嶼則保持原有風貌。

歷史[編輯]

  •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後,日本統治台灣,為避免日本進一步覬覦廈門,清朝政府決定尋求「國際保護」,請列強「兼護廈門」[1]

這樣,廈門地區就形成2個租界隔海對峙的局面。廈門英租界面積狹小,完全是商貿區;而鼓浪嶼面積較大,形成大規模的西式住宅區。

  • 這段時期,有很多傳教士來到鼓浪嶼,他們建立的學校對中國現代教育有重大影響[4],例如:1898年,英國牧師韋玉振與夫人韋愛莉到鼓浪嶼傳教時創辦的「懷德幼稚園」是中國第一所幼兒園(現已更名為日光幼兒園)[5]

參見[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1. ^ 張震世:《公共租界時期的鼓浪嶼》,《廈門文史資料》第3輯,第20頁
  2. ^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外務部檔案,綜合類,第4462號
  3. ^ 清三. [2008-0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08). 
  4. ^ 存档副本. [2008-0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1). 
  5. ^ 存档副本. [2008-0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