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介民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黃介民(1883年—1956年),名,原名時至,字定保,號介民江西清江縣(今樟樹市)人,中國革命家,政治人物。

生平[編輯]

黃介民幼年喪母,13歲時跟隨父親經營木業。後來他入私塾念書,21歲時中秀才。宣統元年(1909年),他入學南京兩江師範學堂附屬中學班。其間,他加入中國同盟會辛亥革命中,他響應武昌起義,參加籌組臨江軍政分府。1913年,他留學日本東京明治大學,學習政治經濟。1914年,他參加中華革命黨。1915年,他和仇鰲李大釗等人創立神州學會。他還創辦《民彝》雜誌,宣傳反袁世凱[1]

1916年,他和陳其尤等組織新亞同盟黨。不久,他回中國發展新亞事業。1919年,他幫助韓國人士在上海成立大韓民國臨時政府。1920年初,他和姚作賓許德珩等將新亞同盟黨改組為大同黨,以和蘇俄加強聯繫。大同黨吸收了李大釗張國燾劉清揚康白情波塔波夫(博達博夫)等人參加。[2]

他還從東京漢城,宣傳朝鮮獨立。回到中國後,他在北京李大釗等人籌組抗日救國團,並應上海《救國日報》主編馬鶴天的邀請,任該報編輯,進行反對日本、反對北洋軍閥、支持朝鮮獨立的活動。[1]

1920年,他任上海中華工業協會總務部主任,任內他發起並親自參加了中國第一次舉辦的「五一」勞動紀念日活動。同年6月,他與姚作賓等人在北京把「大同黨」改組為「中國共產黨」(後改稱東方共產黨)。後來,他參加了在北京組織的留法勤工儉學會議,在會上他支持中國留法學生為維護合法權益而進行的鬥爭。此後,他在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全國協會負責編寫平民課本。他還寫了《三十七年遊戲夢》一文,文中記載了他和孫中山林伯渠周恩來張國燾彭湃等人的交往。不久,他領導江西旅滬人士成立了江西革命同志會[1]

1926年11月北伐軍攻克南昌之後,他回南昌任江西省水利局局長兼財務處長。中國國民黨江西省黨部改組時,他當選監察委員,並任中央候補委員。後來,他任國民革命軍第十四軍參議,而後因為該軍軍長賴世璜遇害,他遂寓居上海。1932年,他任司法院簡任秘書。他不滿蔣介石的獨裁統治,曾經營救黃富雲田漢出獄。抗日戰爭期間,他受樟樹中學之邀,對該校師生發表了抗日演說。在重慶期間,他拒絕了戴笠送來的300塊大洋。抗日戰爭勝利後,他回到南京,辭職回清江縣私塾[1]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黃介民任中南軍政委員會參事、江西省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籌備委員。1951年,他加入了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他曾歷任江西省第一屆人大代表、江西省政協常務委員、江西省參事室副主任兼江西土改委員會委員、江西省監察廳副廳長、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團結委員。[1][2]

1956年,黃介民逝世。

著作[編輯]

  • 黃介民,三十七年遊戲夢 ——黃介民回憶錄,黃志良 整理,載 近代史資料總122號

參考文獻[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黃介民:同盟會成員 辛亥革命先遣,中國贛鄱文化網,於2012-2-23查閱
  2. ^ 2.0 2.1 《近代史资料》总122号篇目提要,近代中国研究,2011年07月27日. [2012年2月2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6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