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聯奎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魏聯奎(1849年—1925年)又名星五,字文垣河南滎陽人。清末民初政治人物。[1]

生平[編輯]

魏聯奎幼年家庭貧困,無錢上學,乃常在私塾旁聽。後受塾師王調元賞識,魏聯奎免費入學。後來,魏聯奎考入大梁書院。光緒八年(1882年),魏聯奎中舉人,光緒十二年(1886年)中進士。同年五月,著主事分部學習[2],歷任刑部主事、刑部左丞,任職30多年。後辭職回到家鄉,在鄭州居住。[1]

1913年,魏聯奎首倡併集資創建了「鄭州賈魯河水利公司」,興修水利。魏聯奎親自為徵購土地等事奔波。民眾因為相信風水,又不願意地塊遭到剖開,故徵地非常困難。魏聯奎給愛財者以大筆金錢,給愛名者以水利委員或股東稱號。經過3年,終於修成了水渠,名為「魏公渠」。[1]

魏聯奎還呼籲為靠近大運河的54個縣減漕。明朝至清朝,南方各省自大運河將糧食運往通縣抵達北京。後來因為距大運河較遠的州縣運糧困難,容易耽誤期限,經私下協商,乃委託靠近運河的54個縣代辦漕運。距大運河較遠的州縣每年給54個縣補貼。後來年深日久,54個縣的漕數成了定額,遠離運河的州縣也不再給補貼。清朝之後,漕數被折為銀子,並多次增加,近河54個縣民眾負擔沉重。1918年,魏聯奎聯絡河南省內外54個縣的人士籲請減漕,在北京、開封設「漕糧商榷會」,54個縣都派出代表參加。魏聯奎還在北京、開封奔走,多次咨請河南省政府、北京政府財政部核實漕數。3年之後,減漕獲得批准,其中河南省每年減漕達24萬餘兩銀子。[1]

晚年,魏聯奎住在山西省平陸縣岳家莊,讀書並教育子孫。1925年7月,魏聯奎病逝。[1]

著作[編輯]

  • 《燹余詩集》
  • 《知行辯》
  • 《減漕錄》[1]

參考文獻[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河南省志·人物志. [2012-1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31). 
  2. ^ 《大清德宗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實錄》(卷二百二十八):光緒十二年。丙戌。五月。癸巳朔……吳品珩、常牧、余肇康、繆祐孫、陳爔唐、姚肇瀛、葛金烺、劉岳雲、邱淮、史緒任、張僖、楊聖清、吳浚、康克明、黨慶奎、怡齡、章紹洙、劉孚京、葉大琛、吳國鏞、王承益、江德宣、張登瀛、劉果、葉大涵、鄭寶琛、王基磐、姚桐生、林啟東、李翊煌、楊文春、陳恆慶、方培愷、曾福謙、秉彝、趙俊升、顧曾燦、文德馨、劉安科、區震、胡之鈞、鄒嘉來、秦樹聲、周生錦、王文毓、徐德欽、吉紳、裴景福、陳夔龍、徐貞、石鏡潢、李英華、姜子珍、張則周、李夢瑩、侯葆文、楊祖蘭、譚國恩、劉啟彤、黃祖直、傅秉鑒、馬九如、余應雲、張慶翎、何聯禧、劉光祖、雷天柱、王樹枬、魏延齡、袁楚藩、王誠羲、魏聯奎、宋滋蓍、蔡壽星、金鵬、張丕基、王國慶、熊冠斗、楊書詹、張驤、謝昌年、陳孝恪、李賀礽、郝秉忠、李坦、張六翮、倪教敷、薛秉壬、王肇修、俱著分部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