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州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趙紅州
出生(1941-04-24)1941年4月24日
逝世1997年4月9日(1997歲—04—09)(55歲)
國籍 中華人民共和國
母校南開大學
科學生涯
研究領域科學計量學

趙紅州(1941年4月24日—1997年4月9日),男,河南溫縣人,中國科學史學家,科學計量學家。

生平[編輯]

1959年考入南開大學物理系,1964年畢業。196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87年7月開始在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工作,歷任院黨委委員、副院長、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科學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等職務。他曾被國際《科學計量學》雜誌聘為編委,被選入美國《馬奎斯世界名人傳[1]

1997年4月9日凌晨去世[2]

科學成就[編輯]

1974年,他在全國總工會河南羅山幹校勞動期間,利用上海《復旦大學學報》發表的《自然科學大事記》,獨立地發現了世界科學中心轉移現象。這與日本科學史家湯淺光朝在1962年《日本科學史研究》(英文版)發表的內容不謀而合。1979年開始,他又先後提出「科學創造最佳年齡定律」和「科學勞動智力常數」[3]

觀點[編輯]

趙紅州在1985年3月25日的《光明日報》上發表論文《領導藝術與領導科學的辯證法》,認為領導藝術與領導科學二者的結合,是實施馬克思主義領導的一個基本原則[4]:488

趙紅州教授在分析中國大陸科學家迄今無一人獲得諾貝爾獎的原因時,總結出4點原因:科學知識積累不夠;科學研究時間不足;缺乏科學家群落;缺乏科學人才識別和遴選機制。在時間方面,他認為,美國科學家人數雖然不足100萬,但卻是全時科學家人數。而蘇聯的科學家人數號稱一百多萬人,但時間沒全用在科研上,折合成全時科學家也只有幾十萬人[5]

趙紅州1994年出版的《科學和革命》一書通過對近代史與近代科學史的考察,闡明了社會革命科學革命的辯證關係:社會革命不可能影響自然科學的具體內容,但是社會革命可以通過科研生產關係而影響科學能力,從而加速或延緩科學發展的速度[6]

著作[編輯]

著有《科學能力學引論》、《大科學觀》、《科學和革命》、《科學史數理分析》等專著。

參考文獻[編輯]

  1. ^ 柏生. 这里有交叉科学生长的沃土 ——访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 人民日報. 1988年7月3日: 第3版. 
  2. ^ 梁吉生 (編). 《南开逸事》. 遼海出版社. 1998年: 第280頁. ISBN 9787806388181. 
  3. ^ 劉則淵. 赵红州与中国科学计量学. 科學學研究. 1999, (4): 104–109. 
  4. ^ 汝信; 易克信. 《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988年9月. 
  5. ^ 王忠武.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方法论》. 山東人民出版社. 2001年: 第232頁. ISBN 9787209027687. 
  6. ^ 雁平. 《科学和革命》简述. 人民日報. 1994年10月5日: 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