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幹渠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西幹渠寧夏平原的一條灌溉渠兼防汛排水渠。

概況[編輯]

是寧夏地理位置最高的一條幹渠,位於賀蘭山東側,橫貫青銅峽市永寧縣銀川市賀蘭縣,止於平羅縣,全長112.7km。

西幹渠引黃河水灌溉賀蘭山沿線82萬畝土地,供水範圍已輻射2(區)4縣(市)8個國營農場和賀蘭山東麓22萬畝葡萄長廊。

西幹渠是賀蘭山東麓防洪體系中非常重要的排洪渠,是賀蘭山東麓第一道防洪屏障。幹渠西側沿賀蘭山有較大山洪溝43條。

歷史[編輯]

西夏李元昊開鑿昊王渠(也稱李王渠),昊王渠因賀蘭山多處山口的夏季山洪沖毀。西幹渠部分渠段也是利用昊王渠的廢渠。

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寧夏巡撫都御史王珣為絕虜寇,又對昊王渠進行修浚,並更名為靖虜渠,役夫3萬人,耗費白銀三萬兩[1],但因賀蘭山洪扇區土質十分堅硬,沒有完全開通。[2]

1959年10月4日,寧夏回族自治區水利工作會議決定開工建設西幹渠。11月1日,在永寧縣寧化橋召開開工誓師大會,寧夏自治區黨委書記李景林做了動員報告,第一期工程動員5萬人,包括支寧北京知青,解放軍駐寧夏部隊,。1960年5月10日西幹渠一期工程建成通水,1960年10月,西幹渠二期工程開挖,10萬民工參戰,肩挑背扛,土法上馬,於1961年5月竣工,全長112.7公里,橫貫青銅峽、永寧、銀川、賀蘭、平羅等縣區8個國營農場,11個鄉鎮。幹渠設計流量為70立方米每秒,最大引流量58立方米每秒,實際灌溉面積超出設計灌溉面積。[3]

詩歌[編輯]

《開靖虜渠》王珣:滾滾河流勢險哉,平分一派傍山來。經營本為防胡計,屯守兼因裕國裁。此日勞民非我願,千年樂土為誰開。老臣喜得金湯固,幕府空閒衛霍才。[4]

《西幹渠水利遠征軍戰歌》西幹渠水利工程隊:賀蘭山下擺戰場,降龍伏虎志氣揚,腳踢山沙速讓路,手牽黃河灌農莊。

參考文獻[編輯]

  1. ^ 《明憲宗實錄》:請出京帑銀三萬兩,並借支靈州鹽司課之直給其費。」
  2. ^ 《嘉靖寧夏新志》:靖虜渠,元昊廢渠也。舊名李王渠,南北長三百餘里。弘治十三年(1500年),巡撫都御史王珣奏開之,以更今名:一以絕虜寇,一以興水利,但石堅不可鑿,沙深不可浚,財耗力困,竟不能成,仍為廢渠。
  3. ^ 裴云云. 西干渠60年峥嵘岁月. [2020-1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5). 
  4. ^ 《嘉靖寧夏新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