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和林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葛和林
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
任期
1978年3月—1984年3月31日
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任期
1964年12月—1975年
個人資料
性別
出生1910年
江蘇省溧陽縣
逝世1984年3月31日
北京市
政黨中國共產黨
母校金陵大學
職業工程師政治人物

葛和林(1910年—1984年3月31日),男,江蘇溧陽人,中國電線電纜專家,曾任上海電纜研究所副所長兼總工程師。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1][2]

生平[編輯]

1910年(一說1911年[3])生於江蘇省溧陽縣清安鄉上汶村,在家中排行老五。父親葛懷文是一名教師。1927年,在兄弟們的資助下考入北京清華學校。1928年轉入上海交通大學電機工程系。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他代表交通大學新改組的學生會,參加並組織學生抗日請願遊行等運動。1931年12月(一說1932年2月[4])加入中國共產黨。1932年因頻繁參加被學校開除。同年底經介紹,赴南京,擔任國民政府建設委員會民用電機管理處電氣事業指導委員會技佐。1933年秋,他在逸仙橋國民黨建設委員會的單身宿舍成為了中共南京特別支部的機關辦公地(顧衡為負責人)。葛和林擔任組織幹事兼任交通和文書等工作,直至1934年4月省委被破壞[5][6]

1936年畢業於南京金陵大學電機系,繼續擔任電氣事業指導委員會技佐,同時兼任南京謙信機器公司、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中央電工器材廠籌備處工程師。1937年9月,被惲震(電氣事業指導委員會主任)派赴英國亨利電纜廠實習。1939年11月回國後任中央電工器材廠昆明一廠計劃組長、工程師和主任工程師等職。1940年8月,受聘為國立湖南大學教授。1941年被捕,經湖南大學校長胡庶華保釋回到昆明,任中央電工器材廠有限公司總經理惲震的技術秘書,主要從事導電和電氣絕緣材料研究。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赴美國、英國、加拿大等國考察電線電纜製造技術,並首次引進了美國製造電線電纜設備。1948年1月回國後,任中央電工器材廠上海製造廠廠長兼電纜新廠籌委會主任工程師。1949年12月,出任華東工業部上海電線廠(後改稱上海電纜廠)第一任廠長。1953年10月調入北京,歷任第一機械工業部第四設計分局主任工程師,第七、八局技術處副處長兼主任工程師、電纜設計室主任等職。1958年10月,調任第一機械工業部上海電纜研究所副所長兼總工程師[7]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受到迫害。1981年重新加入中國共產黨[8]。1984年3月31日逝世[9]

1986年,中共上海市委組織部決定,恢復葛和林之前的黨籍,從1932年2月開始算起。

親屬[編輯]

  • 葛葆真
  • 葛春霖(1907年3月-1994年10月30日),原名葛春林,曾任輕工業部諮詢委員會委員。

參考資料[編輯]

  1. ^ 胡健國. 近代華人生卒簡歷表. 國史館. 2003: 384. ISBN 9789570158700. 
  2. ^ 高勇 (編). 历届全国政协委员人名辞典. 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1996. ISBN 7507813746. 
  3. ^ 資源委員會 (編). 中国工程人名录. 長沙: 商務印書館. 1941. 
  4. ^ 葛和林:战争年代机智战斗 和平年代致力电缆. 溧陽日報. 2021-10-20 [2023-0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05). 
  5. ^ 中共南京市委黨史辦公室 (編). 南京人民革命史. 南京出版社. 1991: 142. ISBN 7805605211. 
  6. ^ 王向田. 用生命追求光明的顾衡. 清華大學校史館. [2023-0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05). 
  7. ^ 孟燕堃 (編). 上海机电工业志. 上海: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96: 603 [2023-02-05]. ISBN 780618227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05). 
  8. ^ 於俊道 (編). 中国共产党名人录.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7. ISBN 7220027621. 
  9. ^ 葛和林同志逝世. 人民日報. 新華社. 1984-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