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雄才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羅雄才
出生1903年5月
 清朝廣東興寧
逝世1993年11月2日
 中國廣東省廣州市
國籍 中華人民共和國
職業大學教授
政黨中國民主同盟

羅雄才(1903年5月—1993年),男,廣東興寧人,中國化學家、教育家,原華南工學院籌備委員會副主任,華南工學院院長,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中國民主同盟(民盟)第三到八屆中央參議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民主同盟廣東省委員會第四到八屆主委。[1]

生平[編輯]

早年和中大石牌校區[編輯]

1903年出生於梅州興寧龍田鎮鴛塘村,其父羅望周在他兩歲時病逝[1]。1913年入讀小學,11歲時其母親病逝,16歲時畢業於興寧縣立中學。

1920年秋,受到堂叔羅健瞻的支持而赴日求學[1]。1922年,考入第一高等學校(簡稱「一高」)預科班,並取得中國政府庚子賠款公費資助。次年以第一名成績升入一高理科班[1]。1926年[1](一說1923年[2])考入東京帝國大學理學院化學系,是該系首位中國學生,師從機化學權威松原行一久保田勉之助柴田雄次水島三一郎片山正夫[1]。1929年以第一名成績畢業後進入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研究催化劑[1][2]

1931年回國,9月被聘請為國立中山大學理學院副教授[1]。次月,理學院改為理工學院,增設土木工程和化學工程系。次年1月,改任化學工程系教授[1]。1932年2月[1],鄒魯復任國立中山大學校長,決定在石牌建立新校區並設立工學院,為此召集了工學院籌委會24人[2][1](一說25人[3],全部系海歸人士),羅是其中之一,也是最年輕的之一[3][1]

1933年,羅在文明路校區上課之餘步行數小時前往石牌參與新校區的施工監察和指導。1934年7月5日[1](一說8月[3]),工學院在文明路校區成立。同年10月,工學院遷入石牌新校[1]

抗日戰爭期間的中大[編輯]

1937年9月22日,日機轟炸廣州,對石牌校區投彈20多枚,「幸落曠地」,學校被迫停課三周,但隨後複課堅守原址直到1938中秋節前後日軍登陸大亞灣並陸路從龍洞方向攻入廣州[3]。10月,在工學院院長蕭冠英的主持下,中大西遷雲南澄江,羅雄才隨行[3]。1940年,廣東省政府遷韶關,中大應邀遷回坪石。

1942年,羅雄才教授從韶關坪石三星坪工學院步行40餘天返回家鄉興寧借用神廟和民宅創立了廣東省省立興寧高級工業學校,設紡織、化學二科,同時兼任國立中山大學教授,常常往返於坪石和興寧之間[4]。興寧工校是抗戰期間東部唯一新創的大專以上學校,耗資220萬元,多數依靠羅雄才的各渠道籌款[1]。1943年,羅教授籌款並建設了新校舍,增設機械、電機、土木工程三科[4]。1944年秋[4](一說1945年1月[3]),坪石被日軍攻陷後,中大校長金曾澄率領工學院和部分師生遷借興寧校址繼續授課,由羅雄才收留安排[4][3],文學院、理學院、校本部、研究院遷附近的梅縣[5]。1945年3月,廣東省府和中大正式將興寧、梅州列為複課校址,羅雄才被委任為工學院院長[1]

1945年8月,戰爭結束。羅教授隨中大復員廣州,任復員委員會工程組主任、工學院院長,同時兼任興寧工校校長[4]。1946年[2](一說1948年[1])任國立中山大學總務長[2]

1949年與坪石時代中大經濟系主任、廈門大學法學院長王亞南一同赴香港,5月一同北上北京[2]。1950年-1951年間,中共領導下的中山大學不信任解放前夕擔任總務長的羅雄才,因此將他排除在校務行政之外[1]

1951年8月,中大副校長馮乃超代表省文教委請羅出任工學院副院長[1]

籌備華南工學院[編輯]

1952年任華南工學院籌備委員會副主任、副院長,提議定名「華南工學院」、主持制定了《廣州地區籌設工學院基本草案》,是華工創設的基礎性文件[1]。同年11月17日,羅雄才在工學院體育館華南工學院成立大會上作籌備工作報告,後來此日被定為華工成立紀念日、校慶日[1]。同年加入民盟[1]

1955年5月31日,受國務院任命為華南工學院副院長[1]。主持建設了化工系造紙、製糖、矽酸鹽、食品、工業化學、橡皮、食鹽電解等小組[1]

1958年,由於華工化學學科勢力強大、華南地區建設需要,廣東省委決定成立華南化工學院,羅任華南化工學院院長。在短時間內組織興建了校舍,增設了酸鹼、化肥、燃料、有機合成、纖維素、微生物、塑料機械等專業。[1]

1962年,任教育部全國化工統編教材總主編[1]。同年,華南化工學院併入華南工學院[6]

1962年9月[1](一說1963年[2]),為了提高中山大學理科的實力和影響力,調任中山大學副校長[6],先後建立了光學、生物學、高分子化學、電子顯微鏡四所高等實驗室。建立了社會科學學術委員會和自然科學學術委員會。

中大和文革[編輯]

1963-1966年,羅主持了兩次中大科研成果展覽會,隨後該會演變成了全國高校科研展覽會[1]。1966年,得益於展覽會的成功和理科建設的成果,中大獲得的科研經費大幅上升[1]

1966年下半年,羅雄才遭受衝擊被打倒[1]。1971年底,恢復所有職稱待遇[1]

1973年,重返石牌、執教廣東化工學院[2][6]。1978年,廣東化工學院併入廣東工學院並復名華南工學院[6]

1984年,倡議和參與建立嘉應大學[2]。同年開始退出行政管理職務[1]

1978年,創立全國高校內第一所材料科學研究所,華南工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任所長直到1984年。

1993年11月2日病逝於廣州[1],輓聯為「於國於民無遺憾;立言立德有殊勛」[2]

趣事軼聞[編輯]

羅雄才飯後帶子女們在華工內散步,不論走到哪裏都可以說出當地路名、校舍何時修建、有何典故等[6]

50年代,遠郊的石牌校區缺乏娛樂,羅雄才主持購置了電影設備,放置在體育館,在周六舉行電影晚會,周日借給隔壁的華南農學院放電影[6]

羅雄才能夠記住許多人的名字哪怕只見過一面,使得對方十分驚訝,並對學校里教師和自己學生的經歷瞭如指掌[6]

參考資料[編輯]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罗雄才:雄心报国 才智育人. 人民網. [2019-09-11].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为了早日凯旋的最后辗转. 南粵古驛道. [2020-03-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26).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烽火中的工业救国梦. 中山大學報. [2020-03-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7). 
  4. ^ 4.0 4.1 4.2 4.3 4.4 华南理工、中大同根生, 请记住这段”隐没”的抗战记忆. 雲之南-華人頻道. [2020-03-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15) (中文(中國大陸)). 
  5. ^ 没想到!梅州与中山大学还有这样的关系…. 騰訊新聞. [2020-03-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9). 
  6. ^ 6.0 6.1 6.2 6.3 6.4 6.5 6.6 他是华南地区工程教育的开拓者. 鳳凰網. [2020-03-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