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加2號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維加2號
維加太陽系探測航天器和着陸裝置(模型)
名稱金星–哈雷2號
任務類型行星科學包括登陸和大氣層探測
運營方蘇聯科學院
國際衛星標識符1984-128A
1984-128E
1984-128F
衛星目錄序號15449
15856
15857
任務時長56分鐘(着陸器)
~2 天(氣球)
2年3個月又3天(激活最後一次聯繫)
航天器屬性
航天器5VK No. 902
航天器類型5VK
製造方拉沃契金設計局
發射質量航天器: 4,920公斤(10,850磅)
氣球: 21.5公斤(47磅)
着陸質量1,520公斤(3,350磅)
尺寸2.7米 × 2.3米 × 5.7米(8.9英尺 × 7.5英尺 × 18.7英尺)(着陸器)
任務開始
發射日期1984年12月21日 (1984-12-21)
世界時 09:13:52
運載火箭質子 8K82K
發射場 拜科努爾200/40
任務終止
最後通訊1987年3月24日[1]
軌道參數
參照系環地軌道
軌域近地軌道
半長軸6,705.5公里(4,166.6英里)
近拱點65公里(40英里)
遠拱點204公里(127英里)
傾角51.5°
週期88.1 分鐘
飛掠金星
最接近1985年6月15日
距離24500公里(15200英里)
金星大氣探測
航天器組件維加2號氣球
進入大氣1985年6月15日 02:06:04
金星著陸器
航天器組件維加2號下降艙
着陸日期1985年6月15日 03:00:50
着陸點8°30′S 164°30′E / 8.5°S 164.5°E / -8.5; 164.5 (Vega 2)
飛掠哈雷彗星
最接近1986年3月9日
距離~8030公里(4990英里)

任務徽章
無 →
 

維加2號(英語:Vega 2)是前蘇聯的一艘太空探測器,主要與維加1號一起用來執行探索金星哈雷彗星維加計劃。該飛船由早期金星系列飛船升級而來,其名稱「維加」(VeGa)是由俄語中金星(Venera)和哈雷(Galleye)二詞組合而成。它們都是由巴巴金航天中心設計,希姆基拉沃契金設計局製造的5VK型航天器。飛船上安裝了一對提供動力的大型太陽能板,攜帶的儀器包括碟形天線照相機光譜儀紅外探測儀、磁強計等離子體探頭等。1984年12月21日,近5噸(10850磅)的飛船被安裝在質子8K82K火箭頂部,從哈薩克斯坦丘拉塔姆的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維加1號和2號都屬於三軸穩定系統,為防避哈雷彗星塵埃的撞擊,飛船上加裝了雙重防護罩。

金星任務[編輯]

1985年6月15日,維加2號下降艙抵達金星,兩天後從航天器中釋放。這一重1500千克(3300英磅)、直徑240厘米的的球體模塊,包含了一架地表着陸器和一隻探測氣球,而航天器則利用金星進行了一次重力助推機動,繼續飛向哈雷彗星[2]

着陸[編輯]

1985年6月15日3點零50秒,維加2號着陸器降落在阿佛洛狄忒高地北部區,大約南緯7.14°、東經177.67°附近。着陸點高度高於行星平均半徑0.1公里,測得的大氣壓為91個標準大氣壓,溫度736K(攝氏463°)。在地表樣品中發現了一種斜長橄長岩,這在地球上很少發現,但存在於月球高地中,因此得出結論,該地區可能是所有金星着陸器所探測地區中最古老的。該着陸器在金星表面傳輸了56分鐘的數據[3]

氣球[編輯]

展示在史密森尼學會史蒂文·烏德沃爾哈齊中心的金星探測氣球。

1985年6月15日世界時2點6分4秒(地球接收時間:莫斯科時間5點6分4秒),維加2號着陸器/氣球艙約以11公里/秒的速度進入金星大氣層(海拔高度125公里)。大約2點6分19秒,系附着降落傘的登陸器艙蓋在距地表64公里的高空打開。15秒後,在63公里高空釋放了艙蓋和降落傘。40秒後,在南緯7.45°、東經179.8°,海拔61公里處,降落傘將氣球包拉出艙室。在進入大氣層200秒後,第二具降落傘在55公里的高度打開,抽出了摺疊的氣球。

100秒後,氣球在54公里處完成充氣,降落傘和充氣系統被拋棄。當氣球到達大約50公里時,壓載物被丟棄,氣球在釋放後的15至25分鐘內又漂升至53至54公里之間的穩定高度,這意味着金星三層雲系中最為活躍的中間層,其平均穩定高度為53.6公里,氣壓535毫巴,溫度為308-316K(攝氏35°-43°)。該氣球在幾乎緯度恆定的橫向氣流中,以平均約66米/秒的時速向西漂移。從夜晚穿過晨昏圈到6月16日世界時9點10分共漂浮了7400公里。探測氣球在白天繼續工作,直止6月17日世界時0點38分,在總計橫移11100公里後,於南緯7.5°、東經76.3°處接收到了最後一次傳輸。此後,不知道該氣球又飛了多遠[3]

哈雷任務[編輯]

在與金星交匯後,維加號航天器在該行星的重力助推下被引向了哈雷彗星

1986年3月7日,在距哈雷彗星1400萬公里(870英里)處,該飛船對它拍攝了100張照片,並開始了與它的交匯任務。

1986年3月9日世界時7點20分,維加2號抵達最接近彗星的8030公里(4990英里)處。在相距最近的3小時中,對彗星進行了密集的數據採集,以測量其慧核的物理參數,如尺寸、形狀、溫度和表面屬性,以及研究彗髮的結構與動態、彗核附近的氣體成分、塵埃粒子的構成、質量分佈與彗核距離間的變化關係,以及彗星與太陽風之間的相互作用等。

在此次交匯中,維加2號拍攝了700張彗星圖像,解像度比姊妹飛船維加1號更高,部分原因是當時彗發外的塵埃較少。但在這次交匯中也記錄到維加2號的能量損耗達到80%,較維加1號的40%高出一倍。

在經過1986年3月10日和11日的進一步成像作業後,維加2號完成了它的主要使命。

哈雷之後[編輯]

原本打算讓維加2號執行一次600萬公里的飛掠小行星2101阿多尼斯任務,但發現它已沒有足夠的燃料用於修正軌道[4]。相反,維加探測器利用這次機會測量了穿過丹寧-藤川彗星比拉彗星布朗平彗星軌道上的塵埃[4]

1987年3月24日,維加2號與地球失去了聯繫[4],而維加1號也早已於1987年1月30日耗盡了姿態控制燃料[4]

維加2號當前仍盤旋在環太陽日心軌道上,主要軌道參數為:近拱點0.7個天文單位,遠拱點0.98個天文單位軌道離心率0.17°,軌道傾角2.3°,軌道周期281天。

另請參閱[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1. ^ 存档副本. [2020-1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5). 
  2. ^ NASA NSSDC航天器詳情[失效連結]
  3. ^ 3.0 3.1 NASA Database—Solar System Exploration; Missions; By Target; Venus; Past; Vega 2. [2015-04-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14). 
  4. ^ 4.0 4.1 4.2 4.3 Ulivi, Paolo; Harland, David M. Robotic Exploration of the Solar System Part 2 Hiatus and Renewal. Praxis Publishing. 2009: 90–92. ISBN 9780387789040.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