盎格魯-撒克遜人 (委婉語)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盎格魯-撒克遜人盎格魯-撒克遜是一個委婉語[1][2],用於指代英格蘭人英國居民英格蘭裔美國人英格蘭裔澳大利亞人英語English Australians以及其他英語使用者,或者是將英語作為常用語言的國家

法國[編輯]

「盎格魯-撒克遜世界」的說法在歐洲的法語媒體中很常見。但這一說法沒有科學上的定義,可以用來定義的標準都有局限性。這個說法在主要相關人士中引起了嘲笑,甚至是反感,因為他們認為這種說法與強烈的種族主義[3]和過時觀念[4]有關[5][6]。同時也有觀點認為,自1970年代以來,這一詞語在種族方面的內涵已經逐漸式微,取而代之的是更廣泛的社會、文化與經濟上的意義[7]

在戰爭時期,受到強烈民族主義情緒的影響,法國人普遍認為他們與「盎格魯—撒克遜人」和「條頓人」之間的差異是永久性的,認定他們自古以來就是彼此對立的種族。[8]在科學技術等競爭領域也曾有這樣的輿論,一些法國學者將英美學者對「N射線」的質疑認定為「盎格魯—撒克遜人」的「缺陷」所致。[9]

俄羅斯[編輯]

「盎格魯-撒克遜人」一詞在俄羅斯主要用於政治宣傳目的[10][11]俄羅斯外交部長謝爾蓋·拉夫羅夫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俄羅斯總統新聞秘書德米特里·佩斯科夫[11]等俄羅斯高級官員[2]都使用了這一用語。

使用[編輯]

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前,俄羅斯官員和親政府媒體就已經使用了「盎格魯-撒克遜人」這個說法。在俄羅斯軍隊進入烏克蘭領土的兩三周前,它的使用變得尤為顯著。

2021年11月,俄羅斯聯邦總統新聞秘書德米特里·佩斯科夫在評論美國媒體有關俄羅斯準備入侵烏克蘭的報告時說,「盎格魯-撒克遜媒體」正在「製造恐慌」[1]。2022年1月31日,佩斯科夫提到:「當然,盎格魯-撒克遜人正在加劇歐洲大陸的緊張局勢。我們這些歐洲人應該認真考慮這個問題」[2]

當美國和英國決定從俄羅斯撤離外交官時,俄羅斯外交部長俄語Министры иностранных дел России謝爾蓋·拉夫羅夫說:「順便一提,我們也在考慮一點:如果盎格魯-撒克遜人撤離了他們的工作人員的話,也許他們正在策劃些什麼。我們也觀察了他們的行動,並且可能也會建議我們外交機構的非必要人員回家休息一段時間。之後,拉夫羅夫再次重複「盎格魯-撒克遜人」一詞,並使用了「盎格魯-撒克遜同事」這個詞組,以作為「我們的西方夥伴」詞組的變體。俄羅斯外交部的官方發言人瑪麗亞·扎哈羅娃朱利安·阿桑奇是一名「受盎格魯-撒克遜鎮壓機器全力追捕的新聞工作者」 [2] ;而在2022年2月上旬,就俄羅斯軍隊在烏克蘭邊境部署軍隊的問題,她尖銳回答道:「現在不是你們代表盎格魯-撒克遜世界,去計算我們有多少軍隊、我們的軍隊在哪裏以及它們要去哪裏的時候。」2022年5月17日,德米特里·佩斯科夫表示,「盎格魯-撒克遜媒體」在「發動信息戰的國家排名」中領先[1]

自從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美國國會簽署2022年烏克蘭民主防衛租借法和多國開始向烏克蘭提供武器後,「盎格魯-撒克遜人」一詞在俄羅斯電視上頻繁出現。盎格魯-撒克遜人被描述為俄羅斯的主要敵人,並控制着烏克蘭權力(「基輔軍政府」),而俄羅斯則是在拯救烏克蘭人免受盎格魯-撒克遜人的統治。盎格魯-撒克遜人被描繪為帝國主義者納粹主義者,向烏克蘭極端主義者(「班德拉派​(俄語」)下達了命令,並煽動烏克蘭對抗俄羅斯。「盎格魯-撒克遜人」一詞通常用於指代英國美國[12],但有時也會用於所有英語使用國家,甚至是整個西方世界及其盟友。俄羅斯政治人物通常會將「盎格魯-撒克遜人」一詞理解為「俄羅斯的敵人」 [2]

俄羅斯議員奧列格·馬特韋伊切夫在談到襲擊烏克蘭的意義時說:「盎格魯-撒克遜人想用槍指着我們的腦袋。」而議員安德烈·古魯廖夫則稱,「盎格魯-撒克遜人」想讓歐洲去化。俄羅斯聯邦安全會議副主席副主席德米特里·梅德韋傑夫撰文稱,西方試圖解體俄羅斯,而這是「盎格魯-撒克遜變態者的骯髒夢想」。[2]

分析[編輯]

Meduza的作者Artyom Efimov認為,使用「盎格魯-撒克遜人」一詞可能會對俄羅斯國內的公眾產生一定的影響,這可能是某種試圖聯合俄羅斯和歐洲對抗美國的企圖。[1]

中國大陸[編輯]

中國一些學者和網民沿用「白人盎格魯-撒克遜新教徒」概念,將英語圈國家及其影響區域的白人通稱為「盎格魯-撒克遜人」,常簡稱「盎撒」或「昂撒」,是以美國為首的五眼聯盟、「西方集團」、「境外敵對勢力」等概念的代名詞。這類用語被部分人士認為是衝擊-反應模式在21世紀初中美關係特別是中美貿易戰中的一種體現,是一種輿論上的「自衛」行為。與此同時,也有批評者認為,此類用語帶有一定程度的種族主義色彩。[13][14][15]

參見[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1. ^ 1.0 1.1 1.2 1.3 Артём Ефимов. Власти все чаще говорят, что главные враги России — это «англосаксы». Это же только США и Великобритания? А как же «коллективный Запад»? Выпуск рассылки «Сигнал» на «Медузе». Meduza. 2022-05-19 [2023-04-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20). 
  2. ^ 2.0 2.1 2.2 2.3 2.4 2.5 Ксения Туркова, Алексей Зонов. Словарь войны. Англосаксы. Голос Америки. 2023-02-04 [2023-04-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29). 
  3. ^ The Passing of the Great Rac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1916 (publié en français en 1926 chez Payot sous le titre de Le Déclin de la grande race et préfacé par Georges Vacher de Lapouge法語Georges Vacher de Lapouge), réédité aux Éditions de L'Homme Libre, 2002.(英文)
  4. ^ Selon Emile Chabal, cette expression référant à une période spécifique de l』histoire médiévale est une projection par les Français de leurs propres angoisses. Voir, par exemple, Edmond Demolins, À quoi tient la supériorité des Anglo-Saxons, Paris, 1897, iv-412, in-8°(lire en ligne sur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Gallica).
  5. ^ Emile Chabal, « The Rise of the Anglo-Saxon : French Perceptions of the Anglo-American World in the Long Twentieth Centur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French Politics, Culture & Society, 2013 (consulté le 1er juillet 2021), p. 24-46..
  6. ^ mile Chabal, « Not just American or British, the Anglo-Saxon is a mirror to Frenchness : the country’s alter-ego and most feared enemy »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aeon.co.(英文)
  7. ^ Emile, Chabal. “盎格鲁-撒克逊人”是法国人的发明?. 界面新聞. 2017-11-01 [2023-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04). 
  8. ^ 沃爾特·李普曼.公眾輿論[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9. ^ 徐飛,梁帥.科學不能承受之重——科學造假的社會文化動因釋例[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4, 037(001):109-114.
  10. ^ Алла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а, Дмитрий Трещанин. «Англосаксы», «хунта» и «центры принятия решений». Словарь новой реальности // Медиазона. — 2023. — 8 1月.
  11. ^ 11.0 11.1 Мальгин, Андрей. Путин и англосаксы. Андрей Мальгин – о картине мира. Радио Свобода. 2022-02-09 [2023-03-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09). 
  12. ^ Kremlin media: Ukraine preparing to attack, not Russia. [2022-0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8). 
  13. ^ 殷之光.發明"帝國":20世紀盎格魯-撒克遜帝國秩序觀的演變與帝國主義的國家觀[J].
  14. ^ 王曉德.美國外交傳統形成及其影響的文化分析[J].Studies of Modern World History, 2007.
  15. ^ 綦亮.《奧蘭多》中的東方和東方主義[J].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8, 2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