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坑村古建築群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田坑村古建築群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所在惠東縣多祝鎮長坑村田坑
分類古建築
時代清代
編號5-25
登錄2008年11月18日
子項
村圍、門樓、大夫第、大夫宗祠、進士第、正屋前後座、北炮樓及北橫屋

田坑村古建築群位於廣東省惠東縣多祝鎮,建成於清乾隆年間。為陳氏入惠八世祖西峰公及後人所建,俗稱「田坑古城」。

古城佔地12000多平方米,有20多座四合院式民宅,房廳約400個,興盛時曾容納過700多村民。四周圍繞着4-5米高的城牆,長500多米。城牆上建有7個二至三層的炮樓,城門設在東面。田坑古城結構對稱、佈局精巧,融匯廣府、潮汕、客家風格,是廣東客家圍屋的代表作之一。[1]

歷史[編輯]

大夫宗祠

明成化年間,始祖陳有信因避戰亂遷居惠東南山之下。傳至十一代,已出現了十位大夫。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第八代西峰公在堪輿先生指點之下購入此地,其子寧齋公陳大績大規模營建了田坑古城。

陳大績「富奏百萬、治理黃河」,曾為村民修橋鋪路,並在雍正、乾隆年間多次賑濟饑荒,被時任知縣陳哲表彰為「尚義先聲」,還獲得廣東巡撫王安國贈予「樂善不倦」牌匾。而陳大績的侄孫陳鐸入京後,因書法卓越而受到成親王賞識,後被提拔為代州知州、山西知州、山西岸平道等職,官至五品,「軍功加四份、記錄十七次」,成為家族中在官場上最成功的人。[2]

抗日戰爭時期,古城西南部分民宅及四座炮樓因遭日軍轟炸而坍塌。至21世紀初,村民們多已搬至新村。[3]2004年3月,大夫宗祠被選為惠東縣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11月田坑村古建築群被列入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4]

建築[編輯]

大夫宗祠內景

古城佔地12000多平方米,有20多座四合院式民宅,多分佈於北部,包括大夫宗祠及進士第。而南部則多為獨棟民宅,有些長年無人居住,已經坍塌。

大夫宗祠為硬山頂抬梁式結構,三開間、二進深。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為紀念誥封濟南司馬寧齋公、誥封承德司馬靜齋公而建,實木陽刻「大夫宗祠」牌匾懸掛於入口正上方。牆體為青磚所砌,大門為青麻條石所制。宗祠內第一進為門廳,中設屏門。院內左右兩側牆上分別鑲嵌《陳氏二、三房合建宗祠碑》、《祠堂條規》。第二進前挑檐梁以木雕獅子托起檐檁,後壁設供奉先祖的社龕,上方懸「寧靜兩公祠」木牌匾。香案下排列着七對功名牌匾,上書陳氏先祖的各類官銜。建築內的木雕、磚雕體現出潮汕風格。

古城的城門設於東部中間,四周為青磚、三合土砌成的城牆,高4-5米,周長500米。牆基為紅砂岩所築,體現出明代建築風格。七座炮樓分佈於四角及三面城牆中間,村前為半月形池塘,有「七星伴月」之意。炮樓均有廣府風格的鑊耳牆,兩至三層高,每層設瞭望孔、銃眼,與城牆貫通以增強防禦性。城內有18條縱橫交錯的巷道,以鵝卵石鋪成。[5][6]

圖集[編輯]

參考資料[編輯]

  1. ^ 中共惠州市委宣傳部編. 印象惠州. 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2012.01. 頁92
  2. ^ 《嶺南建築經典叢書》編寫組編. 走進古村落 珠三角卷. 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2011.08. 頁136 -137
  3. ^ 李菁編. 廣東海南古建築地圖[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15.10. 頁2
  4. ^ 田坑古建筑群获列广东文物保护单位. [2018-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01). 
  5. ^ 走進古村落 珠三角卷. 頁128 -132
  6. ^ 惠东田坑古城“悠然见南山” 陈氏家族修建. [2018-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