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鴻翔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王鴻翔(1869年十月二十七日),字研蓀江蘇丹徒縣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王鴻翔祖籍鎮江府丹徒縣,同治八年(1869年)十月二十七日,出生於淮安河下寓園,排行第二,由其父王繼曾的第三房夫人曹氏所生。同胞哥哥王鴻吉(字子儀)因讀書過於用功而早逝。王鴻翔師從淮安河下徐嘉,與清末淮安另外兩位翰林周鈞徐鍾恂系出同一師門。光緒八年(1882年)父親為他捐納附監,又捐了鹽提舉、會典館漢謄錄官、議敘分省補用通判等頭銜。鄉試多次未中。[1]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中式癸卯科二甲進士四十八名,同年閏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2],未散館因創建實業而授翰林院編修[3]

家庭[編輯]

王鴻翔有兩個兒子:

  • 長子王覲宸,(1891——?)民國初年著有《淮安河下志》。
  • 次子王光伯,晚年家境貧困,窮愁客死於上海街頭。

參考資料[編輯]

  1. ^ 毛鼎來:《河下寓園與其先後主人》,2015-07-23}}
  2. ^ 《大清德宗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實錄》(卷五百十七):光緒二十九年。癸卯。閏五月甲申朔。……○引見新科進士。得旨。王壽彭、左霈、楊兆麟、業經授職外。黎湛枝、胡嗣瑗、朱國楨、胡炳益、金兆豐、曹典初、徐謙、張恕琳、王大鈞、范之傑、張濂、郭宗熙、李慶萊、楊渭、商衍瀛、張家駿、劉鳳起、衷冀保、胡大勛、高毓浵、朱篤慶、陸鴻儀、郭則澐、郭立山、區大典、邵章、李坤、陳敬第、孫智敏、胡藻、鄭家溉、史寶安、王鴻翔、周蘊良、彭世襄、張之照、陳善同、袁嘉穀、李效儒、汪昇遠、劉焜、夏壽康、王震昌、李海光、賴際熙、顧承曾、陳雲誥、陳樹勛、龔元凱、藍文錦、吳增甲、胡駿、朱壽朋、方履中、楊廷綸、於君彥、顧視高、溫肅、華宗智、周杰、陳國華、張祖蔭、路士桓、吳璆、楊思、水祖培、解榮輅、馬君實、張書雲、延昌、林步隨、班吉本、周廷干、區大原、俱著改為翰林院庶吉士。
  3. ^ 朱汝珍,《詞林輯略·卷九》(43頁), 清代傳記叢刊, 學林類(18), 明文書局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