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宜漢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王宜漢(1882年—1974年)字一韓,號毅齋,晚號緘叟涵叟福建福州馬尾亭江象洋人,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人物。[1]

生平[編輯]

王宜漢是清朝知府王有樹的曾堂侄孫,同光體閩派詩人王允晳的堂侄,新四軍駐福州辦事處主任王助的堂伯,台灣立法院秘書處立法委員王思之父。王宜漢自幼入家塾,獲堂叔王允晳啟蒙。1896年,考入福州馬尾船政前學堂製造班第六屆,學習船艦製造以及法語,1905年冬畢業。王宜漢一直追隨林森,參加辛亥革命。1928年隨林森調任國民政府立法院秘書。1932年,任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的秘書。1942年,任國民政府立法院第四屆立法委員,同時仍任林森的秘書,當時人稱國民政府中央福建籍官員「四大台柱」之一。[1]

王宜漢擅長詩詞及書法,1930年代在南京中山陵興建時,曾題寫孫中山建國大綱》中「民生主義」部分,刻於南京中山陵藏經樓碑廊內。孫中山《三民主義》全文由書法家張乃恭陳天錫連聲海李啟琛葉恭綽鄭洪年陳仲經蔡允胡滌彭醇士、王宜漢、李宣倜王賢鄧散木共十四人分別書寫而成。這些碑文的原稿保存在南京市檔案館。[1]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王宜漢參加民革,曾任民革福建省委委員。他還獲聘為福建省文史研究館館員,撰寫文史資料,編纂《福建船政史》。[1]

1974年,王宜漢在福州病逝,享年92歲,葬於福州馬尾亭江鎮象洋山。[1]

參考文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