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春源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汪春源

汪春源(1869年—1923年) 杏泉少義,晚號柳塘大清福建省臺灣縣(今臺南市中西區)人,清末政治人物、詩人,同進士出身。

生平[編輯]

光緒八年(1882年)應童子試,受知於知縣祁徵祥光緒十四年(1888年)中戊子科福建鄉試舉人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清朝甲午戰爭戰敗,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割讓福建臺灣省,汪春源與同為舉人黃宗鼎羅秀惠戶部主事葉題鴈翰林院庶吉士李清琦等人聯合上書都察院代奏光緒帝反對割台[1]。福建臺灣省割讓後,寄籍福建龍溪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中戊戌科會試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補殿試,中三甲第一百二十名進士,為最後一位臺籍進士。出任江西鄉試閱卷官,歷任宜春建昌安義安仁知縣。辛亥革命後,回到龍溪。民國三年(1914年)應林爾嘉之邀,成為菽莊吟社的社友。民國十二年(1923年)病逝[2]

墓葬[編輯]

墓葬位於福建龍溪第二區鄒林鄉錫林保林前社天城山北麓(今龍海市九湖鎮林前村西南隅的荔枝園中)[3]

家庭[編輯]

汪春源之孫汪慕恆是原廈門大學南洋研究所所長。曾孫汪毅夫曾任福建省人民政府副省長、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會長。[4]

參考文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