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氏族志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氏族志》,是唐太宗時代排定門閥世家地位高低的典籍,貞觀十二年高士廉等修成。

簡介[編輯]

唐太宗執政不久,即下令申國公高士廉黃門侍郎韋挺禮部侍郎令狐德棻中書侍郎岑文本等修《氏族志》,排定各姓氏名人的等級高下。高士廉出自渤海高氏,屬於山東郡姓,韋挺出自京兆韋氏逍遙公房,是關中郡姓首族,令狐德棻出自敦煌令狐氏,是河西大族,岑文本出自南陽岑氏,屬僑姓,編寫時將博陵崔氏崔民幹列為第一。

貞觀十二年(638年)奏上《氏族志》一百三十卷[1]太宗看後不滿意,指示按照「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級」[2],要求重修。

《氏族志》是唐代君主為了加強皇權(即關隴集團),打擊山東門閥集團的重要措施,特別是具有傳統地位的崔、盧、李、鄭山東大姓。據《舊唐書·高士廉傳》,「是時朝議以山東人士好自矜誇,雖復累葉陵遲,猶恃其舊地」。張行成即表示「臣聞天子四海為家,不當以東西為限;若如是,則示人以隘陋。」[3]《氏族志》收錄的二九三姓,把姓氏定出九個等級,改以皇族宗室為首,外戚次之,崔氏改列第三[4]

唐高宗時,許敬宗李義府以《氏族志》中沒有李氏武氏的世系,奏請改修《氏族志》[5]。高宗命孔志約楊仁卿史玄道呂才等十二人重新刊定,合計二百三十五姓,二千二百八十七家,顯慶四年(659年)書成,高宗親自撰寫書序,說明類例,改名為《姓氏錄》,「以四后姓、酅公、介公及三公、太子三師、開府儀同三司、尚書僕射為第一姓,文武二品及知政事三品為第二姓,各以品位高下敘之,凡九等,取身及昆弟子孫,余屬不入。」[6]凡本朝官至五品以上均得列為士族。為使《姓氏錄》能取代《氏族志》,李義府又奏請將《氏族志》全部收回並焚毀。

唐中宗時,左散騎常侍柳沖認為《氏族志》、《姓氏錄》頒行已近百年.期間士族地位變化漸大,上表請加以改修。至唐玄宗即位,撰成《姓族系錄》二百卷。

敦煌殘卷《貞觀氏族志》[編輯]

中國國家圖書館所藏敦煌唐寫本《貞觀氏族志》,藏品編號BD08679(原千字文編號位79,膠捲號8418)。卷末有貞觀八年(634)五月十日壬(庚)辰高士廉奏疏和詔敕。卷末間隔2行為抄錄人題記:「大蕃歲次丙辰(836年)後三月庚午朔十六日乙酉魯國唐氏苾蒭悟真記」。殘卷記66郡266姓,列於下表:








































———
































































公孫






















































鹿













































































(豫)

(滑)

(鄧)
賀蘭





司馬



淳于















歐陽




赫連




[7]



鮮于
令狐
尉遲













夏侯





成公
上官






















































———


























(朗)


















鍾離







諸葛
















































































































以前太史因堯置九州,今為八十五郡,合三百九十八姓。今貞觀八年五月十日壬辰自今已後,明加禁約,前件郡姓出處許其通婚媾。結婚之始,非舊委怠,必須精加研究,知其囊譜,相丞不虛,然可為匹。其三百九十八姓之外,又二千一百雜姓,非史籍所載。雖賴三百九十八姓之限,而或媾官混雜,或從賤入良,營門雜戶,慕容商賈之類,雖有譜亦不通,如有犯者剔除籍。光祿大夫兼吏部尚書許國公士廉等奉敕令臣等定天下氏族,若不別條舉,恐無所憑準。令詳事迄,件錄如前,敕旨依奏。

大蕃歲次丙辰後三月庚午朔十六日乙酉魯國唐氏苾蒭悟真記


貞觀氏族志所載氏族代表[編輯]

日本明治大學教授堀井裕之和浙江大學歷史學院博士生李生平依據《裴氏相公家譜之碑》,還原了部分《貞觀氏族志》所載氏族代表的等級[8]

姓名 等級 譜系 官品 官爵官品
裴景漢 第二等 東眷裴 九命(從一品) 北周車騎大將軍(九命)、儀同三司(九命)、司車路下大夫(正四命)、贈晉州刺史(八——正六命)
裴世矩 第三等 西眷裴 正三品 侍中(正三品)、戶部尚書(正三品)、安邑縣公(從二品)、贈絳州刺史
崔民幹 第三等 博陵崔氏第二房 正四品上 黃門侍郎(正四品上)、博陵郡公(正二品)
裴懷節 第四等 東眷裴 從四品上——正四品上 楊荊二大都督府司馬(貞觀二年,從四品下)→荊州都督府長史(貞觀二年以降,從四品上)→工部侍郎(正四品下)→太子少詹事(正四品上)、太常少卿(正四品上)→銀青光祿大夫(從三品)、行揚州都督府長史兼越王府長史(貞觀十三年)
裴世清 第四等 中眷裴 從四品上 駕部主客二郎中(武德七年以前在任、從五品上)、 江州刺史[下州、貞觀二年都督(舊總管)府廢止、此後任此官。從四品上]
裴神安 第四等 中眷裴 從四品——從五品 安邑通守(安邑郡設置的期限是義寧元年至武德元年、從四品至從五品)

參考文獻[編輯]

關連項目[編輯]

腳注[編輯]

  1. ^ 《新唐書》藝文志作一百卷
  2. ^ 《舊唐書》卷六五高士廉傳
  3. ^ 《舊唐書》卷78《張行成傳》
  4. ^ 《舊唐書》卷65 高士廉傳、《唐會要》卷36 氏族目
  5. ^ 《舊唐書》卷82 李義府傳
  6. ^ 《新唐書》卷一百十八 高竇
  7. ^ 據《太平廣記》
  8. ^ 堀井裕之 李生平, 《唐朝政权的形成与太宗的氏族政策——以金刘若虚撰《裴氏相公家谱之碑》所引唐裴滔撰《裴氏家谱》为线索》, 《唐史論叢》 (第01期), 2024年, (第01期): 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