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合忍耶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哲合忍耶派(阿拉伯語:جهرية‎,意為「公開的、響亮的」[1])也譯為哲合林耶[2],因主張高聲念誦讚詞,因此也稱為「高念派」或「高聲派[1],是中國伊斯蘭教蘇菲主義中傳播最廣,信仰者最多的門宦(蘇菲派別)之一,也稱為「新教」,以區別於「舊教」。起源於中亞納克什班迪教團,公元18世紀由始傳者馬明心引入中國。

歷史[編輯]

馬明心曾在麥加也門遊學十六年,學習伊斯蘭教理,在也門的納克什班迪派蘇菲學者阿卜杜·哈利克(Abd al-Khaliq)門下學習了神秘主義。1741年,馬明心回國在河州循化等地傳教,1744年傳入甘肅、寧夏、青海一帶。[3]

新教進入中國後與原有的虎夫耶派(舊教)的信徒間存在衝突,械鬥不時發生。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清廷借新、舊教派械鬥之名秘密逮捕馬明心並將其處決。隨後馬明心大弟子撒拉族蘇四十三領導爆發反清回變。最終鎮壓後,乾隆帝宣佈哲合忍耶派為邪教,並令「永禁回民不得立新教」。

馬明心曾在麥加也門遊學十六年,學習伊斯蘭教理,在也門的納克什班迪派蘇菲學者阿卜杜·哈利克(Abd al-Khaliq)門下學習了神秘主義。1741年,馬明心回國在河州、循化等地傳教,1744年傳入甘肅、寧夏、青海一帶。[3]

1784年,田五張文慶馬四娃等哲赫忍耶教眾在石峰堡反清,但被清廷鎮壓。此後,清廷對該派的鎮壓愈發嚴酷,其第二、三代教主穆憲章馬達天相繼被殺。

1817年至1869年間,寧夏馬以德馬化龍父子相繼任哲赫忍耶派第四、五代教主,以靈州為宣教基地。1862年,同治陝甘回亂爆發,馬化龍在金積堡反清(今寧夏吳忠市境內)。1870年,馬化龍向清軍投降,1871年與其親屬、部眾一同被處死,其他投降回民則被分開押往不同地點安置。同年,馬明心四世孫馬元章率教眾10多人逃出雲南,潛回甘肅張家川。[3]

甘肅宣化崗的馬元章墓,1936年左右拍攝

1920年,馬元章去世,其子馬震武主持教務。[3]

哲合忍耶派在流傳過程中,形成了五個分支,分別以寧夏西吉沙溝、新店子(位於西吉縣什字鄉山莊村)、吳忠板橋、甘肅張家川宣化崗(北山)、南川為中心。[4]其中馬震武掌管沙溝分支的教權,以沙溝和西吉灘為傳教中心,掌握蘭州馬明心拱北和吉林船廠馬達天拱北;馬騰靄掌握板橋分支的教權。[3]

據1990年代後期統計,哲合忍耶派在寧夏的教眾約有40萬人。[3]

教義[編輯]

哲合忍耶派教眾較為明顯的特徵是戴黑白六角帽且不留鬢須。出於歷史原因,該派有較為強烈的「為主殉教」的「舍希德」觀念。[3]

熱什哈爾》是哲合忍耶派的重要典籍,「熱什哈爾」是阿拉伯語(رشح‎),意為「泄漏出、出汗」,常常引申為「晶瑩、爍亮、露珠」等,該書名採用的是「露珠」意。該書前半部以阿拉伯語寫成,後半部則以波斯語寫成,是哲合忍耶派的道譜,記載了各輩教主及其傳教活動,是該派重要的歷史資料和宗教典籍。[5][6]該書的漢譯本於1993年出版。[5]2021年出版了新的漢譯本,新譯本有更詳細註釋和校勘,其中附有原手稿。[7]

參考文獻[編輯]

  1. ^ 1.0 1.1 金宜久 (編). 伊斯兰教小辞典.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1.12: 53–54. ISBN 7-5326-0757-7. 
  2. ^ 金宜久. 伊斯兰教辞典.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97.10: 285. ISBN 7-5326-0283-4.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寧夏百科全書》編纂委員會編. 宁夏百科全书. 寧夏人民出版社. 1998: 671. 
  4. ^ 周賢峰. 哲合忍耶板桥道堂历史发展与现状调查研究. 邊疆經濟與文化. 2014-02-15, (2): 77-78. 
  5. ^ 5.0 5.1 關里爺. 热什哈尔. 由楊萬寶, 馬學凱, 張承志翻譯. 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1993.09. ISBN 7-108-00511-5. 
  6. ^ 《寧夏百科全書》編纂委員會編. 宁夏百科全书. 寧夏人民出版社. 1998: 675. 
  7. ^ 關裏爺. 熱什哈爾:珍貴的露珠(完整典藏甘肅版——原始手稿刊布.新譯.註釋.校勘). 由馬學華, 張承志翻譯. 香港: Net and Books. 2021/06/05. ISBN 9789869899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