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曼卿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劉曼卿
性別
出生1906年
 清朝駐藏大臣喇薩
逝世1941年(34—35歲)
 中國重慶市
國籍 中華民國
職業探險家、政治家、外交官
活躍時期20世紀

劉曼卿(1906年—1941年9月),西藏拉薩人,民國時期中國女性政治人物、探險家,曾考察西藏。她是一位信奉伊斯蘭教的回藏混血兒,其藏文名為雍金戴季陶為其擬名德美西

生平[編輯]

家庭[編輯]

劉曼卿的父親劉榮光(劉華軒)是拉薩人,有漢族和回族的血統,曾任清朝駐藏大臣的漢文秘書,母親是四川打箭爐(今康定)的藏族人。[1]英國官員認為劉曼卿是駐藏大臣聯豫與藏族妻子的女兒。[2]:8劉曼卿的先人「原為漢籍,清中葉隨某使者入藏,遂家拉薩。」其父劉榮光「曾為進貢大臣秘書,往返北京拉薩間數次」,後來曾經在成都班禪辦事處任職。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藏曆第十五饒迥陽火馬年),劉曼卿出生於拉薩。[3]

早年生活[編輯]

劉曼卿的母語為藏語,本人信仰伊斯蘭教,幼年她家是拉薩清真大寺寺坊的教民。第一次驅漢事件期間,她家受到影響,住房被燒毀。1915年,她家遷居英屬印度大吉嶺,開食品店賣中式點心。[4]12歲時(約在1918年)她隨雙親回到中國內地,寓居北京,改穿漢裝,在市立第一小學就讀。半年即通漢語。讀三年小學後,她升入北通州女子師範學校。19歳時她被父母嚴命退學,父母做主讓她結婚。不久,因這樁婚姻並非曼卿的本意,她遂離婚,再入北通州女子師範學校。畢業後,她入北京道濟醫院當護士。

出使西藏[編輯]

1928年,十三世達賴喇嘛五台山堪布羅桑巴桑作為代表赴南京,會見成立不久的南京國民政府的官員,並面見蔣介石。劉曼卿應羅桑巴桑邀請出任其翻譯。在南京之行中,劉曼卿的語言能力受到蔣介石器重,被任命為國民政府行政院文官處一等書記。

《康藏軺征》中劉曼卿像

1929年,十三世達賴喇嘛和九世班禪額爾德尼發生鬥爭。1929年6月,劉曼卿申請自願到康藏調査當地現狀,獲得批准,以文官處書記官的名義赴西藏拉薩,和十三世達賴喇嘛、龍廈·多吉次傑等人進行接觸。文官處二等書記官孔黨江村(藏人)隨她一同前往。和他們同行至西康的還有從南京回西康的西康人葉履觀。1929年7月他們一行出發,1930年2月到達拉薩,他們獲得了十三世達賴喇嘛兩次會見。並經過三個月的談判,說服達賴喇嘛派遣官員駐紮南京。當時索南·旺菲·萊登拉因為調解藏尼糾紛也在拉薩,劉曼卿的活動引起他的注意,因此他促成達賴喇嘛邀請英國駐錫金政務官維爾中校於1930年8月訪問拉薩,改進了當時陷入低潮的英藏關係。同年,劉曼卿等人由印度經海路回到南京。她經過印度時,當時最大的藏文報紙《西藏鏡報》對她進行了專訪。[2]:16-17。1931年,劉曼卿獲得國民政府頒發的褒獎狀。1932年,她第二次考察康藏。1933年11月,她所著的《康藏軺征》出版。此後,她還參與創建了中國邊疆學會

抗日戰爭爆發後,她和其他數名西康和西藏人士發表支持中國人民抗日的宣言,並在西康民間鼓動抗日。1941年9月,因病於重慶逝世,年僅35歲。[3]

著作[編輯]

  • 劉曼卿,《康藏軺征》,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年
    • 劉曼卿,《康藏軺征(第二版)》,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年
  • 劉曼卿,《西藏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年
  • 劉曼卿,《邊疆教育》,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

傳記[編輯]

丁小文著《民國藏地「女欽差」——劉曼卿傳》於2013年出版。[5]

註釋[編輯]

  1. ^ 民国藏族奇女子:妹妹爱上心上人,感情失意骑马赴藏,蒋介石嘉奖. 中國西藏網. [2018-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12). 
  2. ^ 2.0 2.1 Fabienne Jagou, Liu Manqing : A Sino-Tibetan Adventurer and the Origin of a New Sino-Tibetan Dialogue in the 1930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Revue d'Etudes Tibétaines, no. 17, Octobre 2009
  3. ^ 3.0 3.1 任榮變. 民国刘曼卿使藏研究综述. 《環球人文地理雜誌》. No. 22期. 2016年 [2018-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11). 
  4. ^ 朱麗雙. 民國政府的西藏專使(1912–1949).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16-06-01: 114 [2018-11-18]. ISBN 978-962-996-7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1). 
  5. ^ 丁小文. 《民国藏地“女钦差”——刘曼卿传》. 二十一世紀出版社. 2013-10-01 [2018-11-26]. ISBN 978-7-5391-8299-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1). 

參考文獻[編輯]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