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源翼龍屬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凌源翼龍屬
化石時期:阿普第階
凌源翼龍正模標本(IVPP V 17940),上方有一隻北票鱘科英語Peipiaosteidae魚類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蜥形綱 Sauropsida
目: 翼龍目 Pterosauria
科: 帆翼龍科 Istiodactylidae
屬: 凌源翼龍屬 Lingyuanopterus
Xu et al., 2022
模式種
坎氏凌源翼龍
Lingyuanopterus camposi

Xu et al., 2022

凌源翼龍屬名Lingyuanopterus直譯為凌源市之翼」)是帆翼龍科翼龍的一個屬,來自中國遼寧省西部阿普第階九佛堂組。模式種兼唯一種是坎氏凌源翼龍L. camposi),所知於正模標本IVPP V 17940,包括一個接近完整的顱骨、下頜骨及寰椎–樞椎聯合。[1]

詞源[編輯]

凌源翼龍由徐星等人於2022年命名並描述,模式種是坎氏凌源翼龍(L. camposi)。屬名取自正模標本發現地凌源(國際音標:[lɪŋüen])及拉丁化希臘語名詞pterus國際音標:[ptərʌs],意為「翅膀」)。種名camposi國際音標:[cɑːmpɔːsaɪ])致敬巴西古生物學家狄奧戈內斯·德·阿梅達·坎波斯(Diogenes de Almeida Campos)對中巴兩國翼龍合作研究的貢獻。[1]

描述[編輯]

頭部復原圖
凌源翼龍尺寸數據[1]
尺寸 公制 英制
顱骨長度 ≈306.8 mm ≈12.08 in
下頜骨長度 ≈248.6 mm ≈9.79 in
關節前顱骨長度 ≈236.9 mm ≈9.33 in
顱骨背腹高度 ≈51.1 mm ≈2.01 in
下頜骨聯合長度 ≈64.8 mm ≈2.55 in
喙骨長度 ≈83.5 mm ≈3.29 in
鼻眶前孔前後長度[a] ≈149.3 mm ≈5.88 in
鼻眶前孔背腹高度 ≈35.6 mm ≈1.40 in
上頜齒列長度 ≈83.8 mm ≈3.30 in
下頜齒列長度 ≈71.9 mm ≈2.83 in

凌源翼龍僅所知於正模標本IVPP V 17940,由一個接近完整的顱骨、一個接近完整的下頜骨及一個寰椎–樞椎聯合組成。顱骨背側邊緣光滑且略微彎曲,不具有頂骨嵴/矢狀嵴。喙骨略向背側傾斜,前端腹側邊緣較厚。顱骨右側的骨頭因保存問題而向腹側移位。[1]

分類[編輯]

徐星等人(2022年)將凌源翼龍恢復為一種帆翼龍科翼龍類。[1]

分支圖如下:

帆翼龍形態類 Istiodactyliformes

槍嘴翼龍科 Lonchodectidae

礦博翼龍科 Mimodactylidae

紅山翼龍 Hongshanopterus

帆翼龍科 Istiodactylidae

努爾哈赤翼龍 Nurhachius

凌源翼龍 Lingyuanopterus

呂翅膀龍 Luchibang

帆翼龍亞科 Istiodactylinae

古生物學[編輯]

徐星等人(2022年)提出凌源翼龍適合清理腐肉,並列舉了幾個特徵,包括緊叩的唇舌徑扁平的牙齒、細長的上頜骨、淺喙和下頜聯合以及長長的關節後突。[1]

註釋[編輯]

  1. ^ 約佔顱骨全長的48.7%[1]

參考資料[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Yizhi Xu; Shunxing Jiang; Xiaolin Wang. A new istiodactylid pterosaur, Lingyuanopterus camposi gen. et sp. nov., from the Jiufotang Formation of western Liaoning, China. PeerJ. 26 July 2022, 10: e13819. doi:10.7717/peerj.13819可免費查閱.